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建明:“以文学的名义,与贵州再次相逢”
来源:贵阳网 |   2023年10月25日08:20

在行走四十多年、历经七次生死、撰述六十余部之后,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手持新作《炼狱》一书说,“我在贵州贵阳找到了创作的兴奋感与敬畏感”。说这句话时,他无框眼镜后的双目,流溢着庄重的神采。这一神情,有如取经路上历尽磨难、取得真经的“美猴王”孙悟空——何建明的微信名就叫“美猴王”。不同的是,何建明想取的“真经”并不在他方,而在脚下的土地上:这山、这水、这人、这事。

《炼狱》是何建明在贵阳的息烽最新取得的“真经”。息烽位于贵州中部的乌江南岸,是省会贵阳的北大门,地处要冲,历来兵家必争,战火不断。明朝末年,为平息乌江西岸水西土司安氏之乱,朝廷驻兵县境,修筑城池。战乱平息之后,崇祯皇帝便下诏更改地名为息烽,寓“平息烽火”之意。1935年,一支头戴红五星的远征部队为摆脱敌人的重兵围堵,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来到息烽,创造了一个红色的战争神话。就是这支队伍,后来缔造了一个红色中国。

1938年,国民政府以“爱国”和“抗战”的名义,在息烽县的阳朗坝和玄天洞设立秘密监狱,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黑暗的人间活地狱上演了一出出兄弟相残的惨剧,血雨腥风,吹打得苦难岁月里的息烽暗无天日。后来,从这片血雨浇灌的土地上长出了一部著名的小说《红岩》,同时也成就了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烈火中永生》。

“在我看来,共产党人在息烽集中营的故事,是红岩精神的前奏。”何建明从中提炼出了“炼狱精神”,并作了阐述:“在黑洞洞的牢房里让你十年八年、坐穿牢底而依然不改信仰是极难极难的。”

评论界说,何建明以独有的“国家叙述”“民生切入”“地方书写”等多般文学“武艺”,重新发现与定义了贵州贵阳;而他却说,“我只是以文学的名义,与贵州再次相逢”。

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之时,何建明开始写作“红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他通过大量新解密的史料、历史细节,以及对幸存下来的革命者及其后代的采访,“重写红岩”,阐释“忠诚与背叛”的宏大命题。写作过程中,他即意识到,“小说《红岩》的人物角色除江姐、双枪老太之外,人物原型有八成来自息烽集中营”。息烽集中营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坚持真理、坚定信念、顽强抗争、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的又一真实写照。

“如果没有息烽集中营,红岩故事和红岩精神是残缺的、远远不够的。”何建明曾先后四次到贵阳息烽采访创作、采风调研。他需要在写作中保持高纯度的投入和情感,才能贴近那些高尚的灵魂,“写《炼狱》,实则也是在‘炼’我自己”。最终成文的《炼狱》,是对革命者灵魂与信仰的赞歌、忠诚与绝对忠诚的探源。

息烽集中营里共产党人所受的折磨与苦难,是对灵魂、信仰和人性的最彻底的考验,它考验的是人的灵魂、心灵、信仰与意志,也就是我们说的“软刀子”考验。报告文学《炼狱》完整揭示了息烽集中营的真实面貌,并在《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所探讨的“忠诚与背叛”这一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忠诚和绝对忠诚”进行了探源。

“我希望将息烽集中营的故事,打造成与红军长征题材比肩的、贵州新的红色题材文化品牌。”何建明说。他认为,以文学方式来讲述党史,可以让原本已经遥远的历史故事重新鲜活起来,更有利于党员干部和普通青年群众了解党的革命历史,理解党的初心,理解什么是对党忠诚。他力图把息烽集中营这段革命故事、英雄事迹挖掘好、展现好,使之成为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强大力量。(郑文丰/文 杨才江/图)

编辑:李庚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