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协召开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家与文学工作者们肩负着新的文化使命。8月17日,辽宁省作家代表汇聚一堂,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和辽宁文学发展实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话如何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辽宁是文学大省,近年来,在省作协党组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围绕党和国家大局推进文学创作,发展壮大作家队伍,创新文学组织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公共文学服务能力,辽宁文学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新变化新风貌,辽宁多部文学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文学奖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文学辽军成为我国文学事业的一支劲旅。
14位辽宁省内基层作家代表分别从文学创作题材、基层作协工作、作品转化与译介、网络文学创作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会议由辽宁省作协创联部部长周晓楠主持。
辽宁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海岩围绕新时代文学和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要把提高文学作品质量作为生命线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自觉肩负起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神圣使命,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文学智慧和力量。二是要服务中心大局,聚焦主题创作,积极投身辽宁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火热实践。辽宁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希望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挖掘和利用辽宁“六地”题材富矿,不断拓宽主题创作的深度和维度,用心用情用力为辽宁画像、立传、明德。要紧扣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深入改革最前沿、投身发展主战场,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我们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的豪情壮志。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推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辽字号”文学精品。他希望广大作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广阔火热的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以亲历者的身份深入生活现场,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变迁,不断推出更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辽字号”文学精品。
发现富矿可以“一鱼多吃”
李铭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剧作家、省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一级作家)
不管是从事戏剧戏曲、影视剧本创作,还是广播剧和曲艺作品的创作,感觉一直没有疏离文学。我想应该把多种体裁写作的优势转化到小说创作上来,如果发现了富矿,就一定要摁住不放,一条鱼可以有多种吃法,用各种艺术手段去放大作品的影响力,在全国形成影响。我觉得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没有捷径,唯有沉下心来,深入生活,从我们熟悉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前不久参加中国作协在山东组织的活动,张宏森书记说作家要做人民的学生,敬畏文学,创新创造,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自觉走进生活的第一线,捕捉最鲜活的生活素材,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美篇章,将是我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接下来,我会在辽宁这块土地上继续深耕,继续中长篇小说的创作。
影视转化可提升文学影响力
万 胜
(沈阳城市学院教授、沈阳市作协副主席、二级作家)
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是否能够转化成影视,可以作为一个对作品评价的标准。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学作品是那些具有时代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好作品。转化成影视作品只能增加它的影响力而不会削弱它的艺术性。这些转化为影视作品的优秀文学作品反过来也能够对引导和提升大众审美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很多文学爱好者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聚到一起,以沙龙的形式探讨文学,激发创作激情,从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作协应该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周围,挖掘和发现人才,引导创作。
辽宁文学应加强对外译介
于立极
(大连外国语大学儿童文学译介与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市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
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应加强对外译介工作。大外是东北三省唯一的公立外国语大学,拥有16个外语语种和十所海外孔子学院,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4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中国外语高校首家专业的儿童文学译介与创作研究中心就落户于大外,拥有一支“文学翻译+创作+研究”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中心不局限于儿童文学翻译,还翻译了不少成人文学作品。航母辽宁舰出海了,新时代辽宁文学也该出海,我们中心可以为辽宁文学扬帆出海提供载体。
扎实做好基层文学队伍建设
曲子清
(盘锦市文联副主席)
作为一名基层文学工作者,不仅要自己响应号召,潜心创作,还要引领盘锦文学队伍,把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一是用文学质量提升工程引领创作。基层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才有利于推于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与中国作协、省作协步伐一致,从抓选题、抓作品、抓人才入手。二是采用压担子方式,倒逼作家成长。对重点选题实行跟踪机制,既为作家创作扫清障碍,又要适应给予压力。三是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作家凝聚起来。如采用讲座、辅导、改稿、互助组等方式,让基层文学氛围动起来、活起来,让更多文学名家走进盘锦,帮助基层作家打磨作品,掌舵把脉,更快成长起来。
文学创作要摸准时代脉搏
杨春风
(辽宁省作协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盘锦市作协主席)
作品只有乘着时代的春风才能行稳致远。文学高质量发展要靠作品质量来说话,作品质量离不开作家的胸襟,即所谓“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亁坤”。胸中大义如何建立?我的经验是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之前我一直身处体制之外,后来相继当选辽宁省文化名家、辽宁省政协委员,提升了政治站位,更关心国家大事,胸襟和眼界更宽阔了,使我对创作题材的选择更明确和坚定了,《春归库布其》《大漠流金》也由此荣获了国家级和省级文学大奖。总之,身为作家必须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作出更多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风貌和伟大变革的作品,
