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文学的力量向“英雄儿女”致敬 “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在京开展
来源:文艺报 | 刘鹏波  2023年07月28日08:26

巴金《赴朝日记》展区

1952年4月4日,李蕤(前右一)与王莘(后左一)在观看第四军团墙报

1953年,黄谷柳(左一)与志愿军战士合影留念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

凌乱的岩石、破旧的掩体沙袋、饱经枪林弹雨的军号……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7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感受到作家李蕤在日记中记录的场景:“冒着危险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写作,缺桌少凳,只能像蛤蟆一样趴在地铺上写作……”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现场。“实景战地书房”通过实物还原,仿若真的一般,吸引不少到场的参观者驻足观看。7月2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正式向公众开放。

作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展,中国现代文学馆特意拿出一批珍贵的馆藏,以“革命文物展+文学展”的联动力量讲述中国故事中的红色篇章,将抗美援朝精神所体现的革命传统纳入“新时代文学”发展源流之中,以此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牺牲的英雄们致敬,向在民族记忆星空上铭刻英雄之名的作家们致敬。

五大单元,233件展品

回望壮阔的历史岁月

作家们记录历史,也创造了历史,他们在朝鲜前线的工作和生活,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手稿、书信、日记、图书、便笺、函件、字画、照片……多元的文物样式、丰富的展品内容,让徜徉展厅的参观者有若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展览第一单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出了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萧三创作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抗日军政大学》《在枣园过年》三部著作手稿,集中呈现伟人的青春岁月。同时展出的还有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原文、画家高泉的油画《决策出兵》等。

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无疑是抗美援朝文学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第二单元“谁是最可爱的人”陈列了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创作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这部经典之作最先刊登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上,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可以说影响了数代中国人。该单元还展出魏巍长篇小说《东方》手稿、自寿诗原件等。

“许多人问他(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是怎么想出来的?他说:这不是我想出来的,是从我心里蹦出来的。”魏巍的女儿魏平亲临展览现场,回忆父亲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过。“他们这种勇敢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当时我(魏巍)就把‘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到了本子上。”父亲留下的这些话,让她终生难忘。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作为一代人的回忆,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回荡在第三单元“英雄儿女”中,这部电影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中国现代文学馆为此展出了《团圆》手稿的复制件、巴金两次入朝写下的《赴朝日记》原件和《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的作品出版校样等。观众还可跟随《英雄儿女》主演王芳的领唱,加入志愿军将士们《英雄赞歌》的大合唱中,“亲身”感受抗美援朝战场英勇、壮烈的战斗历程和至爱、至痛的感人事件。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在现场透露,催生巴金完成《团圆》的人正是巴金的妻子萧珊,她当时在《上海文学》做义务编辑,小说最后在《上海文学》1961年8月号上刊出。周立民谈到,巴金两次入朝,对他的后半生影响很大。“中国现代文学馆把70年前的文物拿出来,用适合与读者沟通的方式展示,办得非常精彩。”

除了《英雄儿女》,《上甘岭》也是讲述抗美援朝战场的经典之作,而且是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国产电影。在第四单元“上甘岭”中,作家陆柱国的中篇小说《上甘岭》油印修改稿、林杉等所著《上甘岭》电影剧本和《林杉上甘岭采访笔记》等集体亮相。林杉的女儿李梅特意来到现场,向观众讲述父亲执导拍摄《上甘岭》的心路历程。“父亲采访后发现每位英雄的事迹都能写成电影,他觉得要克制创作冲突,还需更深入了解人物。”李梅说,志愿军身上有无私无畏、忘我牺牲的精神,这种不可战胜的力量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走至第五单元“我同祖国在一起”,一大面巨幅照片墙映入眼帘,这是作家黄谷柳拍摄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赴朝慰问志愿军的写真集锦。黄谷柳曾两次赴朝,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朝鲜前线无数的感人瞬间。本单元精选了他在前线捕捉到的70个动人瞬间,引人回望壮阔的时代岁月和飒爽的英雄风姿。此外,李蕤、舒群的《赴朝日记》原件、家书,志愿军战士写给黄谷柳的书信,巴金怀念与黄谷柳共赴朝鲜的便笺等也在此单元展出。舒群的儿子李霄明特意带来了父亲的另一本日记原件,他表示,今年也是父亲诞辰110周年,父亲是一位爱国者和作家,他留下的日记正在整理中,不久将公开发表。这些日记真实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严酷,非常有价值。

作家们奔赴朝鲜前线,见证历史、记录历史,同时也开启历史、创造历史。用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的话来说,作家们在朝鲜前线的工作和生活,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媒介互动,经典品读

走进大时代的风云激荡

影像、音乐、照片、金句……多媒介、全方位引导观众走向历史,走进前辈心灵,感受大时代的风云激荡

本次展览不乏许多新意亮点,“音乐欣赏吊顶”便是其一。巴金曾在《赴朝日记》中记录下一个感人瞬间:赴朝创作组去583团三营八连慰问时,赶上拍摄纪录片,作者王莘正在指挥战士唱《歌唱祖国》。“我们勤劳,我们勇敢,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伴着《歌唱祖国》的歌声从吊顶流淌而下,参观者不禁感受到志愿军将士迈向胜利的壮志豪情。

“他们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为止。”上甘岭战役后,毛泽东主席的发言表明了中国人民将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话语汇聚在一起,组成一面充满力量和斗志的金句墙,是展览的另一亮点,参观者从中感受到话语的力量,铭记住英雄的功绩。

现场还特意设有互动环节。其中“我想对最可爱的人说”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灵感,通过三台屏幕联动的互动设备,邀请观众将想对英雄们说的千言万语在展厅中“一吐为快”,写下的内容将实时在屏幕中滚动播放,成为展览的展示内容之一。“你来动手翻翻看”中,通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立体活动书页、《英雄儿女》置景大幅翻页连环画、可以滑动播放的战地照片电子日历等一系列可翻动体验的展览设施,丰富了展示内容,大大增加展览的参与性。“巴金书房读《团圆》”则参考上海巴金故居二楼书房的素材,复制了巴金书房,观众可以亲身体验巴金写作《团圆》的现场——朴实的桌椅,身后书架摆放着巴金创作、翻译、编辑出版的各版本书籍,这里就是巴金主要的创作区域,也是《团圆》的诞生地。

为办好本次展览,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半年之久。将存留着战场气息和作家体温的文物档案向公众展出,可以说是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红色篇章的有力举措。展览开展后,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将继续开发正向话题、生产“活化”产品,开设党建与学校第二课堂,让革命文物这个宝贵的文化财富走出库房,真正“活起来”,使研学团体、文学爱好者和普通大众都能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砥砺奋进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