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3“全国拔河之乡·临潭杯”拔河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展 禄晓凤:在洮州,一根绳子有十种拔河方式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禄晓凤  2023年07月24日14:52

一根绳子,或显或隐,或明或暗,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古或今,或新或旧,横于洮州大地。

一根绳子,介于有与无之间,存在于明与暗之中,转换于动态与静态之间,流转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成就于是与非、得与失、成与败、生与死之间。

——题记

洮河,是一个洮州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风从远古来,吹醒了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清梦。他们顺着河流逐水而居,游牧森林草地间。与群山为伴,与荒草为伍。

在风里刀耕火种,开荒拓源,狩猎生产。上坡上、丛林里、沟壑间、悬崖边、山谷里,清晰可辨他们与狼共舞、与虎谋皮、与毒蛇斗、与疾病抗、与自然争时的宽厚脚印,那些幽幽的青苔上,回荡着悠远而空灵的呐喊声。

他们围着一团团窑火,虔诚地烧制陶器,锤炼信念。用星星之火,燃起千年文明的火炬,开辟出一条自远古通向未来的崛起之路。

那些小小的陶罐,它们小小的身体里有着原始的篝火、最初的祭祀、野兽的嘶鸣、不安的恐惧以及电闪雷鸣、山洪怒吼、天崩地裂,映照着残缺的、光明的、苍翠的山河,映照着黑暗的、潮湿的、亘古的明月和故乡,也映着他们古朴的、简约的、粗糙的服饰,都在他们清澈明亮的心里涌动着希望。

而无论是仰韶文化的网状几何纹和变形鸟纹彩陶片,马家窑文化遗迹中的宽带纹、平行弧线纹,还是齐家文化的石刀石斧亦或骨器玉器,以及辛店寺洼文化遗迹,那些灵动的线条、古朴的图案和蕴含其中朴素的审美雅趣,都是他们行进的里程碑,是与大自然拔河,征服自然而得的化石级战利品。

他们明白打败对手只是拔河比赛的前提条件,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最终目标。

——这,是充斥着躁动的弥漫着血腥的生与死的拔河。

于是他们背起太阳,卸下月亮。以自然为敌,拜自然为师,崇自然为神,认自然为亲,握着滚烫的铁绳,凝聚如火的力量,凭借着坚韧、耐力,义无反顾地与原始的大自然进行着一场又一场气吞山河的拔河与博弈。

大河上下。力量奔腾。

一拔,就是百年千年。

一拔,就是千秋万代。

洮州,是一块兵家必争的竞技场。

古之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

夏商周代由雍州辖地,春秋战国为羌人所据。秦为陇西郡,汉为临洮县,周置洮阳郡,隋为临潭县,唐改临洮,宋称为洮州,明设洮州卫,清改洮州厅。

羌风、戎风、汉风、鲜卑风、党项风、藏风、回风、多民族风,铁马秋风交汇形成了洮州风。

“力拔山兮气盖世”,洮王们粉墨登场扛着大旗你来我往来回拔河。这座城的名称更迭频繁——侯和、洪和、临洮、洮阳、临潭、洮州、洮州卫、洮州厅。

两千多年里烽烟不断,战争连绵,朝夕易主——

羌人的弓弩钝了,戎人的战车锈了,吐谷浑的铁蹄远了,党项的甲胄残了,北周的大使走了,隋朝的烽火熄了,大唐的战鼓响了,吐蕃的旌旗近了。

蒙元残部的铁骑又虎视眈眈……

洮王们在烽火连天里厮厮杀杀,或单独或接力或联合一起,在各自历史的舞台上分别与时代与机遇与自身的极限拔河。

——这,是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存与亡的拔河。

拔出历史绵延的厚度,拔出江山蜿蜒起伏的曲线,拔出振聋发聩的心跳,拔出一片海阔天空的疆域,拔出不屈不挠的有着青铜质地的洮王们傲岸不可侵犯的威严。

洮州,是一卷波澜壮阔的英雄史。

唐中兴名将李晟李愬父子,出洮水赴长安,匡扶正义再造唐室;宋王韶鏖战陇西,熙河之役救民于水火;明李联芳迎战蒙元残部,血染古尔占堡;清有包永昌出仕广东,吏治清明声名远播。

