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军:乡土 红高粱 酒以及高密人生活里的温馨和幸福
编者按
为提升红高粱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中国艺术报社、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共高密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了红高粱之约·“回龙吟”杯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散文季征稿活动。征稿活动启动后,组委会共收到投稿散文作品670篇。经组委会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认真严谨的审读,共推选出优秀散文作品60篇。其中,第一批优秀作品3篇,第二批优秀作品7篇,第三批优秀作品20篇,入选优秀作品30篇。这些作品紧扣征稿主题,深入挖掘高密深厚的乡土文化以及相关传统生产生活习俗,传播文明新风和中华传统美德,传递积极人生追求和健康生活情趣。
经主办方授权,中国作家网现刊发获奖文章,以飨读者。
乡土 红高粱 酒以及高密人生活里的温馨和幸福
胡庆军
说到高密,一下子就会想到红高粱,想到莫言。
高粱是高密人民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有五千多年的种植史。因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耐霜冻等诸多优点,且能获得稳定而较高的产量,所以,在旧年月,一直是高密人民的主要粮食,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红高粱”特质升华为高密的象征,慢慢形成独具特色的“红高粱”文化。张艺谋改编于莫言同名小说的《红高粱》,把昔日果腹的粮食,在高密这个举世无比的酒窖中陈酿成酒,高密味道通过戛纳电影节开始为世人熟知。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光芒,持续温热着高密东北乡那一杯杯盛满中国故事的烈酒,香遍了整个世界。
高密,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莱平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史记·乐毅传》里说:“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为史籍首出高密一名。《水经注·潍水》也说:潍水又北过高密县西。如今,我们在乡土文化和日子的变迁里一起分享高密人的幸福。高密故事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写下序言,那些故事记载了风雨。如果可以,就让那些念念不忘的情怀,扩写成委婉或者激昂的章节。如果可以,就让那些章节里加入有关生命的描述,就让那些有故事的人演绎这些章节,就让那些没有故事的人走进这些章节。
岁月模糊了高密的容颜,历史增添了高密的光彩。这些年,高密深耕红高粱特色文化,以“莫言文学”“红高粱文化”为核心,引领这片土地上的文旅产业全面融入临港经济区建设和胶东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通过打造“高品质”的乡土文化,提升了民生的“新温度”。岁月的脚步匆匆,将高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说到高密的乡土文化,不能不提及高密民间艺术“四宝”: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剪纸、茂腔。
聂家庄泥塑始于明朝万历初年。聂家庄泥塑在创作题材上,立足于高密的风俗人情,突出表现本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鸟兽禽虫等,泥塑作品种类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等各种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人物,艺人们还设计出梁山一百单八将、八仙、文武财神、十二生肖、十八罗汉、金陵十二钗、麒麟送子、连年有余等群众喜爱的种类。在艺术造型上,大胆夸张、重点突出,简约概括,力求似而不似。在色彩运用上,追求既鲜艳醒目又柔和温馨,多用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在最有代表性的“叫虎”的色彩运用上,艺人们用大红染口腔并衬以黑边,眼眉和尾巴用红色,鼻子和耳朵用绿色,前脸及腿部多用黄色,身躯部分则基本上空白不画。看起来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字,既威风凛凛,又憨态可爱,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
