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纸为桥 与故乡对望—— 蒋在新作《飞往温哥华》分享会举办
来源:北京老舍文学院(微信公众号) |   2023年08月29日09:32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现场

7月13日,老舍文学院·文学会客厅第5期——蒋在新书《飞往温哥华》分享会于北京市文联举办。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陈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张菁,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王蕾等专家就小说集《飞往温哥华》的阅读感受以及蒋在的创作特点等进行了主题研讨。会议由《十月》杂志主编、编审、老舍文学院“名师带徒”导师陈东捷担任学术主持,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担任会议主持。

蒋在新书《飞往温哥华》

蒋在新书《飞往温哥华》

《十月》杂志主编、编审陈东捷担任学术主持

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担任会议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发言

刘文飞表示,从主题而言,《飞往温哥华》的题材很新颖,具有异国情调,蒋在在异域相对孤独的生活环境与陌生的文化空间进行的写作也为她的作品打上了某种独有的烙印;从风格而言,《飞往温哥华》具有诗意小说的气质,尤其是《等风来》一篇突破了小说叙事文体和诗歌抒情文体之间的界限;从蒋在自身而言,其扎实的文学积累与老道的写作技巧为她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刘文飞也在异域题材的可持续性、未来的创作如何在本土落地、如何在语言诗化的同时处理小说体裁的内在规定性,以及如何处理与文学、与真实生活的距离等方面对蒋在提出了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发言

张莉认为,蒋在的写作具备有别于其他青年作家的开阔性,能够以跨代际、世界性的眼光讲述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困境,显示出青年一代非常成熟的处理重要题材的能力。蒋在的写作还具有一种天生的、属于现代意义的女性视角,能够在极端的矛盾冲突中剖析不同年龄、不同国际、不同境遇女性内心的孤独、寂寞甚至黑暗。《飞往温哥华》显示出了域外文学在当代的流变,是一种当代留学女性独立、自信与平视的写作视角,它突破了戏剧化的命运安排,写出了留学生日常生活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孤独和寂寞。

《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陈涛发言

《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陈涛发言

陈涛提出《飞往温哥华》是一种海外华人文学的青春书写,补充了过往海外华人文学中青年人形象的缺失,能够看到海外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跟情绪状态。同时,蒋在的作品不仅仅是局限于异域特色,而是在亲子关系、情感关系等主题下探讨了人类共通的情感,能够引发普遍性的共鸣。此外,他认为《飞往温哥华》能够在沉重的同时会让人获得一种轻盈的阅读感受,在沉重跟轻盈之间的处理达到非常好的平衡度,这是蒋在在创作当中高妙的地方。精准、克制、冷静、淡然的语言与内在的情感力量也为蒋在的写作提供了辨识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发言

杨庆祥表示,《飞往温哥华》呈现出了一种当代写作少有的亲密性,它能够勾起我们情感的想象与投射,唤起读者的情绪与欲望。尤其《飞往温哥华》这个标题唤起的是对世界图景的想象,是我们这代人对异地与异乡的憧憬。蒋在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大多数作品都在讲困境,讲述在当下愈发普遍的抑郁情绪与贫困背后的阶级与身份政治问题,而《飞往温哥华》与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在流动和迁徙里面寻找新的可能性,蒋在笔下的角色有着鲜明的早熟性,真实地呈现了90后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与情感逻辑。

《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张菁发言

《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张菁发言

张菁表示,蒋在的书写具有清冷、透亮的气质,故事累积着充沛的情感与冲突张力,又能作出克制、细腻的表达。《飞往温哥华》首先探寻的是人跟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蒋在善于将目光望向内里,面对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困滞,她笔下的人物彼此之间也是在相互体认中达到和解。张菁还特别提及到,蒋在善于把人物放置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她笔下绚烂的、明亮的、多彩的植物天地对应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人内在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是人们同时需要和渴望出走的那种精神困境。

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王蕾发言

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王蕾发言

王蕾以出版者的身份分享了中信文学与青年创作者合作的感悟。她认为,新世纪二十年以来的时代变化需要新的文学者在场亲历记录并呈现给读者,90后一代的年轻作家有着全球性的视野,有着令人兴奋的文学基础创作能力,但也缺乏前辈作家的家国使命,对很多深刻问题的思考、冲击。《飞往温哥华》能够感受到时代投射的个人的情绪碎片,并把它非常好地呈现出来,已经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飞往温哥华》作者、青年作家蒋在发言

《飞往温哥华》作者、青年作家蒋在发言

蒋在在最后表达了对老舍文学院的培养之情和对专家老师及参会同学的感激之情,研讨会让她收获很多,表示回去慢慢思考和消化,不会辜负大家对她的期待。北京老舍文学院刘莹,青年作家叶晓、周卫民、张岩、鲍磊、郭冠荣、梁小兰、侯怡文、张慧娟、刘雅阁,春潮Nov+主编杨爽、高级编辑王丹等也参加了分享会。

蒋在是老舍文学院骨干作家高研班青年作家、文学院年度优秀奖学金获得者。她出生成长在贵州,后来留学加拿大,2019年回国。异国生活的经历让蒋在的写作有了开阔的视野,青年一代独有的早熟与感伤气质又在字里行间悄然弥漫,正如她小说中的人物总在渴望着某种逃离,又在漂泊无依中顽强地对抗着离别、伤痛甚至死亡的命运。她的语言冷静、内敛,对人性幽微的犀利洞察之下,又带着与生俱来的柔软体恤,消融着小说与诗歌的边界,也在娓娓道来、不急不躁的叙事中抚慰着人们生命中那些隐隐作痛的脆弱、孤独、失落瞬间。

《飞往温哥华》是蒋在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在不同时节、不同旅程中写下的六个短篇,是她多年海外写作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是她继续打开写作者的丰沛感官、奔赴新旅程的开始。正如她在后记中写下的:“飞往温哥华,看上去是开始,其实是一种结束。这个书名的恰切,如同一段时间标识——它意味着某段异域性写作生涯的终结。我的写作在这之后注定会发生变化,因为视野和生活经验的转向,所以《飞往温哥华》注定是我写作生涯中一部转折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