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辽宁作协召开“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推进会
来源:辽宁作协 |   2023年08月22日15:44

8月18日,辽宁省作协邀请国内专家,与辽宁省内正在从事“山乡巨变”题材创作的部分作家座谈交流、把脉定向,对接创作、发表、出版事宜,共同推动辽宁“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实施。

参加会议的专家有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中国作家》杂志社纪实版编辑部主任佟鑫。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出席会议并发言,推进会由辽宁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海岩主持。

会上,传达和学习了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山东临沂“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进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认真落实贯彻张宏森书记提出的深入实施“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六点意见,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深刻认识“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为计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发动作家深入文学现场,扩大社会参与度,聚焦精品力作,做好宣传推广。

辽宁省作协党组高度重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实施,于2022年3月出台并通过了《辽宁省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实施方案》。今年3月,还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纳入《全面振兴新突破辽宁文学三年提升行动方案》中,作为未来三年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此选题也列入了辽宁省文学创作重点选题库。

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投身到“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中,希望作家们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创作机遇。二是要书写辽宁故事,用心用情用力锻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作家在创作中不要落入俗套,要挖掘内生动力,精益求精,防止作品和生活“水土不服”。三是要遵循艺术规律,在探索和创新中实现自我超越。作家要把人物写活,要有创新,不断进行艺术加工。

辽宁省作协创作联络部部长周晓楠就辽宁省作协对“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扶持政策和申报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一是从2023年至2025年,连续三年设立“新时代文学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专项出版扶持资金,每年扶持3部“山乡巨变”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二是为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提供便利,组织作家深入到乡镇、村屯采风采访,帮助作家协调定点深入生活相关事宜,解决后顾之忧;三是为作家提供版前改稿和专家指导机会,帮助作家精益求精打磨文艺作品;四是为作品出版、转化搭建桥梁,积极搭建作家与评论家、杂志社、出版社之间的绿色通道,不断推动“辽字号”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五是为作品搭建媒体宣传平台,向国家、省市级各主要媒体重点推介,并在辽宁作家网、辽宁文学微报、《辽宁作家》设立“新时代文学山乡巨变创作”专栏,刊登图书介绍、创作谈、评论文章、新闻报道等,图文并茂展示我省山乡巨变题材的创作成果。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将纳入省作协“金芦苇”重点作品推介工程,并积极向中国作协实施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荐优秀作家作品。

2023—2025年,申报省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专项出版扶持资金的办法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作品已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的;作品完稿50%以上且已列入出版社出版计划的;作品已由省级以上(含副省级)文学期刊发表或连载的;作品选题已列入国家级、省级重点文学项目的;作品已签约全国重点网络文学网站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且已发表完本作品的。以上作品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按程序最终确定拟扶持作品。待作品与出版社签订正式出版合同后,拨付扶持资金用于出版相关费用。

下一步,辽宁省作协将大力持续推进“新时代文学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积极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记录乡村振兴取得的丰硕成果,奋力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不断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

参加“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推进会的六名作家代表发言:

从“小开荒”到“良田”

李铭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剧作家、省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一级作家)

过去,村庄贫穷,很多村民背井离乡而去,那叫孔雀东南飞。现在,山乡富裕了,正是春暖燕归来的好时候。所以,我的这部儿童小说书名就叫《春暖燕归来》,没想到还列入了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第二批项目名单。《春暖燕归来》是我的一个“小开荒”。在我们乡下勤劳的农民拿着镐头去刨荒地,开垦出来的小块田地就叫小开荒。接下来,我要配合出版社的推进,认真地做好书稿的修改工作。而同时,更大的创作计划已经酝酿成熟。我要在巨变的山乡种植一块更大的良田,我要拿起笔来,写写作为一个上门女婿眼里的乡村世界,那里无疑凝聚着我生命的印迹,我情感的暖与痛。

《科技小院》下月将走出国门

杨春风

(辽宁省作协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盘锦市作协主席)

中国农业离现代化还有多远?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究竟还需破解、还要应对怎样的难题?我就特别想了解、分析、让更多人知道这些问题,这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的职责所在、情怀所系。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小院学生回信说:“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在2009年创建的一种新型助农模式,这个题目正是我心所向,于是立即投入采访创作。《科技小院》这本书将于今年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推出,9月27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国际书展上举行版权输出签约仪式。

从让我写到“我想写”

万胜

(沈阳城市学院教授、沈阳市作协副主席、二级作家)

今年5月份,我应辽宁人民出版社之约,撰写一部关于彰武治沙的长篇报告文学。在采访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彰武几代人在70年间为中国治沙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阿尔乡我看到了老村书记董福财带领老百姓固沙造林,把沙漠荒村变成了绿叶田园,在新一代乡镇党委干部带领下打造“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先进的沙乡智慧平台,带领老百姓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农村科技致富的道路。不到现场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片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良田美景竟会是在200米厚的沙子上建设起来的。我很想用我的笔,把彰武,把阿尔乡的巨变书写出来,让他们的事迹鼓舞和感召更多的人。另外,我还有信心将这部作品打造成一部对标《山海情》的优秀精品影视作品。

