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大家谈 | 展现生态文学的吉林气象
群山连绵,江河婉转,锦绣关东,大美吉林。
盛夏时节,北国春城,舒适宜人。7月10日,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发展座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召开。这是我国生态文学领域第一个指导性文件《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后,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吉林省作家协会加强沟通协作、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吉林生态文学发展开启崭新篇章的行动号角。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与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吉林省作家协会、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及吉林省生态文学创作、出版领域名家作家齐聚一堂,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伟大实践,探索生态文学繁荣发展之道。
聚焦时代主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学支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吉林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拥有“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长白山、查干湖”两块“金字招牌”和“东有虎豹、西有白鹤”两个“生态地标”的吉林,积淀了绿色发展的厚重底色,也为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限的灵感。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蔡宝峰介绍说,近年来,吉林紧紧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如今,“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已成为吉林生态环境最生动的诠释。如何发挥文学的力量,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吉林故事,推进美丽吉林、生态强省建设,既是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和广大作家朋友的使命责任,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现实需要。
吉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丽介绍了吉林省作协落实《意见》的情况,并以“五个一”为特点概括了吉林省开展生态文学创作的情况及成果。张丽表示,东北沃土给吉林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生态文学创作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如今的吉林,有一方生态文学创作的丰饶沃土,有一支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骨干力量、重点知名作家,有一批体裁多样、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学作品,有一块助力生态文学健康发展的文学阵地,有一系列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学活动。
张丽期待,通过共同努力,让生态文学成为新时代文学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拥有70余年历史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国内中文学科学术研究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重镇,拥有浑融厚重的学术底蕴、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谨严纯正的学术传统。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春雨从高校、研究机构的角度谈到了加强生态文学批评和研究、深入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学内涵、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王春雨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导与引领。当前中国生态文学创作蓬勃向上,《意见》的出台将促进、提升其进一步繁荣发展,恰逢其时。
“吉林省文学资源、创作资源丰富,文化建设卓有成绩。”王春雨期待,在东北全面振兴的背景下,生态文学成为突破口,运用文学的力量,书写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新篇。
表达感悟思考,为生态文学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良好生态环境给吉林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也让这片土地诞生了许多关注、参与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和经典作品。座谈会上,宗仁发、王怀宇、赵培光、于德北等作为其中代表,畅谈对生态文学的理解、思考,表达自身感悟及使命责任。
《作家》杂志主编、编审宗仁发阐述了他对生态文学特征的思考,并介绍了杂志长期以来推动生态文学创作的主要举措。
在宗仁发看来,生态文学具有4个方面的特征:生态文学是一种呈现生态意识或生态价值观的文学;生态文学是对人类盲目发展进行批判和警示的文学;生态文学是博物学与文学相融合的文学;生态文学是能够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文学。
宗仁发表示,今天,人类面对的生态危机十分严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两山”理论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带来了巨大鼓励。
“中国的生态文学必将是当代文学的主要增长点,也必将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宗仁发说,《作家》将继续为生态文学发展鼓与呼。
身为小说创作者,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学院院长、吉林省小说委员会主任王怀宇认为,是否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衡量生态文学作品的关键。
王怀宇表示,他从小生活在自然生态恶劣的吉林西部,那里干旱少雨风沙大,俗称“八百里瀚海”,因此对生态环境极其敏感,也对书写生态环境、书写家乡有了一份使命责任。
近几年,王怀宇出版的长篇小说家乡三部曲(《血色草原》《风吹稻浪》《芬芳大地》)都与吉林西部草原和河湖的生态环境密切关联。尤其是《血色草原》一书,30万字写作12稿,深刻体现他对西部草原的所有情感。
伴随着生存意识与生命意识的觉醒,生态文学在我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态散文在吉林也取出现了葳蕤可喜的态势。
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散文委员会主任赵培光对散文体裁情有独钟,更十分珍视吉林省散文创作队伍。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问脉山水——吉林省生态文学散文选》编撰出版工作。在此过程中,他把自己对生态散文的理解都融入其中,精选一批反映时代内涵、代表吉林省生态散文创作水平的佳作。该书将于今年内与读者见面。
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深入人心,赵培光对未来充满了无限向往。他期待,“生态之上,立散文新功”,更多散文创作者用手中的笔,问脉吉林,问脉生态,问脉吉林生态,问脉生态吉林。“风吹一片叶子,遂有一片回响。一片一片叶子,一片一片回响。”赵培光说。
认清生态文学的真正意义,构建自主意识,从中积极彰显自身的独特价值,是生态文学创作的题中应有之意。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主任、长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于德北表示:“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离不开作家的主观自省和积极参与”。
于德北认为,生态文学一定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描写和单调赞美,也不是对环境一味地哀叹、指责。“生态文学作家应具有全球视野,崇尚科学精神,完善生态知识,创作中去模式化、概念化,如是,才能和世界各国作家共同抵近生态文学的价值核心。作为中国作家,才能在新时代的大好形势下,积极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倾力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于德北说。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火热实践和生动现实给广大作家朋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不竭的创作灵感。新时代的生态文学创作大有可为,期待广大作家朋友们关心、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美的眼光、美的标准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生态文学精品力作。
生态环境部门愿意为广大作家朋友提供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平台,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生态文学一定能在世界文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