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暨学术研讨会举办,专家热议: 以高质量教育推动书法艺术守正创新
来源:文艺报 | 路斐斐  2023年08月07日08:29

“书法篆刻艺术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必须继承。如果再不抓书法教育,就会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1962年3月,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工作会议上,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书法家寥寥无几、书法作为国粹前途堪虞的问题如此呼吁,由此推动了新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专业于1963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创立。新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由是发端,至今已走过了一个甲子。

7月9日至18日,由中国书协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浙江省文联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合作举办,全国80家书法高等教学单位参展的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在京举行。此次展览以“筚路蓝缕”“踵事增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三大板块共360余件作品,辅以文献、年表、影像资料等,系统梳理了中国现代书法教育的历史与成就。展览期间,“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学术研讨会同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的书法教育工作者及业界专家共同回顾60年来中国高校书法教育的治学之路,围绕如何在现代学院体系中承继中国书法“道艺会通、学养相成”的教育宏愿等议题,从书法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及未来使命等角度展开了深入研讨。

传承书艺“通人之学”的理念

“书法之为艺术,是心手相应、情致焕发的审美创作;书法之为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身心一如的修养实践。在更高层面上,与汉字相伴相生的书法,是中国人活着的文明之根。”追溯书法学科创立的初心,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认为,由前辈学人共同开创的书法专业接续先贤道统,重建了书法教育的“通人之学”理念,为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

1962年,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沙孟海、朱家济、刘江组成7人小组试办书法专业,率先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增设书法篆刻科,设书法、书史、书论、篆刻及史论、文字学、印学、古代汉语言文学等课程,使书法篆刻首次从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立出来,开启了传统之艺新的发展之路。此后,陆维钊又于1979年暑期为浙江美院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手订《教学纲要》,从书法与刻印的一般常识、文字学、金石学、书法实技、书法的风格韵味、书法的商品化问题、书法家的国学修养、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构建了书法专业“诗书画印”兼通以及外延至文化史、考古学、文学、史学和哲学的教育蓝图,对现代高等书法教育影响至远。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60年中有很多节点,从本科招生这第一个重要节点,我们看到的是,书法终于被尊重、被认真对待。”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说。新文化运动之后,书法作为专门艺术领域,与日用之道、学问之道日益疏离,这一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引起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忧心。60年来,书法专业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陆续招生,再到去年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书法学科升级,与美术并列为一级学科,迄今我国开设书法学科与专业的院校已达261所,涵盖综合性大学181所、艺术类院校20所、师范类大学60所。在陈振濂看来,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前提是审美,这与互联网时代的“日常书写”并非同一概念。“高等书法教育追求的是与5000年来从甲骨文、金文一直到当代的审美链的衔接。这些在书法专业初设时以及此后本科到研究生的教学中,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

确立高等书法教育的专业品格

“今天我们要建设好书法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要‘两条腿’走路,不能一高一低。”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分类的细致化引起了业界关注。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黄惇提出,书法专业既不能培养没有文化的写字匠,也不能培养脱离实践的空头理论家。解决这一问题,从教学的角度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设置的挑战。在他看来,当下青年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如何在有效时间内用更好的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也需加强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与综合性院校相比,艺术院校里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缺位可能会使书法人才的培养在专门知识的获取上缺少相应支持。

