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超越作家,成为“更高级说书人” 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颁奖典礼在2023上海书展举行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大语言模型问世以来,表现出了让人啧啧称奇的文字表达能力,但也由此引发了不少人对人工智能淘汰人类作家的恐慌。对此,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认为这是“对创造力的倒逼”,让人更注重头脑风暴式的创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强调“思想性才是科幻创作的灵魂”。也有学者指出,生成式大语言模型这类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填充作品细节,充当“更高级的说书人”。
8月19日,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颁奖典礼及“ChatGPT会影响科幻创作吗?”主题对谈在上海书展举行。
文字仍是科幻文学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思想性是灵魂
好的科幻作品要有思想性,这是作品的灵魂。江晓原评价科幻文学的标准有两条:首先是要有思想性,要表达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思考;其次科幻作品要能给读者带来“奇观”,也就是让读者看到罕见的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他以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铜奖作品《玉龙吟》举例,这部作品用古代文化的背景来建构故事,一方面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跟科幻题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这种把古代文化、现代科技、未来想象结合在一起的创作,带给读者新奇、愉悦的阅读体验,所以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奇观”。此外,在讨论到一些科幻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不足时,江晓原表示对文字质量差无法忍受,但对故事情节差就相对可以忍受。他举例表示国外一些科幻作品的故事性其实也不能算很好,但不妨碍成为经典,例如《银翼杀手》《2001:太空漫游》《造星主》等等,“《造星主》很多场景里没什么故事情节,就是主角在脑海里想”。
严锋则认为,语言文字仍然是科幻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对科幻作品的文学性可以从更多维的视角进行评价。例如经典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作品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文采,但他的文字“朴素、简洁、准确有力,同时又是生动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还有不少人认为文字功底不是刘慈欣的强项,但他的小说《三体》里描述纣王、周文王以及格里高利教皇等人物时“那种带着冷漠、残酷、暴力,同时还有一些黑色幽默的味道是很妙的”。既然说到了科幻文学的文字表现力,严锋也提到了他对ChatGPT这类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看法:“ChatGPT的世界就是语言,但同时也将语言推到了极致甚至是危机的位置,可以说ChatGPT推动了21世纪新的语言学转型。”
在《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看来,科幻文学创作有很多不同分支,有的推演未来社会的形态,有的是展现科学的理性和美好,而这两种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大家觉得科幻写的都是宏大的东西,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和人类共情,如果没有对当下社会的洞察和思考,很难成为一部好的科幻作品。”
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为文学润色,帮助“填充细节”
近期,美国等地陆续出现较大规模的编剧罢工,诱因之一就是为了抵制影视公司使用大语言模型写剧本。那么这些大语言模型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或者编剧行业从业者呢?学者们的态度是:不必为此过度担忧。
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学者指出语言仍然是文学最基本的媒介,而ChatGPT这类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更适合辅助人类作家更好地讲述故事,甚至当未来ChatGPT占有了人类全部资料库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更高级的说书人。通过人们实践发现,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在写作时更擅长“填充细节”。比如一个人类作者在描写一个房间时可能会有点干巴巴的,但是大语言模型会写在哪里放了一张什么材料的桌子、一个什么形状的花瓶、一块什么颜色的手表等等。所以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反而可以成为作家的辅助工具,帮助作家完善细节描写。实际上,此次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征集作品过程中,没有特意甄别、也不会拒绝大语言模型参与写作的作品。
对这种“人和机器结合”的文学创作模式,严锋表达了开放和积极的态度,他戏称自己已经“赛博格化了”,很多时候会更多从人机结合的视角考虑问题。既然大语言模型擅长处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机械劳动,那人类作者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进行头脑风暴:“这种创造力的倒逼,远远不止科幻写作或文学创作领域,甚至在学术教育等很多方面也适用,只是很多人还不适应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