深入生活重新认识新山乡
张艳荣
(盘锦市文化馆调研部主任、盘锦市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
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新”字上,作家要跟得上新时代的脚步和脉搏,新时代文学要与深入生活相融,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山乡、重新认识生活,脚踏实地走近百姓。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割舍掉对过去农村的固有印象,用心去体会新农村、新农人,用情去创作新山乡作品,才能写出新意。小说的生命离不开地域,盘锦是辽河入海的地方,有广袤的大片湿地,我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河流上的土地》,把平凡的人物放进大时代里,让他们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同时又有地浓郁的地域色彩,给了小说独特的生命力。
深挖“六地”题材续写历史
杨福君
(辽阳灯塔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辽阳市作协理事)
今年4月召开的辽宁省作家协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无疑是吹响振兴辽宁文学事业的一声号角,会议对如何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具体阐述,特别是围绕辽宁“六地”、山乡巨变等开展主题创作,为辽宁文学健康、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辽宁文学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各个历史阶段都涌现出不同流派、风格的代表性作家,他们呈现给读者一幅幅地域色彩浓郁、审美角度独特的生动画卷,集中体现了辽宁作家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坚守。就基层文学创作者而言,辽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文学创作的富矿,我会深挖“六地”题材,用文学创作弥补历史的空白。
书写独特的东北和地域文化
聂 与
(本溪市监狱办公室副主任、省作协第十四届签约作家、本溪市作协副主席)
书写东北和工业题材是东北作家的责任,也是殊荣。百年东北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漫长、复杂的精神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身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作家,我们有责任让当代东北的现实进入作家的内心,写出东北这片雄浑、辽阔的土地上广大人民变动不羁的生活,这是东北作家的使命感和文化担当。每个城市都有它与众不同、可以书写的特质,作为本溪的一名作家,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是对本溪文学的贡献,比如辽砚、桓仁八卦城、东北抗联故事、钢厂等,这些具有本土特殊符号的事物,可以作为深入书写的题材。还应有独特视角和研究领域,进行扩展性分析,完成文学的想象与叙事,要有让东北文学跟其他省市区别开来的思路与格局。
深耕辽西独有的民族风情
梁 鼐
(辽宁省作协第十四届签约作家、朝阳市作协副主席)
辽宁历史上文学名家辈出,有高原亦有高峰,是全国文学大省。现如今,辽宁文学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绝佳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名文学新兵,一名来自基层的写作者,我希望能够融入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洪流中,为新时代辽宁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要在未来的创作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扎根基层,深入人民群众,把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作创作的不竭源泉。二是要向我省的名家前辈学习,不断提升创作水平,钻研创作技巧,弥补不足,守正创新,多出精品力作。三是深入开掘辽西这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学富矿,创作出体现多民族团结互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品,作辽宁故事的书写者和讲述者。
以“文学之乡”为旗帜聚文气
周美华
(大连庄河市作协主席)
辽宁是文学大省,文学创作蒸蒸日上,基层作协要起到“铺路石”的作用:一是为避免作者浪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写作初期的选题和写作大纲上可以邀请专家把脉,坚定创作信心,避免走弯路和作品石沉大海;二是庄河作协坚持了几十年的周四文学沙龙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我们还要延续这个文学品牌,同时希望与其他地区作家和文学名家、评论家广泛交流,更换新鲜血液;三是庄河正在申请辽宁“文学之乡”,以从这里走出去的文学名家为旗帜,把庄河打造成文学创作、研究、采风的活动基地,推动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
写出乡村的深度与厚度
张日新
(朝阳市喀左县文联编辑、朝阳市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基地主任)
守望一块文学田园,是我遵循的创作理念。这些年,我的创作主题一直没有离开山乡。山乡在变,文学也在变,但是文学的表达,无论怎么变化,它都得扎根在辽阔的大地上。乡村书写,是我们文学创作的一条根脉,我在这条根脉上不断奋斗,不断追寻,不断表达。写这类题材的作家很多,但我要追求的是写作的深度与厚度。乡村有着民族的特质,地域的风貌,生活的变迁,要努力记录好、讲述好。乡村里的人和事为我创作提供了书写底板,我要像穿珍珠一样把人和事、情与理写深写透,将最贴近最深刻的文学呈现给读者。
优秀传统文化让网文更有生命力
雾外江山:辽宁省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铁岭市作协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一名网络作家,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在创作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住根本,弘扬正能量,写出精品力作。网络文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现实,超脱于现实,回归于现实。遥远辉煌的民族传说,厚重璀璨的历史传承,是网络文学的创作素材,想要写好网络文学,需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如果作品中没有中国文化基因,崇洋媚外,三观不正,必然被读者唾弃。
网络文学也可以“很现实”
王忠鹏:大连市旅顺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七猫中文网签约作家、大连市作协理事
作为一名网络作家,我深知想要脱离现实,凭空想象去完成一部作品,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在企业做过八年的焊工,那我就写工业题材,尤其是看到我们国家在新时代航天载人事业取得这么多辉煌成绩之后,我就选择从焊工工作小切口入手,展现我国航天技术的大作为。基于此,我创作了《焊花耀青春》一书。首次写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就意外获得一些奖项,更加坚定了我写现实题材网络作品的信心与决心,之后又创作了《蝶变》《笔间有光》。所以说,网络文学也可以“很现实”,只要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写出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也会受到网络读者欢迎。
只有足够热爱才能写好作品
徐向南:沈阳市作协常务副秘书长、铁西区作协主席
最近先后去铁西区企业、周边乡村及社区采风调研,我感受最深的是,脚下这片热土之肥沃丰盈,大国重器之底气,乡村振兴之信心,社区邻里之和谐,让我感受到沈阳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有着独特的魅力,而这种独特性也给我更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给了我书写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的底气。今年我正在创作“两邻”题材小说《邻花似锦十年春》,以一个年轻的社区工作者视角,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提出“两邻”理念后的十年变化。足够热爱家乡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立足沈阳地域文化这片沃土,作为年轻作家一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