侯显,明代宦官,今临潭县人,生活在洪武至宣德年间,我国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航海家。《明史》里对他有“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的评价。他五使绝域,铁肩担道义,锦心绣华章。永结睦邻不辱使命,宣扬大国天威,功绩卓著,是后代洮州儿女学习的典范。

清朝爱国高僧冯乾隆丹巴,曾是卓尼禅定寺第一世伊犁仓活佛,系临潭县长川乡汪怀村人。自幼聪慧过人,后刻苦修习,获得西藏最高学位“拉仁巴格西”学衔。因学识高超,深受达赖、班禅器重,被奉为上师,他在新疆伊犁苦化寺讲经说法期间,正值新疆战乱频繁、沙皇俄国侵略军气焰嚣张之时,生灵涂炭,民无宁日。他脱下袈裟,在佛祖前奉还戒律,毅然从戎,挥戈跃马驰骋沙场,协助清军剿贼,屡立大功,后清廷诏封他为伊犁将军。他在国家深受帝国主义列强斯凌、侵略,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危机之际奋起抵抗,捍卫了祖国尊严……

武昌起义李春魁、朱克俭,宁都起义郭如岳,戎马倥偬李炳文身经百战不改初衷;高凤西编纂汉藏字典,沟通洮州汉藏文化;谢国泽研究花儿,丰富民间艺术宝库;民国王佐卿兴办实业,支援抗日同仇敌忾……

——这,是灵与肉的拔河。

他们抠出一片忠诚与正义,与自己肩扛的使命和责任拔河,与所处的时代环境开启一场场艰辛的拔河。

拔出凌云壮志,拔出铁骨铮铮,拔出慷慨激昂,拔出忠肝义胆,拔出洮州儿女精忠报国顶天立地的一股英雄气。

在高原风里,在苍鹰眸里,流溢千年。

洮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自由国度。

1700年前,西晋永嘉末年,辽宁鲜卑族慕容部落的后裔土谷浑曾沿途迁徙驻扎洮州。

开疆拓土,攻城略地。书写了古洮州350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在牛头城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

他在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你们每人拿我的一支箭来,把箭折断后放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阿豺对他同母的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折断了。

阿豺又说:“你再拿十九支箭把它们一起折断。”慕利延折不断。

阿豺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箭就难以摧毁了。你们同心协力,这样以后国家就可以巩固。”

说完阿豺就死了。

——这,是智与愚的拔河。

吐谷浑的子子孙孙们牢记忠告中的奥义,精诚团结,勠力同心。

“人心齐,泰山移”。

他们明白生命如同拔河比赛,必须集中精力才能获胜,只要站稳脚跟,就可以拔动整个世界。

他们紧握生命,如钢铁雄狮一般气势磅礴地拔河。拔出一段段血与火的传奇,拔出一个令人向往的吐谷浑自由王国。

洮州,是一条人声鼎沸的“汉藏走廊”。

洮州地处甘肃西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历来为“进藏门户”。

历史上的洮州,大体包括了临潭、卓尼两县的全部和迭部、夏河、碌曲、康乐的部分地区。因而人们把生活在这里的汉、回、藏等民族商人称为洮商。这个群体肇始于明初,兴于清代,民国(1929年前)达到鼎盛。至今,他们已经在甘、川、青、滇、藏等省区纵横了600多年。

