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举行 文化名家与青年作家,在寻找现代心灵之路上相遇
从绘本画家蔡皋开始,历史学家王赓武收尾,观众注意到第七季《十三邀》增加了对小众领域践行者和文化传承者的关注,更注重个体行动的力量。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第九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的首场论坛活动中,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回顾第七季里和那些受访者交流时如此概括:“《十三邀》构筑的是广泛时空里巨大的情感仓库,或者是流动的地图,如果能看出人与人彼此间、以及和时代之间的呼应,《十三邀》就达到了真正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万事万物有关联。”
本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主题为“寻找现代心灵”,第七季《十三邀》里的那些受访者,从他们生命经验出发,实则也是一次袒露自己寻找现代心灵的过程。蔡皋的绘本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她将童年歌谣、民间传说融入笔下,用字画、花草、音乐把生活浸染得五彩缤纷,把人生的曲折与自我实现寄托在美好的事物里。许多成年读者也爱看她的作品,因为那些绘本面向的远不止儿童群体,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那颗深藏已久但又永不泯灭的童心。节目里有这样一幕,许知远和蔡皋一起回到湘潭的家乡,重新坐在大树荫下感受童年的春风,再次搬起锄头学着年轻时的样子挖土豆,在亲身行动中重拾旧时回忆。蔡皋在节目里分享了许多关于日常生活的感悟,其中一句“在画家的眼里,没有颜色是脏颜色”让不少观众获得心灵疗愈。(下转第6版)
(上接第5版)这些都呼应着她的绘本《桃花源的故事》中的画面,也预示着这一季节目倡导洞察世界且积极生活的基调。
在后面的节目里,许知远或是跟随物理学家张双南前往稻城的宇宙线观测站,或是与历史学家王笛去体验成都的茶馆,或是坐在首次恢复100%上座率的剧场观看冯远征的演出。当他看到93岁的历史学家王赓武在拍摄结束后自然拿出手机打车回家,并且带上一袋最新的杂志时,被这个瞬间深深触动。在论坛现场,他反思自己过去习惯以一个批评的视角看待世界,但经历了这些受访者,不断被他们的人生故事所鼓舞,发现学会积极地去鼓励他人是如今自己身上最大的改变,“和每个人在不同场景、事件、情绪相遇的时候,一切会重新塑造你,你就像被雕刻的人,但前提是你要敏感。如果你不敏感,你会错过这些经验。所有的经验和人,每一句话、每一道海风、每个拳头都在雕刻你,雕刻出新的形状来。我被这一季很多嘉宾深深地鼓舞。”
总导演刘阳在现场回忆过去拍摄作家白先勇时,后者说了一句话,叫“世间好物不坚牢”,这是白先勇一生很强烈的体会,但那句话最终没有放在片子里。“现在已经过去多年,我也感受到了,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没有强烈坚固的属性,不然也不会那么珍贵。但如果我们努力去做些什么,某种东西还是会越来越坚固,越来越能让我们自我确认。”在制片人徐婵娟看来,这也是她推动许知远与各种领域的人接触碰撞的原因,也是总监制李伦期待观众通过节目达成对陌生对象更多“理解”的地方。
寻找现代心灵,同样也是许多青年作家在当下寻找自身位置、确定书写对象时所遭遇的问题。在青年论坛活动中,多位青年作家分享了自己的写作观察。青年作家陆茵茵、郑在欢、宥予在今年分别推出了小说新作《表演者》《雪春秋》《撞空》,在陆茵茵看来,现实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它的丰富性与多元化是需要被认可的,“无论在过哪一种生活,我们都是在主宰自己的现实。哪怕我在生活里什么也不干,这也是我的现实。并不是说我一定要有所建树,参与一个大的系统,或者做一些让别人能够看见的东西,那才叫做现实,我觉得这种东西是需要被认可的。”宥予给出的经验则是回到更具体的人或者日常生活的片段中去寻找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就是我们对人的尊严有新的理解,对被人怎样对待有新的理解。我现在特别喜欢看写日常生活的小说,很多大的概念说得太多了,就我个人来说,我能做的就是回到关注具体的人,这让我更确定我是谁,以及我要的尊严是什么。”郑在欢把人生状态的安定与否视为一种动态平衡,“人生总在满意自己和不满意自己之间晃来晃去。接受写作的命运其实就是接受永远不安定的精神世界。”
作家阿乙的分享似乎也是在回应青年作家的疑问,写作者既要保持理性自信,也要不断推动自己走向世界、转换视角,“在这一生里,我们要掌握一个评判权,我们自己评判自己,不能交给别人轻判自己。评判我们自己的是我们的脚步、行动,是占有最多的生活,穷尽生活的机会。我们只有去到越来越多的码头,做世界的水手,才能够说我们的一生过得足够精彩。”这个观点在节目中也有对应人物,感动许多观众的独臂船长徐京坤,是个从山里走出的孩子,以强大的信念独自完成环中国海以及环球航行,他回忆自己在跨越太平洋时度过了21天,夜晚看着星空读科幻小说《三体》,生命就像航海,“只有起点和终点概念,至于中间怎么跑,那是千变万化的。”
节目中,82岁的设计师安藤忠雄认为自己的工作状态与刚入行时没有变化,“不断挑战的精神,与年龄无关。”王赓武则在去年出版的简中版回忆录《家园何处是》中感慨道,“不分人物,不限地方,天地世人都进入可以认识的范围。我开始感到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寻找现代心灵之路,或许没有年龄的差异,他们多少都保持着强韧的生命状态,寻找的过程伴随着面向未来的行动,答案也在被创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