义卖书画助农的驻村干部

于立极

(大连外国语大学儿童文学译介与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市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

作为一名作家,又是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的一员,我一直在为长篇报告文学《志愿者》搜集更多真实素材。我所在的大井村地处辽宁与内蒙交界的山区,大部分年轻人到城里打工,村里空壳化,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最初我的想法是到村里抓文化建设,这是我的强项。但后来我变得更加务实,决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筹建一个绒山羊养殖场,用养羊收入帮助困难群众。我先后通过书画义卖筹到五万余元善款,下一场义卖也在准备中。驻村一年半来,我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心在变大,人生纬度在极速上升。爱是一种能力,从爱亲人,到可以爱越来越多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

呼唤更多人回乡创业

雾外江山

(辽宁省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铁岭市作协副主席)

我有一部山乡巨变作品《十月缨子红》,写的是三里村村民孙连奎,心系家乡,弃商从农,竞选村支书,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故事。目前的新农村新农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衣食无忧,电视冰箱,瓦房大院,也供得起孩子念大学。在铁岭,养殖产业、看山采松子放蚕,山里采山货,出外买大货车跑运输,条条都是致富路,但农民维持生计的办法和手段还有局限。农村的人口老龄化也是突出问题,年轻人都离开了乡村,上学、务工、出国,但近些年,返乡“逆行”的人多了起来,我正是发现了这一现象,所以要创作这部作品,想用文学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踏上回乡创业之旅。

推翻45万字作品准备重写

王忠鹏

(大连市旅顺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七猫中文网签约作家、大连市作协理事)

我的一部“山乡巨变”题材长篇小说《蝶变》参加了七猫中文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在全国三千多部来稿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与该网站成功签约,作品以45万字完结。写完这本书后我并没有兴奋,反之静下心来反复琢磨和思考,这部小说距离自己的要求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例如人设、矛盾冲突设置、环境描写以及语言等方面,都应该进一步的推敲。文中所写到的内容全部都有生活原型,看到自己那些表达不够深刻的文字,我甚至都觉得愧对这么好的素材。可以这样说,创作完成这部作品后,我才知道应该如何去写它。接下来,我要重新去打磨这本书,哪怕就是从头再来,重新书写我也心甘情愿,

专家点评——

寻找作品人物的精神归属

孟繁华

(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

一直以来,乡土写作没有中断。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一是要通过写人物来表达观点,建构自己的精神归属。二是辽宁在主题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对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还做得不够,辽宁的批评家可以多关注这方面的创作。三是要重新发现乡村,关注那些遗风流韵,城市经验也可以重新照亮乡村经验。比如,可以采用儿童视角来反映新时山乡巨变,可以书写民营经济对乡村生活的改变等。当前主题创作的主要问题,一是主题大于文学。没有找到合适的讲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故事、人物和方法。二是语言问题。语言、修辞是作家的符号,优秀作家往往能在语言上出奇制胜。文学创作是讲述故事的主体,语言应具有差异性。三是许多作品对人的精神归属的处理几乎是雷同的,不是死亡就是放逐,应有精神和思想的深度。希望作家能多吸取经验,更有创造性,揭示精神中隐秘的东西。

要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

贺绍俊

(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政策与生活的关系,不要按政策处理生活,这对于创作很关键。周立波写《山乡巨变》树立了主题创作的榜样,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小说的成功在于写出了山村的伦理、温情和善意,这是作者在认识并理解农村生活后的体悟,真实而又真诚,还融入了他的分析和思考。二是写山乡巨变这种社会大事件,要注意避免见事不见人。不要只见人的行为,不见人的情感,要进入他的精神世界,不要只看到他的白天,还有看到他的夜晚。见人要看到作者的自我,写客观世界的伟大变化不能丧失作家的主体性,山乡巨变主角不一定局限于山乡中人,也可以是外来者。三是写山乡巨变这类大题材,不要盲目追求大,可以以小见大,从小角度看到普遍性的东西,也可以抓住某一点深挖,避免主题创作陷入概念化和一般化。

更看好在农村浸泡过的作家

臧永清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注重经典性,也非常注重主题图书出版。关于新时代山乡巨变,我们也在寻找书写当下农村生活的好作品,好的选题会组织召开改稿会,反复打磨。作家创作要面对现实,不能概念化。农村题材要向下深潜,不要着急出结果,要注重细节的真实。我非常看好有阅历、有泥土气息和写作才华的作家,他们来源于农村,是在农村生活中浸泡过的,再回去看农村,可能会写出不一样的东西。

报告文学应以人见事

佟鑫

(《中国作家》杂志社纪实版编辑部主任)

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记录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可以从小切口入手,但要具有时代性,这样也能反映大时代的主题,写出深度和广度。中国农村的变革及面临的问题、生态等一直是报告文学关注的对象。报告文学应以人见事,最重要的还是写人物,通过人物来展现时代。此外,报告文学还应具有思辨性,透过作品能看到作者的独特思考。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像农村发展路径、乡土文化保护、农村劳动力流失、社会变革和城乡差距等都可以在作品中加以体现,也可以将主人公的成长、身份认同等作为关注对象。作品要突出地域特点,描绘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农村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