《珞珈诗派(第二辑)》丛书在京首发
11月21日下午,《珞珈诗派(第二辑)》新书首发式在京举行。
11月21日下午,《珞珈诗派(第二辑)》新书首发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诗刊》社主编李少君,武汉大学校董陈作涛,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尹兴,以及珞珈诗派诗人汪剑钊、陈勇、王家铭、述川、张小榛、康承佳、伯竑桥、刘林云、廖亦奇、火棠等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主题读物出版中心主任、本套书责编胡笋主持。
《珞珈诗派(第二辑)》丛书揭幕
活动上正式发布了《珞珈诗派(第二辑)》丛书,并宣布设立目前国内奖金最高的诗歌奖“珞珈诗歌奖”。
活动现场
“珞珈诗派”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大学校园诗人李少君、陈勇、洪烛、单子杰、黄斌、孔令军、张静的诗兴之举,其诗作以“珞珈诗派”专版形式,在《武汉大学报》多次集中推出。随后,这一称谓被珞珈山上成长起来的诗人们广泛接受,并秉承20世纪20年代末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等一批国学大师的传统,以自由包容的思想和诗意生活为底蕴,逐步成长为一个以高校为活动中心的诗歌流派,见证了武汉大学四十多年来的诗歌传承。
《珞珈诗派》第一辑出版过王家新、邱华栋、李少君、车延高、陈勇、汪剑钊、阎志、黄斌、洪烛、李建春等人的诗集,这次出版的第二辑,以80后、90后青年诗人为主,包括黎衡、张小榛、述川、陈翔、康承佳、赵成帅、王悦笛、许仁浩、张朝贝、姜巫十位青年诗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致辞
邱华栋在致辞中表示,今年适逢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珞珈诗派(第二辑)》的出版是用诗歌向母校的一次致敬。“面对复杂而广阔的生活,用诗歌书写生命的新经验,年轻诗人做得更好。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更为当下的、与时代和生命结合得更紧密、更复杂的诗意。文学是我们一生的事业,去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诗人,我们‘珞珈诗派’诗人有雄心、有壮志,去实现我们的文学理想。”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致辞
李少君在致辞中说,《珞珈诗派(第二辑)》的入选作者多为人生中第一次出版诗集,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激动人心的时刻。武汉大学长时间以来一直延续着诗歌文脉,这与珞珈山的风景秀美有很大关系,与武汉大学悠久的诗歌传统有关系。到了珞珈山,自然会想写诗、想抒情,凡是热爱生活、有激情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有写诗的冲动,抒情性可以说是武汉大学珞珈诗派的根基,这也是中国诗歌的特质,这也是诗歌的正途大道。当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诗歌不能墨守成规,应该以更大的视野融合中西、古今、新旧。相信今天《珞珈诗派(第二辑)》的出版,以及通过各位“珞珈诗派”诗人们不懈的努力,能为中国当代诗歌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陈作涛宣布设立 “珞珈诗歌奖”,面向全球汉语诗歌写作者,每年奖励一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当代诗人,奖金30万,是目前国内奖金最高的诗歌奖,这也是力图确立新时代诗歌的价值追求、艺术标准和美学方向。
尹兴表示,《珞珈诗派(第二辑)》收录的作品大多来自90后青年诗人,他们的诗作锋利、睿智、自由、包容,既现代又传统,充满奇幻的想象,又不失温润的人文底色、厚重的家国情怀,这是珞珈山赋予他们的精神气质和人生底色。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认为,一定要多读年轻人的作品,“也许我们在经验和学养上,比年轻的朋友多一些,但我们身上的朝气或者热情,我们的生命力比起更年轻的朋友多少有点逊色,我常看年轻诗人的作品,学习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对父辈理想的坚守,向这些年轻的朋友们致敬。”
张小榛在大厂工作,她结合《机器娃娃之歌》的创作背景谈到,“诗歌对于维持心灵的存在来说十分重要。”康承佳坦言,诗歌对于年轻人的指引不亚于一个信仰般的存在,“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我们怀疑过很多东西,最后都找到了我们信任的诗歌作为最真诚的表达”。
现场参与活动的武大校友王家铭谈到,“纯粹的抒情性是珞珈诗派的特点,也是我自己写作的一个特点,有位师兄曾形容我注定会成为一个抒情歌手,当时不解,现在感觉很贴切,今天和各位诗人重聚让我回忆起曾经与武大诗人们的交往细节”。伯竑桥认为,武大的抒情诗歌传统,不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抒情,而是一种朝向旷野、朝向人民和社会的、参与现实的抒情。刘林云感到“珞珈诗派”仿佛一个支点,“愿我们青年写作者能利用好这个支点,用我们的诗意撬起一个文学的星球,拥抱未来的诗意宇宙”。
(摄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