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子白文学作品分享会在西安举办
来源:文學陝軍(微信公众号) | 皮皮  2023年08月29日15:50

8月26日,李子白文学作品分享会在西安举办。此次活动由西北大学文学院、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上海文艺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协办。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阎安,省作协副主席、陕师大教授朱鸿,《延河》杂志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弋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钟法权,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谷鹏飞,中国作协《作家文摘》总编助理季冉,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毕胜,陕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刘龙,《胶东文学》文学组稿人朱文庆等出席。来自省内外的50余位文化领域代表和嘉宾、读者参与活动。分享会由作家、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艳茜主持。

与会学者围绕小说集《切割高原的河》与散文集《心我形我》两部作品的创作理念、时代价值及艺术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

贾平凹回忆到,在省作协工作期间,李子白白天专注于繁杂的工作,晚上挤出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创作过程十分艰辛。《切割高原的河》与《心我形我》两部作品从结构设置、语言风格、人物设定上都有其独到的风格,作品中体现出对人性的洞察令人感动。召开此次分享会不仅是对作家成长的促进,更有利于“文学陕军”的队伍建设。期望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学者、作家们能够在交流中对作品“问诊把脉”,帮助作品质量提升。

阎安谈到,李子白作品中的内在动能、生活艺术触须的伸展度,让人感受到文学对生活纵深感的触探。《切割高原的河》中对秦岭以北的人们的生命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有着深刻的阐释。“切割”一词中包含的暴力感传达着特殊的情感,神秘浩瀚而又破碎褴褛的晋陕大峡谷给予了在这一带生存的人一种坚持不懈、不可想象的精神气象。期待未来李子白能有更多基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作品问世。

季冉在发言中说,李子白的作品描写的都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命运,主人公始终在追求自我的实现,《水存》中他曾写“满足感始终是小人物幸福感的来源”。李子白的作品中有着精巧的构思,这一点在其书法篆刻作品中也有体现。希望李子白能够延续自己的创作风格,在文章中显现哲思。

朱文庆认为,子白先生的小说作品用一根线,把生活的剖面串联起来,将人物内心的跌宕起伏描写得淋漓尽致。小说集《切割高原的河》中许多情节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极为相似,充满哲学意味。“人生不过百年,无论是写荒诞,还是写诡异多思,要如子白先生一样,往高处写、往深处写,将自身蕴含的无数能量变成文字,彰显时代价值。”

谷鹏飞表示,李子白的文字中对生命、生活的洞察透露着警觉感。他能从现实中跳出来俯视全景,以生活的警醒者这一角色进行写作。《切割高原的河》写作风格鲜明,能够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把题材文学化、艺术化,化实为虚,拓展文学表达的境界。

“他的作品像一幅陕北高原的连环画,勾勒的是乡村城镇的凡人俗事,表达的是陕北特色的世态人情。”钟法权在发言中谈到,李子白一直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对人物命运进行深度探索和揭示。《切割高原的河》中,他用理性的柔道对击人性的善与美、丑与恶的极端描绘。通过对自己熟悉生活的描写,使作品实现文学和理想的超越。

弋舟认为,李子白的作品中对思想的调动随时触碰着他所经历的生活,他把生活、写作、哲学、思考结合在一起,文如其人。《切割高原的河》紧抓汉语文字中的预言式表达,给人带来深刻启发。这些特质能够激发读者、写作者们对生活的热情、对文学的热情、对思想的热情。

交流环节中,朱鸿、周燕芬、王鹏程、黎荔、韩蕊、赵晓舟等就李子白的文学创作与生活、成长中的精神原乡、丰富的文学图谱、作品的文本分析、审美和价值、创造性角度等方向进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无论是从《心我形我》中体察作者各时段所思所想的轨迹留痕,还是从《切割高原的河》看一方水土,洞见天地,都包含着浓浓的情感,这一情感贯穿着作者、批评者、阅读者的共鸣与互动。

交流结束后,李子白向到场嘉宾表示感谢,“如果说人生六十年是一个单元,那么今天是我第一个单元的小结,也是我第二个单元的开启。”李子白回望了过去四十余年的写作经历。2001年,第一部作品《不知是今天》出版时,曾召开过一次研讨会,今天是第二次。今后在写作上仍会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希望未来能绘事后素,静心耐烦,不断博取自己的高点,在第二个人生单元里,有更高质量的作品出现,努力涂抹出一片夕阳的亮色。

本次分享会是具有新视角、新解读的深度学术探讨会,关涉探讨了乡土叙事的回望与拓展、精神文脉、城乡美学资源、写作的逻辑动力等话题,对于回顾梳理李子白的创作成果、丰富深化陕西小说、散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摄影:胡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