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温铁血荣光 以文学之名致敬“最可爱的人”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菁  2023年09月05日12:12

展览现场 李菁/摄

展览现场 李菁/摄

“跌了一跤,相当重。不过我还有力量支持下去,站起来,就继续往前走。”“我在床上想着阵地生活,听见滴水溅水的声音,也想到洞子塌下的事,想到自己的家的时候也有,但更多想到战士的生活,对战士的心情好像有了更深的体会……”抗美援朝期间,作家巴金曾两度入朝,深入前线阵地,为了便于随时随地记录战地发生的感人事迹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英勇故事,他将文字写在只有巴掌大小的日记本上。这些文字经过整理,最终被命名为《赴朝日记》。

70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70年后的同一天,中国作家协会以“坐标”为主题词,在现代文学馆主办了“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面向公众开放,历时一年。展览分为“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谁是最可爱的人”“英雄儿女”“上甘岭”“我同祖国在一起”等五个单元,共展出包括手稿在内的共233件文物。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表示,举办此次特展,旨在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牺牲的英雄们致敬,向在民族记忆星空上铭刻英雄之名的作家们致敬。“展览定名为‘坐标’,必然要从精神层面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不仅要讲好英雄故事,更要展现英雄是怎样被书写、被记忆的。”

作家手稿 李菁/摄

展览现场 李菁/摄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团圆》《赴朝日记》、陆柱国的《上甘岭》、林杉的《上甘岭采访笔记》,以及舒群、李蕤、黄谷柳的战地日记、家书……本次展览内容极为丰富,存留着战场气息和作家体温的家书、日记手稿以及志愿军战士的书信、战地摄影照片、报纸、版本、便笺、函件、字画等齐聚。

置身于展馆,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在“坑道实景战地书房”,采用漆黑的坑道、凌乱的岩石、破旧的掩体沙袋等造景,甚至还有一把饱经枪林弹雨的军号,希望以此带观众走进作家李蕤在日记中记录的场景:“冒着危险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写作,缺桌少凳,只能像蛤蟆一样趴在地铺上写作……”同其他革命文物展览相比,“坐标”的最大特点在于手稿等文字类展品比重较大。为了避免形式单调乏味,主办方摒弃了简单罗列介绍文字的做法,设置多个互动环节,包括《谁是最可爱的人》立体活动书页、《英雄儿女》置景大幅翻页连环画、可以滑动播放的战地照片电子日历等一系列可翻动体验的展览设施,不仅内容更加丰富,也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同时,馆内还复制了巴金上海故居的二楼书房,观众可以亲自体验巴金的写作现场。坐在朴实的桌椅上,身后是摆放着巴金先生创作、翻译、编辑出版的各版本书籍的满墙书架,这里是巴金主要的创作区域,也是《团圆》的诞生地。

观展人群络绎不绝 忆峥嵘岁月稠

自开展以来,先后有中央办公厅中央保密办国家保密局、毛主席纪念堂等党政机关党支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党支部,新华社、《中国政协》杂志社等宣传文化单位党支部以及社区、部队、学校、旅行社、大学读书会、地方文联作协等40多家单位团体来馆开展主题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来馆参观人次逐月增长15%,8月份达到文学馆建馆以来单月来馆人数新高。各界人士和各单位党支部通过展览中的文物、照片、视频和音频,从多个侧面重新认识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手稿、手记等历史碎片中体会闪光的民族精神。此外,现代文学馆还结合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纸浆画制作、放映老电影片段、还原真实场景、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等多种方式,在增强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架起文学经典与青年学子之间的桥梁,播下文学梦想的种子。在未来,现代文学馆还将针对校园集体参观和儿童散客参观,开发更丰富多彩的周边活动。

小朋友制作的纸浆画

小朋友制作纸浆画 致敬“最可爱的人”

“我对英雄的故事很感兴趣,也感到非常震撼,他们实在太伟大了”,在太阳宫乡党群服务中心、乡关工委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建的观展活动现场,10岁的赵晟志小朋友告诉记者,他以后也想成为像志愿军叔叔那样的英雄,为祖国争光。现场参观的学生们认真仰着小脑袋,聆听文学馆志愿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展览还设置了三台屏幕联动的互动设备,青少年们可以将想对英雄们说的话写下来,实时在屏幕中滚动播放,形成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互动。

