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中国—东盟全民阅读新未来
▲“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与论坛同期展出。 广西图书馆供图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科技如何赋能古籍的保护、修复与利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图书馆与图书出版领域合作将有怎样的愿景?日前,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18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相关部门领导、学者、专家共聚一堂,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与阅读推广”为主题,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古籍修复与保护、图书出版以及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新趋势、新做法,展望深化交流合作的前景。
“智能化”让阅读拥有无限可能
数字化给公共服务的渠道和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图书馆阅读服务也不例外。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图书馆对智能化、数字化不断探索,其中,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实践成果描绘了智能图书馆的可能模样。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目前东盟国家规模较大、设施较先进的图书馆,有91%的新加坡居民是该馆会员。据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总馆长陈惠勇介绍,从2000年起,该馆就致力于通过“智能化”建立一个无边界图书馆。他们通过创建超级APP或者超级图书馆,打造大型线上学习超市。这一软件可为图书馆会员提供大量的视频、音频节目,以及来自私人收藏者、博物馆提供的内容,并根据读者的搜索记录和喜好进行计算,给出推荐。此外,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还开展个性化阅读播放列表、读者记忆工程体系、快闪书店等尝试,以不同方式为读者打造专属的阅读体验,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大众。
在缅甸国家图书馆,一项促进阅读习惯的数字化计划正在实施。“我们将提供自动化借阅服务,国家图书馆仰光馆通过购买、捐赠等方式,收集超过9万种电子资源。”缅甸国家图书馆馆长高提埃表示,数字图书馆系统是其建设智慧图书馆的一种方式,除了自动化服务、大容量的电子数据库外,该馆还利用视频识别系统等,推进图书馆自动化运作,最大程度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
未来的智能化图书馆将对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让图书馆成为必不可少的创造信息的基础设施?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智慧图书馆的目标是建设创造性图书馆。吴建中认为,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不仅要为广大市民提供阅读空间,更要发挥其空间优势,致力于创造一种让读者自我创造、合作开发的环境,其丰富的资源将变成广大用户可利用、可开发的创意来源。
探索古籍保护利用技术
触摸文明之光
新技术的运用为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提供新的可能。在第18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举办当天,“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也同期开展,该展览已经在海南、湖北、贵州等多个省区展出,对《永乐大典》的修复保护再利用正是中国对古籍保护的一个缩影。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介绍,20年前,中国国家图书馆对“镇馆之宝”《永乐大典》进行大规模修复,以最少干预的原则,创造性地采用了掏补的方法,尽量避免古籍原始状态遭到破坏。到2022年,文保基金字节跳动专项支持《永乐大典》修复工程,采用织机织出和《永乐大典》封面相近的材料,在高倍显微镜下一点一点把缺损部分和原来的部分衔接起来。这种科学技术实现了最少干预,使《永乐大典》的封皮修复比此前更加完美。
在用科技修复古籍的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对古籍的创造性利用也做出了尝试。比如,参与制作《伴随一生的古诗词》《永乐大典》等音频节目,通过可视、可听的方式让更多人形成古籍阅读习惯;还通过游戏推广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甲骨文等珍贵的古籍文献,深受年轻人喜欢。
不仅在中国,对古籍的保护和利用也是东盟国家的共同课题。在过去几个世纪,棕榈叶一直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传统的书写工具。当前,缅甸国家图书馆正与巴黎文学会合作开展相关项目,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罕见棕榈叶手稿中挑选世俗经文将其数字化,方便这些文献的保存和观阅。
“我们正在筹建海外古籍保护研究专委会,致力于跟海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姚伯岳表示,作为一所从事古籍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研究院,该院成立的海外古籍保护研究专委会不仅关注欧美国家,也放眼东盟,希望在技术、展览、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广泛合作。
搭建中国—东盟图书馆联盟
实现文明共融发展
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从广西合浦港始发,搭建起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文明交往的桥梁。如今,以国际图书馆的合作共建为桥梁,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信互鉴,携手搭建起另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以中泰为例,早在2016年9月,两国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就已开展合作,亚洲首个中国图书馆中心落户泰国曼谷大学;2018年7月,泰国“中国书架”项目在泰国的中国图书专营书店—南美书店落户;2021年11月,中国南京“中国图书之窗”落户泰国法政大学。这些图书中心的成立和相关项目的落地,让泰国各界特别是大学生读者更便捷地接触中国的图书,帮助泰国读者从多元角度认知真实的中国,继而推动泰中两国人民互学互鉴。
图书出版在文化传播与对外交流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图书出版单位与国内外上百家出版机构合作,2020年至2023年,对外输出图书版权上千种。其中,作为广西面向东盟进行版权输出的领头羊,广西出版传媒集团2016年来面向东盟国家输出的版权就多达560多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卢培钊介绍,他们一方面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版权输出产品传播到海外,另一方面积极和东盟国家开展国际出版合作项目。同时,他们还积极搭建线上版权交流平台,帮助更多出版机构在东盟国家设点,通过营销推广合作,实现出版走出去的目标。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东盟各国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将有力促进文化交融与民心相通,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图书馆合作发展是必然趋势。此外,本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提出了《中国—东盟图书馆联盟倡议》,倡议共同成立中国—东盟图书馆联盟,在图书馆人员交流培训、技术资源共享、区域平台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通过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对话,中国与东盟国家正构建起多方并举、多元互动的交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