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聚焦2023年“红岩笔会”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 赵迎昭 刘旖旎 姚伟民  2023年09月22日08:01

9月20日,由红岩文学杂志社主办的2023年“红岩笔会”在渝开幕,全国各地知名作家围绕“聚焦文化传承发展,激活文学成果转化”主题展开热烈讨论。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研讨会现场。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在秋风送爽的美好季节里,全国各地30余位知名作家在2023年“红岩笔会”上欢聚。9月20日,由红岩文学杂志社主办的2023年“红岩笔会”在渝开幕,全国各地知名作家围绕“聚焦文化传承发展,激活文学成果转化”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小说作家、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马步升发言。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马步升: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可互相取长补短

“我们现在说文学的时候,究竟说的是什么?”马步升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说文学的时候主要说的是传统文学,但是我们所言说的对象,早已不是传统文学的样子,文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文学体裁出现了融合与泛化的状态。在他看来,各个文学体裁之间的边界进一步模糊。在传统文学中,小说出现了学术化、散文化倾向,散文出现了虚构现象,诗歌口语化的浪潮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

在文学体裁融合与泛化背景下,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碰撞也引发关注。“我们省成立网络作协在全国比较早,这就是为了让从业者有归属感,也为了促进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融合和互相借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两个圈子的文学从业者互相陌生,互相看不起。”他认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应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比如说传统文学能够借鉴网络文学的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受众至上意识,网络文学可以借鉴传统文学的精品意识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马步升看来,当下文学评价标准比较模糊,有时没有什么绝对标准,所以说,我们应多检查自己的评价标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样才有益于文学事业发展。

研讨会上,小说作家、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陈应松发言。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小说作家、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陈应松发言。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陈应松:传统文学作家要有固守寂寞、写好作品的勇气

“重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重庆和湖北共饮一江水,所以从地域文化上来说,我对重庆有一种亲切感。”小说作家、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陈应松说。

不久前,陈应松的长篇小说《天露湾》获得第八届湖北文学奖,该书以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为经,以长江南岸天露湾村的发展为纬,书写了江汉平原的农民通过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漫长而艰苦的创业史。

陈应松表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学发展与成果转化的看法,其中,既有隐忧,也有欣慰。当今社会,有的时候阅读好像被短视频取代,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文学。这是纯文学发展不利的一面。但新的时代也有新的机遇,比如,现在传统文学也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不仅增加了传统文学作者的收入,也扩大了传统文学的影响。

为此,陈应松表示,传统文学作家不必过分忧虑,因为从市场销量看,传统文学作家写的书仍然有着一定的市场。尤其是时下新兴的读书会,对纯文学的推介作用很明显,“虽然传统文学的发展和成果转化喜忧参半,但作为传统文学作家的我们,要有固守寂寞、写好作品的勇气,唯有这样,传统文学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小说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张者发言。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张者:作家不能为了成果转化而写作

研讨会上,小说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张者说,应该对纯文学有着清醒认识,明确自己是想要什么。

张者表示,大家都很怀念上世纪80年代,因为那时候写作的人更多。而现在,很多年轻作家进入了网络文学的写作中。这个选择,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作家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想要的是人间生活,那纯文学写作显得不合时宜,尤其是对于年轻作家来说,他们有着很大的生活压力。但是,如果一个作家心里怀有人文关怀,那他则更应该在纯文学领域发光发热。

谈及成果转化的问题时,张者的观点发人深省。他讲述了自己作品拍摄成电影的故事。他认为,作品是否能转化为其他成果,更多地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转化者的能力,“转化不是作家的事,作家不要有意识地去改编,也不能为了转化而写作。作家只需要做好的事,静待着作品开花。”

新散文代表作家、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张锐锋发言。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新散文代表作家、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张锐锋发言。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张锐锋:文学不在于写出什么,而在于有没有能量引出什么

“《红岩》是西南文学的一个标志,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看《红岩》,《红岩》是我的知音。”研讨会上,新散文代表作家、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张锐锋说。

张锐锋说,文化具有非常宽泛的意义,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没有文化,我们将是另外一番样子。所以,文化的力量无处不在。强调文化传承,让我们更进一步亲近本源,从本源中汲取智慧、能量、方法,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审视来时的路,检视每个脚步的价值,重新确认自身身份,认识自我。只有从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入了解我们的文化,才能了解每个细节和场景的意义所在,才能发现生活闪光点,让思维闪现灵感,才能写出具有精神力度的作品,才能感染别人,也能引出阅读者思考,“文学不在于写出什么,而在于有没有能量引出什么。这是强调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

张锐锋说,文学是一项“浪费”的事业,是广种薄收的事业,可以说,发现是最重要的感情投资。要不断举行研讨会等活动,不断促使基层无名小卒成长为名满天下的大作家。文学成果的转化也是如此。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推翻壁垒,要有开放性,和社会各方面人才广泛接触。我们做不了转化,我们好好写就行了,写出可以进行转化的作品。事实上,一切文学作品都可以被转化。

▲9月20日,渝中区学田湾东方花苑饭店,在渝举行的2023年“红岩笔会”系列活动之“聚焦文化传承发展,激活文学成果转化”研讨会上,诗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发言。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诗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发言。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李元胜:诗歌并不小众,“90后”“00后”带给我最多惊喜

“当代中国诗歌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我经常讲,中国现代诗歌取得的成就,排在世界前列。”研讨会上,诗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说。

“中国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真正的小众。任何一个很小的分工,只要仔细去搜集信息,数量都很可观。比如专门去野外观察蝴蝶的人,庞大到野外蝴蝶都不够用。”李元胜笑称,诗歌也是如此,非但不小众,相反中国现代诗歌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就名列前茅,源源不断产生了具有创意的作品。他说,近20多年时光里,花了很多时间阅读中国诗歌,每一年都有新的惊喜,保持非常高的竞技状态的写作者仍然在不断创新求变,“‘90后’‘00后’带给我最多惊喜,‘00后’带来的惊喜甚至多于‘70后’‘80后’。”

最后,李元胜表示,所有作家都要弄清的一个命题是,写作是为什么而写?是追求崎岖的文本,还是追求既有价值又能够对所有人都开放的文本?每个人的答案是不同的,这也注定了每个作家写作的方向不同。但无论如何,作者本身要有定力,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