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新书分享会在杭州举行 哲贵:戏里戏外照亮人生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哲贵小说新作《化蝶》新书分享活动日前在杭州纯真年代书吧举行。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浙江大学教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胡志毅,《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和作者哲贵等共同畅聊《化蝶》的创作历程、出版故事和戏剧元素。
《化蝶》是哲贵“信河街”系列中的又一传奇。故事以信河街越剧团的新团长、小生剑湫改编《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主线,牵出上一代生旦梅如烟和杜文灯的往事,也将自己与旦角搭档肖晓红、戏迷尤家兴三人紧紧缠绕。在舞台的回溯与现实的互文间,上演一出现代的梁祝故事。在小说中,哲贵再一次将目光投向“越剧”这一主题,以一个剧团围绕新剧排练的故事,探讨人与传统、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
在活动现场,哲贵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从最开始写小说,到作品呈现到读者面前,这条路他走了十年。回顾1995年至2005年的这“十年之期”,哲贵感慨道,这不仅是横冲直撞的十年,还是走投无路的十年,也是迷茫幸福的十年,创作积淀的十年。在哲贵看来,一个作家被认知和接受,肯定是因为他的作品有独特的一面。这个独特,从广义来讲,来自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对他的双重滋养。从私人的角度来说,是作家出生地的文化血脉对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作者就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最后在自己的这块土地上开出自己的花朵。
王旭烽表示,哲贵坚持创作至今,从《化蝶》的出版和其内容的呈现中,她依旧感受到他的匠心以及他对人物内心的关注。从小说家的身份出发,王旭烽格外称赞了哲贵的语言,她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了小说中的语言,如开篇这句“讨论会开始了”,还有常见的排比句式“新戏缺少积淀,缺少历史感,缺少厚重感,显得 浅,显 得薄,显得 仓促,压不住”,这些表达既简洁干练又带有文言文传统的节奏感,读起来错落有致,有一种精致的美感。
胡志毅则从戏剧改编的角度,跟读者们分享了小说《化蝶》和“梁祝”故事的渊源。“梁祝”是一个悲剧,但在《化蝶》中却奔着“私奔”,冲着“不死”的结局去了。胡志毅指出,“现在这个时代不是个悲剧时代,悲剧已经消亡了”“从美学特质来说,故事改编又进入到另一重戏中;从接受美学来看,观众尤家兴的出场将视角从台上拓展到台下”。此外,他还从空间、性别这两个角度解读了《化蝶》的艺术特色,这两个词同样适用于越剧表演和传播,这恰恰说明了《化蝶》的小说表达与戏剧表达是一致的。
钟求是表示,哲贵的创作也经历了“化蝶”的过程。“第一,转化是哲贵擅用的手法,人与人之间、舞台与生活之间,一旦出现了矛盾,他就借用转化的方式来化解,把故事推到下一层面。同时,他的语言也总有转化,虚与实、远与近的转化,都饶有韵味;第二,造化是哲贵小说的主题,诚如他笔下关注的戏剧演员,不一样的人物设定给予他充分的创作空间;第三,哲贵经历了从温州到杭州的地理变化、加上二十余年的时间变化,让他文学创作境界有了变化。”
王晓乐认为哲贵让这篇幅不长的小说充满了多重张力。“哲贵将自己化身为尤家兴,也化身为剑湫……写作之于哲贵,不仅仅是个码字的活儿,更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生命,他和他的角色在‘半神’时刻成就彼此,也是最最打动我们读者的状态,一种恍兮惚兮的生命自我身份的寻找过程。通过写作,哲贵表达他对自我与他人的探究,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体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