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文学相约”跟着茅奖作家同游浙江文学馆活动在杭州举行
11月16日,“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周”系列活动首站在浙江文学馆举行。由中国作协指导,浙江省作协主办的“青春与文学相约”跟着茅奖作家同游浙江文学馆活动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茅奖作家毕飞宇、徐贵祥与现场百余名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与心得,交流了有关文学的思考。
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在致辞中表示,浙江文学馆是浙江文化领域的重要创新性成果,是国内除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之外规模最大的单体文学馆建筑,也是全国文学馆联盟首届常务理事单位。此次茅奖作家毕飞宇、徐贵祥来到浙江文学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文学的沃土,走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深沉热烈的精神原乡,感受厚重的吴越文化积淀、触摸浙江文学跳动的历史脉搏,邂逅文学名家和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浙江从古至今的文学发展历史,感受浙江作家们用作品构筑起的文学世界,用丰富的体验激发文学想象。
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在致辞中谈到,浙江文学馆开放以来,各项活动持续开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来到文学馆,了解文学历史、聆听文学讲座、感受文学魅力。此次毕飞宇、徐贵祥两位作家的到来,既体现了中国作协对浙江文学事业的关心支持,又展现了当代文学名家对青少年文学教育的关注。相信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将在近距离接触名家过程中,感悟到更多文学的趣味、内涵和魅力。浙江省作协将把浙江文学馆打造成温馨的“作家之家”和“文学之家”,为广大作家和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在这里开展活动、走近文学创造优越条件,共同推动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
首次来到新开放的浙江文学馆,毕飞宇感到这个场馆“既独立又开放,与年轻人十分贴近。”他认为,无论文学馆的专业性有多么强,它呈现出来的依然是生活,是一种高质量、堪为典范的生活。“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去参观当地的文学馆,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与文脉,这是非常幸运的。过往的生活依旧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对未来有巨大的帮助。”
交流活动开始前,作家们参观了《纪念茅盾先生<子夜>出版90周年》特展。徐贵祥站在茅盾手稿前,内心感慨万千,“我是带着寻根的心情来的。18年前,我第一次来到浙江,来到乌镇,是来领茅奖。”他回想起了40年前的往事,“40年前,在军队的院校、在山沟里的图书馆,我既做着将军梦,又做着文学梦。”在图书馆一排排的书籍中,有很多文学名家的著作,徐贵祥阅读到了《茅盾论创作》一书,感到非常适合自己。“书中讲了怎么设计人物、怎么建立结构、怎么组织语言、怎么体验生活、怎么放大细节、怎么延伸思路、怎么捕捉灵感......”徐贵祥从中受到了诸多启发,“这本书陪伴了我40年,获得茅奖后,我把这本书摆到书柜里,向它深深鞠了一躬。”
现场不少学生一边读着毕飞宇、徐贵祥的作品,一边静静等待两位作家的出现。同学们表示,能见到自己喜爱的作家,和他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十分难得。有同学在浙江文学馆寄语卡上写道:“文学的传承任重而道远,来到浙江文学馆既可以了解文学知识,也帮助我们开拓了眼界。浙江文学馆使文字更富有生命力,也传递出不朽、不渝、不灭的情感。”
如何保持创作热情?没有灵感时怎么办?如何走进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活动现场,面对学生们热情的提问,毕飞宇、徐贵祥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位同学曾在小学毕业时写了一本4万字的小说当作毕业纪念,但写完“上册”后,却没了继续创作的热情。徐贵祥给出的建议是要保持创作热情,最重要的是先让自己感动,“只要你的作品能感动你自己,甚至让你夜不能寐,创作激情自然就来了。”他还给新手作家提供了建议:“刚开始写作时,可以多读一些书,把好的作品认真地读一遍,分析书中的人物是怎样设计的,人物关系是怎么建立的,故事是怎么讲的,语言是怎么锤炼的。这样练久了,小说就能写下去了。”
有的同学关注到了毕飞宇创作于1995年的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中鲜活的乡村书写,针对这一问题,毕飞宇谈到,“当年,我来到浙江的斗门镇,发现这里只有老人和孩子,所以我很想知道镇里的年轻人哪去了?为什么要出去?出去之后可能会带回来什么?如果他们不回来,老人和孩子该怎么办?想到这些问题后,我的笔自然而然就启动了。”他认为,作家的眼睛不能离开大地和大地上的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鲜活的故事。
交流结束后,两位作家和学生们一起参观了浙江文学馆。行走在浙江古代文学展厅里,参观者领略到了浙江源远流长的文脉与底蕴。从魏晋南北朝的谢灵运、王羲之,到唐宋之际的苏轼、陆游、贺知章,到明清时期的袁枚、龚自珍......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名家彰显了钱塘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的光辉历史。来到浙江现当代文学史展厅,参观者看到了以鲁迅、茅盾两位文坛巨擘为代表的浙江作家群,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但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新旧转换,还为现代文学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飞宇指了指展厅“半壁江山”的题名说:“浙江文学星光熠熠,我觉得现代文学‘半壁江山在浙江’的说法名副其实。”国内首个大型手信展“鲁迅的旗帜下——黄源的朋友圈”特展展出了巴金、茅盾、丁玲、冯雪峰、艾青、萧红、萧军、夏衍等作家的珍贵手稿、原版照片以及鲁迅给黄源的38封信,通过照片、书信、手札一体化呈现和音视频演绎等沉浸式手段,参观者深切感受到了当代作家的时代精神。在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展厅,两位作家看到自己作品里的人物在大数据分析后被精确地分析出性格特征,通过AI技术直接制作出符合形象的人物海报,众多文学数字化产品都令参观者感到耳目一新。
活动尾声,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邀请毕飞宇和徐贵祥成为首批驻馆作家。两位作家留存了自己的手印并表示希望浙江文学馆成为他们继续与学生、文学爱好者交流的基地,在这里相遇“文学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