洮商们用盐帮牛马托运,或皮毛贩运,或个体经营,把青稞、衣服、绸缎、布匹、烟酒、铁器、瓷器、冬虫夏草、曲拉、狼肚菌运往藏地,再把藏地的药材、皮毛、畜产品、木材等运回销往内地,行踪遍布甘、青、川、藏、滇、鄂等广阔的青藏高原,驰骋于东南沿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他们是以分工细、种类多、价格低为独具特色的“高原商团”,穿行于藏区各地,逢山翻山,遇水泅渡。

他们把脑袋别在腰间,把脚步踩在刀尖,铤而走险奔走在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穿梭在超过4000米以上的人类“生命禁区”,与各路土匪拔河,与高寒缺氧的严酷藏地自然条件拔河,与未知的命运拔河。

拔出约占青藏高原民营经济中货运业运输量的33%、旅游品经营的65%、人造毛的60%、绸缎的90%、虫草交易量的35%、废旧军用品销售的90%、帐篷生产和销售的95%、曲拉生产加工的95%、蕨麻批发量的90%……跃居青藏地区民营经济的生力军,成为历史上内地与藏区汉藏贸易的真正开拓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拔出一条条通往西藏昌都、拉萨、青海、云南、阿坝及中印边境的亚东口岸、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英国纽约、德国汉堡、泰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吉隆坡、尼泊尔加德满都、阿联酋迪拜等遍及国内外的商道四通财货八达的贸易天路……

——这,是动与静的拔河。

拔出一条伸向世界的铁臂,拔出一个个荡气回肠的贸易通道,拔出一条运动与静止的跨越之路、落后与发展的较量之路、开放与守旧的突围之路,拔出一片片连着中原和雪域、过去和未来、开拓与奋进、荣辱与辉煌的大美原乡。

拔出600年绵延不绝的茶马往事,拔出一段段纵横捭阖的传奇故事,拔出一种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平凡而伟大的创业精神。

洮州,是一个堪称奇闻的拔河之乡。

中国人自古就有闹元宵的习俗。临潭以独特的扯绳方式来欢度元宵佳节,其万人拔河(扯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 明太祖实录 》记载:“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春正月,洮州(今临潭)十八族番叛,命沐英移兵计之,英军至洮州旧城。英部将士之中多为江淮人”。唐封演《封氏闻见录》云:“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此教战。”这里扯绳源于军中“教战”活动。当年,沐英将军驻旧城期间,在当地以“牵钩”(即拔河)为军中游戏,用以增强将士们的体力。后来明朝实行屯田戍边,许多人落户于洮州,扯绳之俗遂由军中转为民间。

垦荒坡、伐密林、斩豺狼虎豹野兽、斗外族入侵。闲暇之余,将士们开展拔河娱乐活动,角逐体力以强健体魄。

月华东升,皓月当空。

霎时,那绳如巨龙流动、蛟龙出水,忽上忽下,或动或静,相争相持,气势如虹………

——这,是成与败的拔河。

山岳为之震动,大河为之沸腾!

他们把对洮州的热爱和对故乡绵延百年的乡愁倾注到一根绳子里,投入生命的全部,拔河兮!拔河!与青春拔河,与梦想拔河,与荒蛮拔河,与大自然拔河,与生存和死亡拔河——拔出一系流光溢彩的梦想之河;

拔出爆竹声、哨子声、呐喊声、音乐声、观众的喝彩声交汇成一支交响曲——拔出一片万马奔腾的声音之河;

拔出一个重约8吨、直径14公分、绳长1808米的未来的世界吉尼斯纪录——拔出一条气吞山河的力量之河;

拔出藏、汉、回、土、蒙古藏、东乡族等各族群众齐头奋进,共创辉煌的欢乐和谐——拔出一条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之河;

拔出天之辽阔,拔出地之厚重,拔出满腔赤诚,拔出男儿本色,拔出天地正气,拔出乾坤浩远,拔出春和景明惠风和畅——拔出一种顽强不屈的信念之河。

拔开尘封百年的乡愁心结,拔通远古和未来,拔通历史和现实,拔通烟雨江南和洮州大地。拔落一地金碧辉煌的阳光,照亮江淮遗民们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他们凭借信念和智慧,拔出一个魂牵梦绕的江淮故乡——洮州卫。

