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蓝英年随笔》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蓝英年  2023年11月10日09:55

《蓝英年随笔》

作者:蓝英年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ISBN:9787521223545

性格的悲剧

——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之死

1941年8月31日,苏联鞑靼自治共和国叶拉布加镇一位俄国妇女上吊自杀了。她的死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有房东大婶说了一句话:“她的口粮还没有吃完呢,吃完再上吊也来得及啊!”上吊的妇女便是茨维塔耶娃,今天惟一能同阿赫玛托娃媲美的俄罗斯天才女诗人。但当时她的名字几乎无人知晓。绝大多数苏联读者不知道她,少数知道她的老作家绝口不提她。他们自身有如惊弓之鸟,谁还敢提这位流亡国外十七年之久的“白军眷属”呢?茨维塔耶娃被草草埋葬在叶拉布加山丘上。

茨维塔耶娃为什么要自杀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她为什么要返回苏联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又同另一个问题相关:她为什么离开苏联?

茨维塔耶娃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莫斯科大学教授、著名艺术家,至今参观者仍络绎不绝的莫斯科美术馆便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母亲是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并精通几种欧洲语言。但父母对她很少管教。父亲把全部精力倾注在美术馆的创建上,母亲患肺病,长年在国外疗养。茨维塔耶娃十四岁时母亲病逝,她和妹妹阿霞更无人管束了,任其自由发展。这种环境养成茨维塔耶娃极端任性、为所欲为的性格。她又天生耽于幻想,惧怕孤独,渴求心灵的知己。她一生多次追求心灵的知己,但眼睛往往被幻想蒙蔽,知己很快变成异己,使自己陷入绝望,惟一解脱的办法便是将心中的痛苦倾吐于诗中。绝望的爱情的苦水一旦化为晶莹的诗篇,她便随之解脱。她的爱情诗篇多半都是这样写出来的。由于爱情的对象各不相同,爱情诗篇迥然各异,异彩纷呈。1911年出版的《黄昏集》中的爱情一节便是献给初恋对象、大学生尼伦德尔的。尼伦德尔醉心于希腊文化,对十七岁的茨维塔耶娃并未动心。茨维塔耶娃因尼伦德尔的冷漠痛不欲生,买了一把手枪到上演她心爱剧目《雏鹰》的剧院开枪自杀。子弹没打响,未酿成惨祸。这当然是女孩子的一时糊涂,但从中却能看出茨维塔耶娃烈火般的性格。

《黄昏集》展现出茨维塔耶娃的诗才,立即赢得大诗人布留索夫、古米廖夫、瓦洛申等人的青睐。瓦洛申对茨维塔耶娃尤为赏识,亲自登门造访,把她领入莫斯科诗坛,并邀请她和妹妹到他的科克杰别里别墅度夏。茨维塔耶娃1911年5月来到这座位于克里木半岛的偏僻乡村,并在海滩上结识了比她小一岁的中学生埃夫伦,两人一见钟情,半年后便结为伉俪。埃夫伦感情丰富,性情温顺,意志薄弱,是个单纯幼稚、脱离实际的人。埃夫伦的家庭同茨维洛耶娃的家庭迥然不同。父母均属革命民粹派,并是该派恐怖组织最高纲领派的成员,在监禁和流亡中度过一生。母亲1911年在巴黎自缢。在“革命气氛”中长大的埃夫伦同茨维塔耶娃几乎没有相同之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惟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是早年丧母的孤儿。茨维塔耶娃在热恋中把埃夫伦想象成心灵的知己,并发誓永远不离开他。但很快便感到心灵空虚,而这种空虚是埃夫伦无力填充的。幸好不久女儿阿利娅诞生了,茨维塔耶娃的感情暂时有了寄托。母爱毕竟不同于知己心灵的交融,孤独感很快又控制了她。她那颗骚动的心又开始寻找知己的心灵,终于在女诗人帕尔诺克身上找到。帕尔诺克的诗写得不多,但写得很好,受到大诗人霍达谢维奇的称赞。帕尔诺克是同性恋者,茨维塔耶娃很快便热恋上她。茨维塔耶娃的研究者往往回避茨维塔耶娃这段同性恋,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持续一年半之久的同性恋在茨维塔耶娃的性格上留下明显的烙印,何况茨维塔耶娃在自己的诗集《女友》《少年诗篇》和《致女骑手》中对此毫不隐讳。茨维塔耶娃在这些诗篇中倾诉了自己的欢乐、羞愧和悔恨。茨维塔耶娃同帕尔诺克1915年底关系破裂,因为这时诗人曼德尔施塔姆闯入她的生活。

茨维塔耶娃同曼德尔施塔姆的友情始于1916年1月,这从曼德尔施塔姆赠送茨维塔耶娃诗集《岩石》上的题字可以确定。此前他们在科克杰别里见过面,“我向海边走去,他从河边走来,在花园门口错过。”茨维塔耶娃后来回忆道。1月20日茨维塔耶娃从科克杰别里返回莫斯科,曼德尔施塔姆追到莫斯科,在那里住了两星期,走后茨维塔耶娃寄给他的第一首诗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