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刊》2023年7月刊(13期)|王自亮:鄂东丘陵
来源:《诗刊》2023年7月刊(13期) | 王自亮  2023年08月28日09:01

1

薄刀锋山地,群峰苍莽,巨石堆叠。

悬崖,刀锋的角度与反光。

这一刻风是静止的,造化者

需要一个完整的假期。

断陷盆地中,有红色河湖相沉积,

构成一个巨大的背斜形式。

水,随之喷涌。

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还有蕲水,

五大水系纵横,河水涨落,湍急。

断裂构造活动使得山体上

留下切割痕迹。

更远处是冲积平原。

湖泊,一千个湖泊镶嵌在

鄂东丘陵。

2

我沿着巴水南行,一日之内

抵达长江。“鹤鸣九皋”。

老君山。被遗弃的药臼石。

夏日凉爽因得了仙气,落日如丹。

石虎石狮酣睡,没日没夜。

鄂东,长江与淮河分水岭。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

华北地台与扬子准地台交融线。

大地,有太多的忧愁

需要分担。江河纠结。

鄂东是云的故乡,暴雨制作中心。

在河谷与陡崖周边,在船上,

泥泞中,人把脊梁扭成了弓。

水从人的背部奔涌而出。

雨在脑顶上分开头路。

雾气合拢门神之门。

一会儿太阳出来了。

光芒跳起了楚舞。

不规则的湖沼平原,

光的编钟正在奏鸣,

发出绿色黄色棕色相间的乐音。

在鄂东,连青铜也是

浅绿色的,阳光擦洗了锈迹。

3

丘陵,意味着缓和与复杂。

丘陵是大地最性感的

那一部分。

“谷宽”导致了“丘广”。

这个缓冲地带,就是

繁殖之神栖息地。

在这里,冲、垅、塝、畈交错,

冲积平原与河谷盆地镶嵌。

农耕时代的词儿,

复调之地形。

山地跌宕起伏,幽深河谷

与陡壁峭崖,呼应。

我在这儿发出一声呼喊,

准能获得一百种

迥异的回响。

4

土壤也是奇异至极,

既非红壤,也非黄壤,

而是黄红壤。

一种“混血的泥土”,

养育的不是“纯正”汉人,

亦非夷人,而是——

华夏之人:黑眼睛透出某种梦幻的橙黄,

稻谷之色,粟米之色。

中原与南方过渡色。

5

地理书上说,这里的人

“富有革命斗争传统”。

接着又说:“居民的行为有着

犹如‘五水蛮’之谓彰显的

本地彪悍好斗、敢作敢为的遗风。”

当然,我们很了解麻城人,

红安人,还有黄冈人。

你说得出的金属非金属

这一带多有储藏。我怀疑这些金属矿

燃点很低,或,干脆是火苗

燃烧了亿万年。

人就是一种伟大的矿藏呵!

活动与静止,

反抗或沉默。

看,那里有蕲蛇。

原麝、金钱豹与白头鹤,

在飞奔中,竭力

咬住时间的猎物,

从不松懈。

6

人的迁徙。水的流动。

江河奔涌貌似无声,

一个漩涡套着另一个漩涡。

人和他的族裔,也深陷其中,

移民途中,拖家带口,阻碍重重,

殒命者来不及发出最后声响,

所谓的“遗言”。

“问君祖籍在何方?

湖广麻城孝感乡。”

孝感的原居民迁走后,

很快,被江西迁来的移民填充。

谁知道,这些人下一个迁移地点,

又是何处?

在四川,我见过一个老人,

自称“来自孝感”。

脸上有水的波纹,

有车马劳顿之倦容,

山岩般的脑门……

他把那佛龛擦了又擦,

敬之如古代火种。

道路就是他的故乡。

风雪推动行旅。

7

苏轼也“移民”到了黄州,

躬耕东坡,扁舟草鞋,放浪山水之间,

与渔樵杂处,酒后躺平,

直到鼾声如雷,被荆棘

刺痛,让蚊虫咬醒。

他一辈子都是移民。

政坛移民,文学移民,美食移民。

首次贬谪后,习焉不察。

他植树护堤、悯农助农、禁止杀生、拯救溺婴,

人人都想与之交往,哪怕说上一句话。

在《定惠院月夜偶出二首》中,

他惊悚:“忧患已空犹梦怕”。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唯有明眸,在黑屋子闪耀。

苏轼《寒食帖》,让我看到

丘陵之缓和,山崖之陡峭。

如此豁达的沉郁!那是——

定位,定力,胸襟。①

在黄州,我们仿佛见到——

他的破灶台、乌鸦、农事诗、水利、

苦雨、潮湿火光、不眠之夜,

余生之横波。“大无畏”。

注:①引自汪曦光的一次谈话。

王自亮,1958生,浙江台州人。现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著有诗集《三棱镜》《独翔之船》《狂暴的边界》《将骰子掷向大海》等,随笔集《在地图上旅行》《那种黑,是光芒本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