从此,江淮的“‘淮”’便与洮州的“‘洮”’同气连枝,血脉相亲。共享一轮月,共品一片雪。

洮州,是一片星火燎原的红色热土。

1935年9月,抵达迭部的中央红军内忧外患。刚刚走出草地的中央红军衣衫褴楼,饥寒交迫。后有川军穷追不舍,前有甘肃军阀守株待兔。而此时国民党蒋介石亲下命令给杨积庆土司要其“坚壁清野,阻红军于境外,灭红军于境内”,情况万分严峻。

毛泽东想与当地藏族头领见面借道北上,可是苦于语言不通,无法联系。而这位土司审时度势,他了解到红军是正气浩然的抗日义军,内心充满敬佩,便。他一面调兵虚张声势,准备出击,;一面速派心腹迎接红军,密派藏兵帮助他们红军抢修白龙江畔的栈道,制订援助红军过境计划,并密令部属用迭部崔古仓粮仓的粮食接济红军战士。中央红军就地修整之后,就准备攻打天险腊子口,而这一战无疑是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当他得知红军需当地藏民的翻译和向导时,积极帮助战士从林间小道深入至敌人碉堡的后侧山上刺探军情时,关键时刻,杨积庆密派当地藏民引路,顺利探得敌方军情返回营地,为红军腊子口战役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效帮助。9月16日,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召开会议研究派出小分队爬上右侧的悬崖,从山顶扔手榴弹破坏敌人碉堡,接着大部队从正面进攻,在当地藏族同胞的挺身而出密切协助、和红军战士舍生忘死的骁勇战斗下,于17日凌晨三点,顺利攻下天险腊子口。因杨土司暗中开仓接济红军引起了国民党官员的忌恨和不满,后国民党遂以“开仓供粮,私通红军”的罪名,将其一家7口杀害。深明大义的杨土司,用满腔热血与宝贵生命染红了洮州这片他挚爱的土地……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朱德、张国焘、徐向前等人的率领下攻占临潭,将总部设在新城,并在这里建立了甘南历史上第一个中华苏维埃红色政权,揭开了临潭人民革命的新篇章;1943年肋巴活佛带领汉、藏、回、土等各族贫苦群众在冶力关泉滩誓师起义,前后约10万余人纷纷响应辗转多地进行革命斗争,给国民党以有力打击。巍巍苍山遍洒男儿热血,革命的火种在河洮岷大地星火燎原……

他们的丹心天地共长,他们的精神日月可鉴。

如今,苍松如映,翠柏林立。当年的故事被刻进了历史里,被这片红色的土地永久珍藏。

——这,是有关信仰与选择的拔河。

无数的仁人志士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鲜活的生命、清澈的爱同与狰狞腐恶与反动势力拔河。

拔出钟山风雨,拔起百万雄师,拔起虎踞龙盘,拔出出生入死的革命豪情,拔出星火燎原的可爱中国,拔出一条与日月同辉的人间沧桑正道。

拔出一座座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

洮砚,成就了一块石头的旷世之美。

洮砚,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西的澄泥砚齐名,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洮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其洮砚石料矿带濒临洮河,由湿润之气精养,矿体中水分充足,石料抛光后手感滑腻,故以“虽酷暑而储墨不干,历寒冬而不结冰”之盛誉称雄于砚林。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洮砚石色泽典雅,纹理绝妙,任何一种砚均难与其媲美。因其色彩深浅不同而形成了墨绿、碧绿、光绿、翠绿、淡绿、灰绿、赤紫、暗红8种颜色。洮砚因其石质细润、色泽典雅、发墨细快、保湿利笔,深得历代书法家及文士的珍爱,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黄庭坚云:“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宋人张文潜赞洮砚曰:“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金代诗人冯延登对洮砚爱不释手,反复观赏:“坐看玄云吐翠微”。当代书法家赵朴初也曾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运斤的大师飞刀剪虹,与一块石头保持一种静默的对白。然后泼血成墨,千凿万雕,在灵魂之上拉开架势,采用浮雕、透雕、圆雕以及木、石刻字中的篆刻技法,潜心与飞刀拔河,与时间拔河与青春拔河与梦想拔河。

