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方写作:流动性与未来性 ——“新南方写作”文学交流在广州举行
“立足今日南方以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方故事。”8月21日,“新南方写作:流动性与未来性”文学交流活动在广州花城文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评论家张燕玲、杨庆祥担任召集人,评论家蒋述卓、贺绍俊、谢有顺、朱燕玲、申霞艳、陈培浩、曾攀、廖伟、杨丹丹、谢刚、李德南、刘洪霞、贺江、唐诗人,作家林白、邓一光、黎紫书、朱山坡、霍香结、林森、王威廉、陈崇正、林培源、程皎旸等参与交流,活动由花城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主办。
2021年,《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一文发表于《南方文坛》,评论家杨庆祥正式提出“新南方写作”这一文学范畴,获得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经过文坛众多作家、评论家近两年时间的探讨和建构,在各文学机构的组织推广下,“新南方写作”的地理属性、历史区间、思想内涵、美学意蕴大大拓展和深化,从岭南地区拓展至整个中国南方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始终呼唤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可能性”和“差异性”。2023年5月,“新南方写作”入选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为何新南方”
与会嘉宾首先对“为何新南方”各抒己见。活动召集人,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对“新南方写作”这一文学范畴进行了文脉梳理。活动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强调了“新南方写作”迎接流动和变化,是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运而生的文化现象。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高度评价粤派文学批评的革新求变的精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辽宁作协副主席贺绍俊用“自由贸易精神”概括“新南方写作”这一从旧到新的文化举措的精神内核;《花城》杂志原主编朱燕玲从作家身份认同和辨识的角度畅谈自己对“新南方写作”的理解和期待;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申霞艳在全球文明交流融合的视角来看待“新南方写作”的多样性;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花城文学院签约评论家陈培浩主张“新南方写作”的一个诉求就是面对人们当下“失语”的精神危机,重建文化语言。
“如何新南方”
与会嘉宾对“如何新南方”这一话题也进行了交流。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提出流动而成的“南方”所从事的是一种“南北会通”的写作;《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曾攀认为“新南方”之新在于跨界、跨媒体、跨领域的特征;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谢刚为如何实现“新南方写作”的流动性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丹丹对“新南方写作”如何从热点现象到经典作品进行了展望;《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副社长廖伟从刊物策划组稿的角度来谈“新南方写作”的具体实践;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学者李德南认为“新南方写作”的推广使众多过去不被重视的文学“角落”和“边界”得到广泛的阅读;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洪霞、深职院深圳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江以当前深圳文学创作的实绩为例对“新南方写作”实践进行了分析;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探讨了科幻等新型题材对“新南方写作”的启发影响。
“新南方”与写作经验
邓一光、林白、黎紫书等作家参加了本次交流。作家邓一光用诗意的语调描绘了来自南方的海风和海洋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作家林白主张“新南方写作”需要避免落入概念化的陷阱,保持流动和鲜活;海外作家黎紫书从自身马华文学写作的经历畅谈在“新南方写作”中实现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朱山坡强调了“新南方写作”从题材到手法的异质性;作家霍香结期待在“新南方写作”中诞生“超级文本”;作家、《天涯》杂志主编林森讲述了南方的地方性在“新南方写作”中获得重新体认的现象;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分享了他在早期与“南方”的紧张关系以及南方对他的写作的塑造作用;作家,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陈崇正寄望“新南方写作”建立一个新的文学坐标,重申新南方的主场意识和美学可能;作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青年学者”林培源以自己的写作和研究经历阐述了“新南方写作”中的形象群体和语言特质;青年作家程皎旸分享了自己在香港等地生活中获得的“南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