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明互鉴,学术立新:跨文化论坛2023暨《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新书座谈会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梁婉婧  2023年10月17日11:22

2023年10月14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联袂主办的“跨文化论坛2023暨《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新书座谈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媒体和出版机构与会,一同探讨跨文化戏剧、跨文化研究等相关问题。活动通过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网站全程直播,线上线下四百余人参与。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主持。开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魏晖、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部主任张冰、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阳分别致辞。北语以国际中文教育为重要载体,致力推动不同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贯通东西文明,连接古今智慧,是北语的学术使命,也是举办本次跨文化论坛的意义所在。陈戎女的著作《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入选标志着“国家级高端学术品牌”的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北语比较文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标志性成果。张冰表示,该书的出版发行展现出中国当代学者立足实际、锐意求新的踏实学风,也呈现出北京大学出版社繁荣学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优良传统,将会推进跨文化、跨学科的人文科学研究。

论坛的主旨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耿幼壮主持,北京大学教授张辉,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庆本评议。主旨发言中,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博导罗锦鳞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戏剧融合的导演体会”的演讲。罗锦鳞导演过河北梆子《美狄亚》《忒拜城》等优秀跨文化戏曲,他结合自身实际探讨了东西方戏剧融合的创作思路。他认为,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的代表,戏曲是东方戏剧的代表,两种戏剧传统的“结合”在优秀的跨文化戏剧应该具备“融合”的特质,就像咖啡加牛奶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戏剧作品。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廖奔认为,跨文化戏剧演出是不同文化戏剧间的横跨、移栽、选择与价值判定。20世纪前叶,中国舞台间连不断地出现一系列跨文化戏剧实践,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零散、偶然、片段,一直未能形成体系性的成果,陈戎女的专著打破了这种状态。这部著作超越了一般性、片段式、偶感式研究和评论的泛泛而论,更加触及实质。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发表了题为“跨文化戏剧中形式与内容的融合”的演讲。孙惠柱身兼戏剧编剧、导演和学者多重身份,他谈到,《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聚焦于中国戏剧人对希腊剧作的移植改编,书中对中希文化内容的观察与分析突破了形式与内容区分的对立关系。由此,孙惠柱重新审视和拓展了他在30多年钱提出内容与形式的跨文化戏剧定义,认为跨文化移植中源于文化内涵的改编、解构、扬弃、逆转等,都是跨文化戏剧的内容。

南京大学教授何成洲发表了题目为“跨文化戏剧的三种范式”的主旨演讲,讨论了跨文化戏剧的不同范式:一、戏剧舞台上不同表演文化的交叉; 二、改编戏剧与演出;三、全球化戏剧中本土与世界的交融。

张辉在评议中指出,跨文化是文化的前提,文化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跨文化。文,本身就有交织的含义。李庆本认为,何成洲从表演性理论角度来划分跨文化戏剧的不同范式,与陈戎女专著中提出的戏剧的跨文化圆形之旅的理论范式相互呼应。

新书座谈会由张冰和顾钧主持,参加座谈的学者肯定了《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的学术品质及价值,认为该书以创新性思维填补了国内跨文化戏剧研究的一个空白,立足于中国当代鲜活的改编和舞台实践,具有“动态”和“客观”的特点。该书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提出跨文化戏曲“三层编码转换”和“译—编—演—传”立体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范式,尝试以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解决跨文化戏剧的研究难点;打开了学术研究空间,是从实践领域进行学术研究的路标式著作,更是一本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代表之作。专家们认为,该书的问世对戏剧学、古典学、比较文学三个领域的研究都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