拔出唐代柳公权,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元朝书画家赵孟頫,明代诗家吴景旭,清季士子沈青崖,当代名士赵朴初等,拔出千年文坛的文人雅趣和翰墨情怀。

拔出龙凤朝阳的祥瑞,拔出二龙戏珠的欢愉,拔出松鹤延年的寄愿,拔出花好月圆的美好,拔出桃园三结义的深情,拔出盘古开天、嫦娥奔月和柳毅传书的妙曼,拔出名山胜水、僧院古刹、楼台殿阁、奇石怪树、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琴棋书画……

小小的洮砚,片石绘尽历史传奇。在方寸之间拔出乾坤万物,在数尺之内拔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拔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的根和魂。

——这,是刚与柔的拔河。

拔起豪情千丈,拔起鸿儒雅趣,拔开历史风采和万千气象,拔起东逝的一江春水,拔醒千古风流人物,拔出一段祖先传奇的履历。

拔出一个民族超群的智慧和无尽的辉煌。

一杯罐罐茶,唤醒高原的记忆。

居住在高原阴湿寒冷地区的洮州人,祖辈饮热茶,尤爱煮罐罐茶。

火盆烧火,三脚架上置陶罐。一边煮茯茶,一边拿小木棍搅拌。

待茶水煮至色香味浓时,用“一条线”的方式倾入牛眼睛样大小的黑陶杯中,细细品味——

一苦二甜三回味。

抿一口红褐色的茶汁,伴以点心、贴锅巴、青稞面馒及燕麦一起咀嚼,一起入胃。一起饮下高原的沧桑冷暖和那些无垠无涯的孤寂时光。

他们,在一片茶叶上行走高原。把往事煮在高原苍茫的心里,把快乐拎起,把苦难咽下。

他们,在一抹茶香里远走他乡。把爱恨撒在高原凛冽的风里,把卑微放下,把深情奉上。

洮州是一尊黑黝黝的陶罐。家是清水,亲人是茶叶。

那冒着热气的乡愁,便婉转在一杯杯沸腾的罐罐茶水里魂牵梦绕。

热情爽朗的洮州人,以陶罐为船,以小木棍为桨,配几个小黑陶杯为帆,兀自乘桴浮于江湖,凭一壶罐罐茶水乘风破浪以济沧海。

——这,是苦与甜的拔河。

拔离高原寒凉,拔掉踟蹰彷徨,拔去积贫积弱,拔出理想千丈。

拔出仁义礼智,拔出忠孝孝悌,拔出节恕勇让。拔出千字文中朴素的哲理,拔出百家姓里温热的人间烟火,拔出他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爱的激流。

拔出一片辽阔的未来,自由地、坚定地、豪迈地,抵达祖先们从未曾涉足的彼岸……

洮州是“花儿”的故乡,也是“花儿会”的海洋。

洮州花儿是在洮州地区的汉回藏各族人民传唱了数百年的民歌,是大西北花儿园里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它以别具特色的唱腔、丰富多彩的曲令、内容精练的唱词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它深刻地反映着这一地区的社会生活,流行于民间,扎根于人民生活的肥沃土壤中,紧紧地伴随着历史,犹如璀璨夺目的明珠,在民间音乐的长河里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洮州花儿有东、南、西、北四路花儿,各路花儿的曲令风格不同,各有千秋。每年从正月到九月中旬,1000人以上的花儿会就有63处,500人以上的小会场遍布全县16个乡镇,人们用花儿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寄托和向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赞美,曾被称为是一部“活诗经”。

