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来源:光明日报 | 陈思宇 田明孝  2023年10月18日09:46

大运河连接南北、绵延千里、联通古今,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这为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运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赓续历史文脉,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能够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注入活力,将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

大运河文化以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为基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绵延2500多年,全长约2700公里,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自古以来,大运河便是畅通人流物流的黄金水道,同时又是汇通文化的宝贵载体。以浙东运河为例,浙东运河的前身是山阴故水道,始凿于春秋战国时期。浙东运河整体通过水利工程设施,整合浙东地区各河湖水系,形成具有水运、防洪、排涝、输水、灌溉等综合水利效益的运河水系,其沿线集聚着很多名镇、名河、名人。浙东唐诗之路也与浙东运河相叠加,更赋予这段线路以鲜明的文化色彩。可以说,大运河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人文理想和生态智慧的结晶,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示、激活和弘扬大运河历史,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中,沉淀了吃苦耐劳、勠力奋进的中华传统美德,大运河正是中国人民智慧、决心与勇气的生动体现。沟通多个文化地带,大运河加强了我国南北之间的交通与交流,造就了沿线城市的繁华,在沟通物质交换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丰厚底蕴的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窗口,也是一条联通世界的桥梁,是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载体。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我们有责任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资源,也是促进沿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很多地方坚持保护运河环境与周边生态优先的原则,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通过保护观念的创新与制度建设的完备强化对于文化遗产、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运河地跨8个省、直辖市,以其共同的历史叙事增添了运河沿线现代化城市群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群的文化发展与更新又为大运河文化赋予时代色彩,激活大运河文化与时俱进的活力与动力。因此,需要协调好大运河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利用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景区和文化品牌,形成具有人文精神和现代魅力的新型文化街区与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孵化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实现全域文旅融合,在实践中丰富和提升大运河文化精神的内涵。

挖掘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让古运河重生,对于建构文化认同、诠释中华文明和塑造国家形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力与传播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未来,应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效衔接,充分利用运河沿岸丰富的文化、生态、航运资源,发挥大运河连线织网、融汇交流的重要作用,为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创造优势条件,不断推动运河文化高地繁荣兴盛。

(作者:陈思宇、田明孝,分别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