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板,一次拓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密剪纸是中国剪纸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高密剪纸流传久远,取材广泛,技法融江南剪纸之纤巧和江北剪纸之粗犷于一炉。逢年过节,农舍的门窗、棚顶、箱柜、衣橱,都装饰有剪纸,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据考证,明代洪武初年,大批移民迁入高密,其中有不少的民间剪纸艺人,将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带到高密,融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艺术风格。高密民间剪纸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粗狂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玲珑剔透,淳朴可爱;在表现形式上,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快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
茂腔是流行于胶东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其特点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乡土气息浓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应用价值。在高密及周边地区广泛流行,曾有民谣唱道:“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
再说说高密的高粱酒。酒是喜庆的必备品,山东自古出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武松打虎的故事就是山东英雄最好的代表。高密的酒文化十分丰富,酒是高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而民间酿酒更是普遍的现象,莫言曾经在文章里说他的故乡的酒作坊里散发的阵阵酒香。“村子里就有3个酒作坊,每到春节的时候,就有许多车来拉酒,那时候满村里到处都散发着酒香。”《红高粱》电影中为我们演绎出了乡村酿酒的生动图景。九月初九是酒作坊烧锅生火的日子,“我奶奶”怀着好奇来到酒作坊,她想看看红高粱是怎么变成高粱酒的。当红红的高粱酒从酒糟中流出来的时候,“我奶奶”的表情充满了无比的新鲜和好奇,观众也被这种传奇般的酿酒方式所吸引。而片子接下来的“敬酒神”的歌唱,将根植于高密民俗里的酒文化诠释到了极致。虽然电影中红高粱酒的做法是一种基于民俗的艺术想象和夸张,但是,电影中的“十八里红”酒却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随着日子里的变迁,那些有关光阴的故事,演绎和酿制成了一杯高密高粱酒的芬芳。
这些年,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高密人把古老的高密建设的如诗如画,如同醇美的高粱酒。高密高粱酒发展的痕迹,诠释了简约和精致,高密高粱酒是沿着历史走来的,它的妩媚需要光阴的沉淀,静静泊在高密这片土地上,那些多彩多姿的人文渲染了高密人最纯粹的梦。
一个词汇、一个传说,在期望里一天一天丰满,回望高密高粱酒的发展,就是一首诗吧。人生或许也是一杯酒,走过的时光,,让生活的甜蜜浓缩进一杯浓郁的液体。让幸福在一杯酒里温暖四季,然后掬一捧河床里的清水,在赞美清澈的同时,浓缩成一杯醇香细细地品。因为,一杯高密高粱酒,是从高密的泥土里开始酝酿的。那些虚拟的结构绣成时光上的一滴汗,生命在历史的舞台上一场接一场上演,谁让那些光阴镶嵌进目光,把心放在那片深邃的湛蓝里,或者成为那泓清澈的河水,述说和告白比岁月绵长。
