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行走抒写,遇见美丽 | 四川生态文学观察
来源:中国环境网 | 苟渊  2023年11月16日07:37

原标题:行走抒写,遇见美丽 | 川渝作家环保行

为期5天的第三届“双城绿动话发展 川渝作家环保行”赴稻城采风活动近日结束,一股在四川大地上涌动的生态文学热潮正呈勃发之势,腾腾热气温暖着这个落叶上也写满五颜六色诗句的初冬。

生态抒写自古文脉相传

四川因大山合围、地形横断而成为36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自古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独特,也因此成为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唱抒写的所在。

四川之美,美在万物生灵各安其所,美在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亦美在从古至今从不缺乏发现四川之美的人。

对原生物态和自然现象进行直接铺陈,进而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是古代文人最为普遍的生态写作方式,比如杜甫在成都写下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将春雨拟人化,不仅“知时节”,还“潜入夜”,人和自然交融一体,欣喜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宋代文学大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寥寥数语,就由中秋月圆这一自然现象引申出作者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思考,甚至探问月亮的源起成因和季节时令,无不体现出古人简单淳朴的自然哲思。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与都江堰分水导流之功密不可分。清代山春所作《灌阳竹枝词》中写道:“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近代赵朴初先生所作“长城久失用,图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均将都江堰融入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中进行考量,赞美了古人的生态智慧,称颂其不仅治理了水患,还造就了良田,充分凸显了两千多年前建成投用至今的这一四川最大生态工程的独特作用。再如清代乔钵所作“两行古柏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勾绘了500年前就实行古树离任交接号称“中国林长制源头”剑阁翠云廊里人树交融的诗画镜像。

生态文学泛指描写自然和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煌然一部古今文学史,历经了从追求自然审美到关注天人关系,再到阐释生态伦理、明辨生态责任的递进式突破,并在四川这样一个独具生态和人文优势的地区绽放出了更加绚烂的花朵。

当代生态文学川军方阵正在崛起

在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的演进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以实地调查为基本手段、以生态警示为主要指向的生态报告文学成为中国文坛的一股重要力量,媒体记者出身的王治安、李林樱就是来自四川的重要代表。王治安先后推出了《拥挤的地球村》《熊猫苦难的日子》《呵护长江源》等生态环保题材作品,其《人类生存三部曲》(即《国土的忧思》《靠谁养活中国》《悲壮的森林》)更是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有的还被改变为影视作品广为传播。李林樱则以《雅砻江的太阳》《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啊,黄河——万里生态灾难大调查》等作品引发各方关注。

真正奠定生态文学川军方阵在全国文坛地位的当数藏族作家阿来。从20世纪末推出个人首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开始,凭借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观察和深邃思考,以及四川自然风物赋予的特有养分,在2010年后陆续推出“山珍三部曲”(即《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系列中篇小说,还有为汶川地震而作的《云中记》,既有对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成效的讴歌与赞美,又不乏对人性需索无度、贪婪短视的揭露和抨击,作者不再停留于记录人与自然的简单对话与交流,而是将人与自然关系放置于宏大的社会演进场景中进行审视,进而观照出一代人的生态责任、生态批判和生态理想。同期涌现的邹瑾、蒋蓝等生态文学作家,也陆续推出了《地坤》等一批脍炙人口且能充分体现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至上为核心的大生态观的作品,进一步夯实了四川生态文学作家阵营在全国的中坚地位。

此外,胡志红、白浩等一批生态文学评论家的崛起,也为四川生态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驱动力。胡志红教授2021年还推出了《生态文学讲读》,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高校生态文学选读教材,其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还将“生态文学经典赏析”作为通识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

四川生态文学迎来空前发展机遇

2020年,由中国环境报社、四川生态环境厅、四川省作家协会共同承办的“大地文心”全国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走进眉山。这是四川省范围内首次由官方组织开展的生态文学采风活动。

生态文学创作离不开自然生态的滋养,也摆脱不了社会生态的熔炼,而行进采风、抵近观察、深度体验是创作赖以仰仗的基本方法。

发端于2021年的“双城绿动话发展 川渝作家环保行”联合采风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从多点并进掠影式行进到深耕稻城一地开展沉浸式体验,从以本土生态文学作家为主力到邀请北京李晓东、浙江张海龙等省外精英加入,四川生态文学采风活动变得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起来。

2023年,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全国层面促进生态文学发展的整体制度架构搭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赓即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并经厅党组会议审议实施。

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四川生态文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而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绿色发展转型的良好势头,则为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最为恢宏的现实场景和壮美画卷。从今年四川省政府新闻发布会通报的情况看,全省生态红线保护面积达到14.8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辖区面积的30.6%;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9.5%,居全国第2位,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最好水平;细颗粒物(PM2.5)近五年平均浓度累计下降8.8%,PM2.5达标城市达15个,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最近十年四川经济总量也连跨3个万亿台阶,目前已然跻身全国第六,稳居西部第一。

自古巴蜀多文墨,行走抒写著华章。生态文学的繁荣发展,必将为自然生态镌刻更多文化符号,为文艺创作加注更多绿色基因,为美丽四川的立体画卷妆点更加绚烂的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