中国书协副主席潘善助谈到,几十年来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的规模增长超出预想,随着年均500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相关领域,当代书法家中来自高校的领军人才越来越多,高等书法教育对中国书坛人才结构的影响已逐渐凸显。在他看来,引领文化思潮是大学教研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要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社会书法思潮的诞生如能更多源自高校,其社会服务力将得到彰显。近年来,专业书法教育如何能培育、引领大众书法审美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专业的群体不发声,二流、三流、不入流的声音就会发声。”他建议,院校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在书法的大众传播和国际传播方面建立更强大的影响力。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彤认为,当下高校书法专业某种程度上既存在着专业学科设置门槛较低、专业过分开设的问题,也存在着对书法自身的研究不深入,学科升级后专业支撑薄弱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对书法的理解认识不一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书法究竟是什么艺术?这是高等书法教育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在他看来,当下我们一方面仍按传统的文化生态去理解书法,另一方面书法艺术的“纯化”越来越凸显;一方面书法教育的培养方向不明晰,另一方面社会对书法教育又赋予太多责任,这些都成为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难题。“我们提倡书法的学科融合,还应重视‘视域’的融合,比如建立书法与传播学的融合等,通过把书法艺术放在更大的当代视域中去研究其面对的现实,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中国书协副主席叶培贵看来,书法成为新中国分科教育体系中的一员是现代学术发展的必然,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书法到底是“文”是“艺”、是“学”是“术”的定位之争,一定意义上伴随了高等书法教育的60年。其中,既有依托历史文献学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有对标现代艺术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因此,开放多元是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多样性的人才构成,才能使一个事业、一个艺术门类不断与整个社会充分交融,最终形成多样化的、蓬勃的发展态势。”

以当代教育助推传统艺术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结合该院十几年的招生与教学观察谈到,一方面学生缺乏史论常识令人担忧,另一方面不少院校的篆刻教学也缺少优秀师资。很多院校聘请了知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但能否教出优秀的学生,还需从教育工作的角度进行衡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学科体系,书法、篆刻正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是我们子子孙孙岁岁相守的技艺与修为。今天我们如何在书法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吸纳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升,是当下书法教育者的使命任务。”

“书法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不动笔,其中的微妙之处是感受不到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肖文飞认为,高等书法教育60年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想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重新建立起当代书法的“厨房”,用前人没有的完备的史料优势做出当代书法的“大餐”。为此,宏观上需要从历史的纵向与当代艺术的横向比较中准确定位当代书法艺术;微观上,对书法的研究可从单字推进到对空间的感受,从更小、更灵敏的内部空间观察书法,使它建立起跟建筑、设计、雕塑等艺术的关联。“如能使书法教育从过去经验式的教学上升到更具普遍性的学理性的教学,能用现代人可以感知、理解的角度对书法史及相关概念加以梳理、认识,可能会为书法艺术找到新的出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其凤谈到,书法教育的使命,一是培养“人”,培养书法行业的从业者;二是培育“观念”,包括审美观念的输出和创作观念的建立等。新版学科目录调整后,明确了书法专业理论类与实践类高层次人才的分类培养,在此目标指向下,高校更有责任使学子具备高级的书法创作观念,乃至能引领整个当代书法的创作潮流。

抚今追昔,中国美院原院长许江重提书法教育要立“九书”之论:第一书史,第二书论(书法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第三书艺(书法艺术的创作),第四书法(书法的各种书体及书写方法),第五书教(书法作为一种通人之学、修身之学和语言文字之学的要义),第六书文(诗词题跋等文学之课),第七书材(书法的工具材料及相关器材之学),第八书较(国际上各种书艺的比较与交流),第九书屋(与书法相关的居所林泉、书斋境域之学)。“此‘九论’于高等书法教育40周年之际提出。20年来,书法学院的各位老师在书法的义理雕凿、书法教学的方法构建上已有诸多成就。未来,创造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书艺的传承发展也使命在肩。”

“书为心画,书史亦是中国人的心灵史。”高世名表示,高等书法教育60周年之际,首要之务就是回溯源头,审问初心。“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应立足学院教育平台,补今人之所短,发扬当代之所长。一方面通过技法的纯度和理法的深度,实现书体间的贯通以及临摹和创作、书论与书写的贯通;一方面要回返初心,推进中国书学与古典学术的知识整合,使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规模与精神有真切认识,深切体会书法赖以生成的文化土壤,实现书法与学问、书法与心性修养之贯通,使书法之传习始终能与古人相往还、与先贤共吐纳、与伟大作品相契相知、与千年传承绵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