回眸是更深远的开始,高密人的脸上,洋溢的幸福花一样绽放,对着那些时尚,我们按动阳光的键盘,岁月划过经年,那些曾经在旧照片里的印痕已经无处可寻。高粱酒,让高密人简简单单的日子散发着一种幸福正在发酵的芬芳。
口感醇和,甘爽舒适。高密高粱酒成为坚守传统工艺的好酒,“只做味道,不做广告”,一杯高密高粱酒让你饮过后就不能忘怀。浪漫透过清纯的幔帐呈现,沿着光阴的方向,高密高粱酒那些故事或者就是一个个小小的音符,浸泡成疗伤的偏方,高密高粱酒的魅力,覆盖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匠心,如同一句抽象的诗,突然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了具体的形象。一杯高密高粱酒,在光阴里怎么可以仅仅用芬芳去形容,那动人心魄的香,让一些光景凝固。
至于日子里的风土人情,一定增添了故事的细节。繁杂的工序如同生命历程,在乡土的温暖里,那些结点植根于原野,品一口就能想起儿时的那些乳名。回顾高密高粱酒的发展,高密的酿酒人沿着时光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答卷。高密高粱酒,是一种一跃而起的力量,聚焦高密高粱酒的发展,能清晰地看到一种力量的轨迹。
面对高密高粱酒的发展,就让一种醇香,比我的身体更接近我的灵魂,经年的风雨掀起万丈波澜,花开花落间,我也许就在满目的诗情中睡去,所有的心跳都越过朦胧的脸庞。
一朵花开放在季节深处,在独舞之后灵魂在思绪里尽情绽放,是隐匿的美或者是柔媚的梦吧。乡土文化、高密高粱酒让一袭纯洁醉倒在高密的土地,然后复制成千年的传说,举起杯让一季繁华转眼就是另一种意境,雕刻的时光,覆盖了饮者最灿烂的笑容,一杯高密高粱酒演绎的幸福,在被风梳理之后如同鸟一样飞翔。
或者让静静的喜悦弥漫,远处悠悠的古筝曲萦回一次次难忘的追寻,高密高粱酒的酒香里那些飘散的记忆,宁静而安详 。闭上眼,喝下温馨的故事,日子便瞬间明亮起来,历史的味道充满了一段一段的文字,在语言之外,一幅一幅非凡的大写意图布置在开阔的土地上。一首一首大气的进行曲,就吟诵在高密的变迁与岁月的框架里。高密的土地,滋养着酒的醇厚,几盘小菜 一杯红高粱酒,欣赏高密的乡土文化,以一种不可抵抗的态势诠释着一方水土的大写意的画。风拂过,目光里便有了汗水洗渍过的光泽,举杯,在岁月之上,渲染了那些典籍的记载。
一杯高密高粱酒的故事,在高粱成熟的季节飘落,沿着传统的工艺,可以听得见那些文人名士谈笑间丰满的历史越过千年,谁在酒的芬芳里把传奇延续,把酒临风,就和那些光阴那些记忆有关,一碗高密高粱酒,就让那些人那些事汇聚成谦谦君子,一口传奇的高密,可以温暖一个有关生命的话题。迎着风吟诵,把那些词语刻进骨骼,在这里就让岁月的石头和风情,红红的高粱地,承载着高密高粱酒业人的希望,高密的酒一定还预示着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红红火火。在高密,随便找一个个小店坐下,这里的很多正史、野趣就会酿在酒里,邻座的客人用纯正的高密土话说笑,那些有关高密乡土人情的故事从他们的唇边流出,成为酒都变化的文字和谚语。在我用心记录之后,变成一种异乡人心里的酒香,珍藏抑或铭记,肯定比二十节气的农事更为精准。
一种酒生发于某处,就如一个地方刻进心里的某处,那片地界便自然而然地浸润着历史或那种酒的品性。来高密,以一双眼睛感受这片土地的发展,高密的历史太长。一个人,在转身间忘记或在人生的路途中相伴,飞翔,在一步之遥或在千里之外,那些美好的时光,被季节整齐地排列,在生活的背景里,能够织成丝绸一样,那些水和粮食 ,便成了另一种吃法。
那个想想就有无限憧憬的名字,在诗里萦绕,一种心思缠绵成光阴里不可缺失的情结,幻化成一曲民谣,任与高密有关的人和事在文字中悠然老去,幸福或者温暖,转身、回眸间都是你清雅的触碰。
晚风中轻轻地摇曳着脱俗的美,赋予举杯谈笑别样的情怀,旧年的梦此刻缠绕在晚宴的酒里,记忆温暖了童年的时光,高密,红高粱,酒,乡土文化,定格成一幅曼妙唯美画轴,轻沾或浅嗅,在酒香轻轻的飘散里有你,有我,有生活反反复复提炼过的炙热,然后安静的遮住了远方的景色。
晶亮、幽雅、醇净或者让举杯的人低吟后微醺,一抹淡淡清香在千里,也在身边相依,高密高粱酒的酒香开满角角落落,然后在历史的宣纸间舒展流淌,交错成线装的书,摆放在几千年的文字长廊里,如同美人,始终站在岁月的路口,夕阳下一些过往让时光抹了痕迹,饮一口便柔情似水,至于某些文字或许是有人刻意留下的。
在高密,可以触摸到的所有一切,三维构建的画卷点缀着或远或近的记忆碎片,散落在一个个小小角落里的文字,跳过一个阶段,然后又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中间填充了高密的变迁和高密文化、高密高粱酒的故事,在大地与天空之间流传,能够抵达日子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