都说,世间的甜有100种方式——吃糖,蛋糕,还有98次是唱起“花儿”——

大门前面一座山,/想你腿子直打颤,/天天扒着墙墙儿上看,/叫你把我想倒了,/脚巴骨成了软草了,/拾起了着跌倒了,/浑身上下想到了,/数卯窍儿( 关节)是不够了,/两个卯窍儿没有了……(洮州花儿《十二想》);“竹子扎了纸马了,/叫你把我想傻了!/想者天聋地哑了,/浑身肉合(如同)刀刮了!”;“想你想着睡不着,/板凳搬上院里坐,/星星多得数不过,/一直数到月亮落……”;“凉水泉马踏了,/我和尕妹耍(玩)大了。/如今尕妹打发(出嫁)了,/把阿哥气成哑巴了……”

爱没有导航,“花儿”就是方向。

热烈的“花儿”,野性的“花儿”,绚烂的“花儿”,诱人的“花儿”,多情的“花儿”,醉人的“花儿”,风情万种的“花儿”,在洮州势如千钧、汹涌澎湃,汇成另一条爱的洮河,不舍昼夜,奔流不息。

——这,是心与心的拔河。

你进我退,你攻我守。

男女双方各牵一头,以雄性的、雌性的“花儿”为抓手,灵活采用齐唱、赛唱,以及和唱的方式,或开门见山大胆直接地拔,或含蓄委婉清新活泼地拔,或袒露粗狂豪放、坚定执著地拔,将备受相思煎熬的苦楚拔得入木三分,刻骨铭心。

拔出亚当与夏娃的神话,拔出男女倾心相爱的恋歌,拔出天荒地老海誓山盟,拔出凤凰于飞琴瑟和鸣,拔出幸福美满花好月圆,拔出他们心中滚烫的火山岩浆,拔出爱之琼浆情之饴糖。

从此琴瑟在御,岁月静好。

十一

风,吹柔了岁月,吹厚了历史。

一根绳子,或显或隐,或明或暗,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古或今,或新或旧,横在洮州大地。

一根绳子,介于有与无之间,存在于明与暗之中,作用于动态与静态之间,流转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悬于是与非、得与失、成与败、生与死之间。

它是硬的,却又暖于春风柔于水,让人思接千里,心之神驰;它是灰暗的,却又洁白剔透熠熠生辉;它是固态的,却又在人心里流淌着一条思想之河、希望之河、未来之河……

[A1] 拔河,是中国大地上点燃的一团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拔河,串联起了洮州的史诗级的记忆,也雕刻无数有趣灵魂的人生,飞扬他们的梦想。

数千年来,洮河两岸拔河的人从未消失,拔河声从未停息,拔河比赛此起彼伏,从未中断。也永远无法中断。

在洮州,一根奔腾的延续生命的绳子有十种拔河方式,最终汇入一部人类生存发展的史诗——生命不息,奋斗不息,拔河不止。

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精神的延续。

这,是一种力量与信仰的凝聚,是使命与责任的浓缩,是正义与光明的蕴藉,是爱与理想的寄愿……

——寄愿是什么?

那些原始陶罐的线条说不清的,就让历史的烽烟去说,历史的烽烟道不明的,就让英雄的丹心和使命去说;使命诉不尽交给责任去理,责任理不清的交给茶叶去阐释,茶叶无法言明的,就让‘花儿’去表达;而至于‘花儿’意犹未尽的、石头描摹不来的、青稞传递不精准的,却让一根绳子一举道破。

作者简介:禄晓凤,笔名杜若子。藏族,80后,甘肃甘南人。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南州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散见于《文艺报》《散文诗》《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格桑花》《星河》等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多个选本。出版散文诗集《牧云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