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文学之光 照亮时代梦想 ——陕西文学周活动侧记
陕西文学周“坚守文学初心——名家读者文学沙龙”现场。 师念/图
6月26日至3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中共铜川市委宣传部、铜川市文联、铜川市作协承办的“汇聚文学之光 照亮时代梦想”陕西文学周活动在铜川成功举办。
“陕西文学周”是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公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学服务品牌活动。在本次陕西文学周活动中,陕西作家向名家学习,相互交流创作体会,在采风调研中磨炼意志、增强信念,更加坚定了文学初心,找准了创作方向。
坚持文学创新
6月27日上午,陕西文学周重要活动——推动新时代陕西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铜川召开。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熊育群、作家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部主任左昡、四川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吴玉敏(月斜影清)、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弋舟作为特邀嘉宾分别进行发言交流。
熊育群围绕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起源、鸦片战争以来自信的丢失、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塑、陕西文学的高质量发展4个方面展开叙述。他说:“一定要从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东方神韵的作品,唤起大众潜意识的共鸣,这样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弋舟认为,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语境、气质是不一样的,没必要去刻意模仿西方文学的创作风格。文化和文学有相互汲取的必要,但不应该被覆盖。他说:“我们应该反复学习、研究中国的文化特性,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把中国形象释放给全世界。”
左昡从儿童文学角度阐释了如何坚持高品质文学创新,缔造绿色文学生态。她认为,应该把高品质文学创新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编辑要对自己有较高要求,有择优行为,对部分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劝退和止损。反之,对有基础、有空间、有风格的作家应该帮助他们多打磨。要紧抓质量,综合考虑作品的活跃性、影响力、持久性和生命力。
在吴玉敏看来,文化不是单打独斗,只有形成文化现象才能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她说:“我们应从文学、影视、戏剧等领域的联动方面进行探索。同时,文学作品应该把民族优点摆到世人面前,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民族的正能量。”
座谈会上,来自铜川市、渭南市、商洛市、咸阳市、杨凌示范区的作协、作家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在听完座谈后说:“这次座谈会是文学的交流,也是思想的洗礼。我在陕西作家的谈话中看到了文明自强、文化自信和文学自豪。陕西既有文坛中的一棵棵大树,也有大批热爱文学的基层工作者,相信陕西文学一定会繁荣发展。”
增强写作信心
6月27日至28日,“文学照亮梦想”名家公开课活动举办。在铜川新区臻悦府文学展览馆,熊育群围绕“《金墟》创作的难度、深度和维度”进行了分享;在铜川市朝阳实验小学,左昡作了题为《我的写作我的家》的讲座;在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吴玉敏作了“网络文学创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讲座;在铜川市王益区工人文化宫,李晓东以“新时代文学的生产机制和创作取向”为主题授课;在宜君县,弋舟作了题为《我所经历的生活与写作》的讲座。
铜川作家党剑说:“这次陕西文学周活动堪称一场文学盛宴,听名家的讲座是一种美的享受。透过他们的语言和思想,让人能感受到内心的美好和雅致。感受更多的是精神的内涵,让自己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找到了读书和写作的方法,从而坚定信心、持续加力,拿起笔以文学的形式讲好铜川人文历史,讲好蓬勃发展的铜川故事。”
咸阳作家许海涛说:“经典文学作品有着相似的美和好,实现这些美和好的道路却不尽相同。条条大路通罗马,想写就打开电脑,激情澎湃去写,燃烧才华去写,写出自己的个性,咬牙再咬牙,坚持再坚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道路,不管是在传统媒介还是在网络上,美和好都不会被淹没,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读者。”
来自杨凌示范区的作家英子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网络小说家吴玉敏老师说的‘只要喜欢,不要忧虑、不要怀疑,只要打开文档就去写,写啥都可以,哪怕只有自己一个读者,也要坚持写,写到最后……’。她的话深深鼓舞和激励了我。”
陕西网络作家史美垚说:“陕西作为文化强省和文学重镇,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源远流长的文脉赓续。以铜川为例,不管是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还是药王文化与陈炉古镇,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素材。新时代网络文学创作,理应在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的同时,走出创作闭环,将文学创作推广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以联动互促的方式激活文学作为文化产业内容端的经济潜能,真正以读者和市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陕西独特的文化魅力,承担陕西网络作家的使命担当。”
铜川市印台区作协副主席任超表示:“陕西文学周能在铜川举办,是铜川文学界的一件幸事。听了文学名家的精彩授课及发言,与许多作家老师进行深入的文学交流,受益良多。希望今后能与省作协联合开展更多的文学活动,不断激发铜川文学创作活力,促进铜川文艺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汲取创作动力
6月29日,陕西文学周活动期间,作家矿山行采风调研活动启动。陕西作家代表们实地调研了铜煤文化馆、鸭口路遥文化馆、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
在鸭口路遥文化馆参观时,咸阳作家许海涛深情地说:“他戴矿工帽,穿矿工服,扎腰带;他扛石夯,跟矿工一样劳动;他跟矿工们聊得那么热烈,像一个矿坑里的工友……我竟然不觉得他是一位作家,更不要说是伟大的作家了。所有的虚构来源于真实,所有震撼人心的虚构来源于作家心灵震撼的体验。显然,路遥成了一名矿工。《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伟大,来源于路遥多角度、多维度的心灵体验。这正是我要扎扎实实学习的。”
铜川市诗词学会副主席李延军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那么浅显易懂,却道出人生大道理。路遥的心里只有人民,他说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作为人民的一分子,路遥写出《平凡的世界》这样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息息相关、渗透着人民性的伟大作品。路遥是我们的文学标杆,永远鼓励着我们在文学道路上勇攀高峰。”
作家郑曼说:“站在一幅幅旧照前,路遥的精神瞬间穿越了时空,使我的精神与灵魂同一时刻得到升华净化。《平凡的世界》之所以经久不衰,每一章节,字里行间无不透出真实情感的交流和生活。他用虚构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正是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所苦苦寻求的写作方式。”
在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上班拼命干,下班做奉献”这些激励人心的话语,让参观者心头一震。郑曼说:“王石凹矿区曾经是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援建,承载着几代煤炭工人的青春与工业情怀。看着帅气阳光的矿工子弟脸上的笑容,听着他们深情的解说与描绘,这不就是传承吗?为了留住这座矿井,他们艰苦奋斗,又一次延续了老一辈矿工的奋力拼搏。”
中国作协会员、青年作家协会代表何喜东说:“陕西文学周之行,从聆听文学讲座,到行走铜煤矿山、参观鸭口路遥文化馆,我深切体悟到,用真诚的心拥抱产业工人,用虔诚的身紧贴工业生活,把自己这滴水融入时代的江河,‘打口深井’汲取‘文学矿藏’,是创作优秀小说的永恒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