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诗意共远方 ——湖北省作协“诗歌赋能乡村振兴”活动侧记
白露之至,秋意渐浓,乡村风景这边独好。
9月8日至10日,应襄阳市和谷城县邀请,湖北省作家协会组织开展的“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诗歌赋能乡村振兴暨第十八期东湖青年评论家沙龙活动在大美谷城举办。
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等领导与省内知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探讨如何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时代命题。
观摩学习,探讨创新路径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谷城曾是神农植五谷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文化名人辈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各项建设如火如荼,文艺如何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服务城乡群众?
2021年10月以来,谷城县作家协会以诗歌为切入口,组织全县作家深入290个村(社区),集中开展“我为乡村写诗歌”活动,创作了300余首群众认可、广泛诵读的诗歌,探索出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22年,“我为乡村写诗歌”活动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此,省作协专门组织专家学者考察学习谷城县“我为乡村写诗歌”创举,进一步探索以诗歌为代表的文艺精品创作新路径。
走进城关镇安家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村民闲庭信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我们村脏乱差,个个愁眉苦脸的,家里的孩子不爱文艺爱武艺,一句不对嘴,就动起手来。”安家岗村党支部书记尚安仁听说作协要为每个村庄赋诗一首,第一个跑来“求诗”,想通过文化浸润,彻底改变村民的陈腐观念。
如今,村头巷尾已经粉饰出1500多面文化墙,墙上写满了诗、画满了画,很多内容充满生活哲理,令人回味。
“非常好,非常好!一个村竟然能有这么多文化墙,实属不易。”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就是文艺的魅力,能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改变陋习,崇尚美德。
尚安仁接过话茬说:“现在家家户户爱学习,都盼望家里出个大学生,村里给他们奖励。”
谷城县城,南河岸边有一个粉水公园,是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地方。这里专门打造了一个诗歌文化长廊,从“我为乡村写诗歌”活动中精选了12首,分别“代言”全县12个乡镇(开发区)。专家学者一边看,一边品,纷纷点赞这一创新做法。
“诗歌是写给群众的,就应该公布于众,让他们来诵读,让他们都能找到家乡味道。”武汉工程大学讲师、省作协签约评论家余存哲说。
在谷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全县文艺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诗歌创作掀起了新一轮热潮,一个村庄一首诗甚至多首诗,为这个村庄镌刻下崭新的文化印记。
现场把脉,开出改进良方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歌更是心灵的呐喊。作家为每一个村庄写的诗歌究竟能否打动自己、打动村民,能否被广泛诵读和吟诵,考验着每一位作家。
有这样一首诗,是写给赵湾乡桃庄村的,作者是谷城县文联主席方开富。“改革的春风染红……”
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签约作家袁磊读后摇摇头,认为里面很多词语用得不太妥当,有提升空间。
“改革的春风、新时代的脚步,这些多是大话、套话,诗歌里尽量少用或不用,而是要用具体的人和事,体现改革的好,新时代的美。”袁磊的一番话,让方开富连连点头,后续再修改、再打磨。
谷城县作家协会主席许建国为盛康镇小沟村写了一首诗,专家学者听了朗诵后,也挑出了毛病。
“走进小沟,并不只是一次旅行……这一段后面接着就是走的小径和看到的场景,那么,‘并不是一次旅行’这句显得没必要了,可以直接去掉,诗意更明确。”《长江丛刊》杂志社编辑夜鱼说,诗歌写作,要用质朴的语言去陈述,有时白描会更准确,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会更好。
谷城作家郭世周为紫金镇干溪沟村写了一首诗,题目为《干溪山水》。有专家学者认为,这个题目开门见山,立意明确,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自己的家乡。但也有专家学者认为,题目太通用化,哪个家乡都有山水,没有彰显特色。
“在作者、读者心中,每一个村庄都是不一样的,怎样写出不一样,那就要看你对这个村庄的人或事了解多少,感悟有多少。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起码的标准还是有的。”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省评协副主席刘保昌希望作家们能相互学习借鉴,不断提升诗歌写作水平,创作更多人民群众爱读的诗歌,而不是闭门造车,只搞“圈内诗”。
竹园论剑,提升精神区位
盛康镇竹园街社区在水天一色的美人潭边,全民健身广场热闹非凡,生活激情在此点燃,欢声笑语直冲云霄。
专家学者“围炉夜话”,在这里举办省作协第十八期东湖青年评论家沙龙,主题聚焦“人民·大地·诗歌”,探讨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文学力量,对诗歌怎样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要想写好乡村诗歌,就要主动融入乡村火热的生活中,一定要写出现场感和人情味儿。”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彬认为,新时代的作家应该多学习古典诗歌、民歌和国外优秀诗歌精华,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为乡村写出更好的诗歌。
华中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剑南说,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振兴,诗歌形式自由,读起来朗朗上口,群众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写诗时,一定要落脚到具体的人身上,不能仅仅再现生活场景,而是要挖掘背后的故事,人的精神。这种诗歌,走得才远,记得更深,传得更久。
乡土中国,诗歌题材丰富,为父老乡亲创作诗歌正当其时。
武汉轻工大学讲师、省作协签约评论家汪亚琴结合谷城县开展的“我为乡村写诗歌”活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用诗歌重绘了谷城地图、用诗歌写出了谷城之变、用诗歌让村民记住了自己诗意栖息的故乡。”
她建议,乡村振兴题材的诗歌要把握好节奏感,注意留白,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诗人合一境界。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已是夜深人静,专家学者仍在争抢着发言,生怕错过机会,为诗歌赋能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蔡家园在总结时说:“这是作协第一次把论坛放到最基层举办,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才能吸引更多人为人民而创作。”
谷城县委书记黄克立表示,将虚心采纳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群众之中,持续创作一批接地气、有温度、能传播、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为推进谷城绿色发展、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