解放军某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解放军某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在八一建军节之际,解放军某部40余人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他们以重温入伍誓词、唱响嘹亮军歌等方式重温革命岁月,向英雄烈士们致以最真诚的敬意。当参观到林杉等编剧的《上甘岭》电影剧本手稿时,讲解员声音重地讲述那最惨烈的战斗,敌我双方反复争夺537.7阵地,在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双方投入兵力悬殊,我方4.3万,敌方6万多,志愿军击退了敌方900多次冲锋,阵地丢失59次,收复59次,战士们以钢铁般的意志以及不怕牺牲的精神筑起了一道无法突破的防线……听到这里,不少官兵眼含泪光。大家说,看着70多年前来自战地的字迹、照片,热血澎湃,展览再现了鲜活的战场,由衷地向奔赴战场一线的作家们、战地记者致敬。

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师生代表参观文物展

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师生代表参观“坐标”革命文物展

来自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的各族青年教师、优秀青少年代表在今年暑假之际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了“坐标”革命文物展。临潭作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文化大县,自1998年开始由中国作家协会定点帮扶。展览所呈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实军旅生活和中朝人民之间的真挚情感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临潭县城关第三小学教师宋姗姗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加深了孩子们对革命历史和红色精神的认识,这些手稿、书信、日记、照片等珍贵的文物和丰富的展品,让来到展厅的人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以“坐标展”为原点 充分弘扬革命文化

巨幅照片墙

巨幅照片墙

“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无名高地有了名”“不当模范不相见,不当英雄不回家”“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这些经典话语汇聚成一面充满力量的金句墙,令人动容。而在展览第五单元的巨幅照片墙上,38军战士们穿着被戏称为“地垄沟”的军衣,已是飞絮片片;在281.2高地上,前来凭吊的作家黄谷柳轻轻抱起一只晒太阳的小猫;巴金与黄谷柳等沿着交通壕下山,不远处的路标上写着“保卫世界和平之路由此进”……70张照片,70个瞬间,引导观众走向历史、走向亲历者、走向大时代的风云激荡。

金句墙

金句墙

本次展览不乏许多新意亮点,包括“音乐欣赏吊顶”“你来动手翻翻看”“重现巴金书房”等。巴金在《赴朝日记》中提到,赴朝创作组去583团三营八连时正赶上在拍摄纪录片,王莘正指挥战士们唱《歌唱祖国》,这歌声也从战士们口中飘送至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展览现场也有专门区域供观众欣赏这首激励战士们英勇战斗、舍生往死的《歌唱祖国》。

从今年年初开始,现代文学馆便开始统筹安排,着手从文案脚本撰写、展品遴选与征集、后续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协调人员并分配任务。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谈到,“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的一大特殊之处就在于,展出的绝大部分资料都是作家深入一线写作和拍摄的。谈及办展思路,他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既要守正,又要创新;二,坚持人民立场,做人民的学生。充分了解人民的需求、尊重人民的意愿、坚守人民立场,才能讲好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三,努力通过展览,促进文学馆的发展主动融入现代传播格局。

对于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馆员王雪认为,就展览而言,需要深入把握展览主题的精髓,在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意蕴基础上,深刻体悟人民文艺的内在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学类革命文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讲好展品故事、时代故事、精神故事。最后,还需发挥全国文学馆联盟的优势,推动建立联合办展与巡展机制,进一步凝聚优质红色资源。

95后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员张霁雯,参与了“坐标”特展的文案撰写。展览中每一段文字,都由她与同事一起反复打磨几十遍。也因为这次机会,她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馆藏文物,与70年前的那段历史产生更直接的联系。在阅读整理文献、梳理作家经历之余,她还配合设计展览陈列。展览第三单元“英雄儿女”中展出了《团圆》手稿和《赴朝日记》原件,同时设计了两处场景,一是上海巴金故居的书房,房顶上有一轮满月;二是“实景战地书房”,背景是一钩弯月。两个月亮的对应,就是张霁雯的小构思。1961年,巴金从朝鲜战场回国数年后,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她想象,在平静的书房里,巴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想当年,酝酿出这篇小说。此时,战争结束了,大家团圆了,中国向来以满月象征团圆,于是就想到了“月亮”的创意。

王军希望,“坐标”展能够成为一个原点,成为全国范围内革命文物展的一个示范,带动更多的文学博物馆利用好馆藏的红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筹办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展览激励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和观众们,记住英雄,书写英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贡献。

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美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部分图片由现代文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