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说吧,讲故事的人” ——文学访谈录《爱与尊严的时刻》分享会在南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菁  2023年07月06日13:22

“如果在现场与作家真正地面对面交流,可能会发现在文本之外,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什么在成就今天的他,确实是挺有意思的故事。”

贾平凹的书房不大,堆满了各种佛像,几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这可愁坏了准备在这里采访贾平凹的行超。她很紧张,全屋子都是古董碰倒了怎么办?逼仄的环境有一种鬼魅的氛围,仿佛周遭有着来自远古的神秘力量。但是贾平凹却非常自得,每天写作结束后会在旁边一张小床上摸着石像惬意地躺着。身处这样的环境,行超瞬间理解了为什么贾平凹的身上有一股奇怪的“气”。

多年后,青年评论家、《文艺报》记者行超将过去十年间所做的访谈故事整理成文学访谈录,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访谈录凝聚行超十余年来的访谈精华,王蒙、莫言、贾平凹、鲁敏、周梅森、张悦然……受访作家横跨老中青三代,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当代文学的样貌。

鲁敏(左)、行超(中)、何平(右)

鲁敏(左)、行超(中)、何平(右)

7月2日,“说吧,故事——文学访谈录《爱与尊严的时刻》”分享会在南京举行。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平,以及《爱与尊严的时刻》作者、青年评论家行超相聚先锋书店,与读者分享新书内容。

在场感

行超特意在每篇访谈前面加上一段话,比如第一次见到这些作家时的感受,这让没有阅读过作品的读者也可以通过导言大致了解作家和作品。访谈录开篇即采访王蒙的内容,这是2013年她刚进入职场时的第一次重要采访,越到后面越能感受到她的提问方式和心态所发生的变化,对当代文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本书既是文学史,也是一个人的十年职场成长史。

书中的每位作家基本都是在身处创作的重要时刻接受采访的,像获得诺奖之时的莫言、汶川大地震十年之后刚写完《云中记》的阿来,这也引发读者很大的兴致。鲁敏谈到,在某一重大的时间节点,用极短的时间就某一个主题进行访谈,不仅需要体量庞大的思考,还要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如对访谈的期许等,这些都会给对话带来很多难度,也很考验访谈者的功力。这本访谈录非常有“现场感”,读者可以通过书中文字感受受访作家当时所处的阶段和状态,真实鲜活。此外,这本书也展现出行超高超的采访功力和对自己精准的角色定位,以及她如何从一位文学新人慢慢在文学界的访谈圈子中成为资深的访谈者和现场观察者。对于有志于从事文学、文化领域的媒体从业者,可以从中学习对话的姿态、专业的准备和采访方式。

何平认为,与文学批评从业者指导阅读的性质不同,行超的访谈录主要面向更广大的读者,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她像是真正处在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传话者”,为读者带来很多“第一手”资讯,是读书市场的必要指南。在这本书中可以感受到在具有媒体价值的时刻,记者如何根据受众需要捕捉采访内容。文学记者需要在重要的时刻及时到达现场,这时访谈就体现了与批评家的访谈完全不同的功能——现场感。“从这点而言,行超的访谈其实都是处在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关键时刻。”

文学地图

访谈录里的文章每一篇单独看都很完整,但同时出现在一本书中,这些篇章彼此之间就会有对话效果,形成交叉空间的对话之感。不同的作家在不同的时间点讲述自己的文学观,但是他们在这本书里面彼此有呼应,这很奇妙。对于文学爱好者或者入门读者来说,这本访谈录像文学地图一样,囊括了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及他们最重要的作品,呈现了这些作家的文学理念以及对话时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虽然讲文学史有点大,但是文学对谈确确实实为文学史带来了鲜活的细节和灵动的部分。”谈及对文学史建构的影响,鲁敏觉得文学史有好多维度,既有学院派的研究系统,也有如《文艺报》为代表的比较专业的文学平台,同时还有大众媒体或市场化平台对文学现场的各种动态信息的捕捉和传播,这些都构成了文学史。文学访谈的形式正好处在中间,生动真切,富于细节,具备现场感,适合大众传播和对图书市场的了解、预热,同时沉淀的部分恰好可以汇入文学史当中。像作为80后作家代表的张悦然,她的访谈并不多,但是这一篇可以看到她非常诚恳地谈自己对阅读和文学教育工作的想法,以及她成为写作者背后的知识养成、当前写作状况、所思考的内容等等。

“我在想,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还可以做中国访谈、北京访谈之类的后续,就像这本《爱与尊严的时刻》一样,有文学史、现场的细节、作家性格等等。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非常期待再一个十年形成北京评论、巴黎评论、中国评论。”鲁敏谈到。

“什么样的人适合一起谈文学?作家会选择怎样的人谈文学?”何平提出疑问。行超与作家梁鸿的访谈背景是两位女性身处隆冬的校园,在梁鸿的办公室里完成的。在这种语境下,行超记者的身份退隐了,此时的她们可能是文学和生活上的知己。从这个角度看,行超不但懂作品,也懂人。

回忆曾经的采访时刻,行超表示采访作家王安忆的《考工记》是压力最大的一次,“面对王安忆老师还是有一些紧张。”王安忆并不是一位容易被定义的作家,但作为访谈者总要找到一个“切口”进入对话,“比如说王安忆写女性主义比较突出,但如果我以女性主义定义王安忆从而进入对话,她肯定会否定我,所以当时压力很大。我觉得王安忆构成的挑战和压力正是我们喜欢她的原因。”

行超在现场分享了采访经验,比如采访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尊重作者,警惕贴标签式的行为。如果想要真正地走近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清空对他的预设,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多作家都排斥“贴标签”的行为。只要准备充分,找好角度,在真正了解他们之后再做采访,作家们会非常乐于交流。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现场

(图片由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