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去东北吧,让你的梦境更加壮阔
来源:《长篇小说选刊》 | 老藤  2023年08月14日14:47

酝酿写《北爱》之初,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北爱》?东北有什么可爱的?网上不是流传着投资不过山海关吗?我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若到东北走一走,就会发现一个自然的东北、文化的东北、担当的东北和热情的东北。你会发现东北舞台的地板是用厚厚的松木铺成,在这种舞台上演出,无论多大的角色都能托得住。

毋庸讳言,任何地方都有先天不足,东北亦不能例外。曾几何时,因为经济转型,气候高寒,东北这个共和国的长子变得步履沉重起来,经济下滑,人才外流,“孔雀东南飞”成了一道令人黯然神伤的风景。然而,共和国怎么会忘记东北?2003年10月,国家正式拉开了东北振兴的序幕,东北大地再次曙光闪耀,生机涌动。尤其进入新时代以来,东北振兴的进程明显加快,满血复活的东北再次站在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潮头。

《北爱》讲述的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一个年轻女大学生北上圆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苗青,她的父亲是名牌高校首届飞机制造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分配到东北一家著名的飞机厂工作。一心想圆飞机梦的父亲夙愿难偿,国家战略调整,宏观经济转型,这家飞机厂没有飞机设计生产任务,他只能在厂里设计冰激凌机,无奈之下调回了南方。父亲的飞机梦没有破灭,有形无形传导给了女儿苗青。从上小学开始,父亲每年送女儿的生日礼物都是不同的飞机模型。十九个飞机模型如同十九颗种子种在了苗青心里,从不喜欢到喜欢,高考时,苗青选择了与父亲相同的专业。博士毕业苗青面临去向选择,在同学大都选择了出国深造或去北上广深就业的情况下,她毅然北上做了一个“逆行者”。做出这一选择当然是痛苦的,也是艰难的,但她始终记着父亲写给她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心在地上爬。十年后,在经历了种种挫折、磨砺后,她终于把大国重器“G31”送上了蓝天。应该说苗青是幸运的,她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当个人梦想与国家需要高度契合时,圆梦才有了可能;苗青的追求是有价值的,她在事业上达到的高度,离她而去的前男友攀登多少高山都无法企及。

我出生在胶东,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家迁居东北,是北大荒接纳并养育了我,我对那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北爱》这个“爱”字,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我很喜欢那首《北大荒人的歌》,有时我一个人驾车行驶在202国道,每每听到车载音响响起殷秀梅那充满深情的歌唱时,我都会热泪盈眶,这是一种心动,一种无以言表的共振。我想,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能为东北做点什么呢?答案只能是手中这支笔。几年来,我先后写了《北地》《北障》《北爱》,尽管有点微不足道,算是对那片黑土地的回报吧。

东北当年开发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靠的是理想与激情,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程,是信念闪耀、激情燃烧的过程。当下,在产业转型上经历了浴火重生的东北,需要的仍然是理想与激情,寒冷的东北大地仍然渴望信念之火去点燃,去暖化。

追求高大上是梦想的本质,没人希望自己的梦境逼仄窘迫,年轻人如果想让梦想属于蓝天碧海和被开垦的处女地,去东北是个不错的选项,因为东北是名副其实的自然胜地、文化净地和圆梦宝地。

自然胜地好理解,雄伟的白山黑水,广袤的黑土沃野,丰饶的自然资源,这都是东北的标志性符号。文化净地需要做一点解释,净地一般相对毛地而言,毛地上有需要拆迁的建筑物等其他设施,而净地是基础设施已经完成,权属清晰,具备开发条件的土地。文化建设不同于其他,正如孔子所说“素以为绚”“绘事后素”,如果已经私涂乱抹,搞得一塌糊涂,后来者就很难落笔。东北在文化上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是一块少有的净地,发展空间广阔,升值潜力巨大。圆梦宝地则是我在《北爱》中想倾力表达的一种认知。东北是许多大国重器生产基地,有完善的工业基础和科研优势,“逆行者”苗青奔赴东北,把自己设计的G31送上蓝天,完成了“一个人的计划”,这般例子在东北并不少见。

今天,若有学子问毕业去向,我会毫不犹疑地回答:去东北吧,那里能让你的梦境更加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