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文学要成为未来文学的标杆 ——“湾区经验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研讨会纪要
为推进“人文湾区”建设,助力中国文艺海外传承传播,6月20日,由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粤海风》杂志社、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湾区经验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粤派批评湾区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蒋述卓,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出席本次论坛。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评论家二十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论坛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致开幕辞。梁少锋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广州、香港、澳门等大湾区城市的文学艺术有着鲜明的世界品质,认为本次粤派批评湾区论坛聚焦广东、大湾区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和文艺成就,探讨大湾区文艺作为“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沟通世界的桥梁”的独特作用,意义重大。梁少锋对本次论坛给予祝贺,并期待参加本次会议的评论家、学者和作家朋友能结合湾区文艺发展经验,以前瞻思维、务实智慧分享探析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内涵,助力大湾区文艺繁荣发展。
研讨会分上下半场,分别由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副主任申霞艳、郑焕钊主持,高建平、林岗担任评议嘉宾。论坛开场,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以黄谷柳的小说《虾球传》为切入点,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虽是一个新概念,但它其实也有相应的历史传统,《虾球传》就是历史上的典型的大湾区文学文本。第二场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高建平开场,他从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文化互动切入,探讨人文地理对城市文化的影响,突出阐述了深圳城市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的独特性。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结合大湾区文艺的历史和现状,以《悬浮术》《你的目光》等湾区作家作品作为案例,阐述“新南方写作”的世界品格,同时呼吁更多的学者和文艺单位共同关注当前充满活力、野气横生的“新南方写作”,探索南方以南地域文学想象的多样化和可能性。
会议现场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历史成就和现状,论坛嘉宾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教授申霞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是一种五湖四海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形成的综合性文化,这种综合性背后可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湾区文学的理论建设也可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暨南大学教授张丽军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背后的革命记忆和开放历史,是一种特别值得挖掘的文艺经验,认为“要把历史的领先性转化为文化的领先性,经济的创新性转化为文学的创新性,科学创新转化为审美创新,生活艺术转化为生活美学”。暨南大学教授朱巧云以香港古体诗词研究为切口展开讨论,提出要从湾区视角考察香港诗词,探究其与广州等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文化关联,从内涵和风格等层面去总结香港古体诗词的湾区特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乐琦表示应当以史为鉴,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历史脉络和多元景观,让大湾区文学成为华语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枢纽。中山大学副教授、作家王威廉以新寻根、异风景、高科技三个关键词阐释其对新南方写作的理解,强调新南方写作的世界视野,认为南方以南、大湾区作家直面当下生活新变的写作其实是在参与建构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广州市文艺报刊社、作家陈崇正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并表示新南方写作的概念为许多创作者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坐标,让无序而自发的写作变得更有方向性,认为新南方写作要拥有主场意识,重新确立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广州市文研院专业作家朱山坡则以“与其北望中原,不如直面世界”为题,强调南方以南的作家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视野,摆脱以往的写作向度,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重新确立写作坐标。
此外,来自上海、香港、广州等高校和文艺单位的青年评论家,也结合一些作品案例和文艺现象展开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如香港都会大学助理教授余文翰阐述了香港楼梯街等地景书写问题,指出作家地景书写的价值及困境。还如深圳大学朱海坤老师结合大湾区的历史地理特征,阐述近现代以来大湾区文学的边缘性及其反弹出来的美学魅力;包括上海大学谢尚发老师,也以人文地理学为理论视角,探讨南方文学、广东作家景观书写和城市空间叙事的独特品质。还有中山大学博士后李石探讨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策略问题,以及广州大学彭贵昌老师梳理分析海外新移民文学中的“白求恩”书写,分别从批评和创作角度反思性地探析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问题。其他方面,暨南大学王小英和郑焕钊老师,分别从翻译和叙事模式探讨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机制和效果;华南师范大学徐诗颖以及广东省作协王金芝、暨南大学唐诗人等评论家也结合大湾区作家作品探讨新南方写作的地方性和世界性。徐诗颖认为周洁茹的散文集《在香港》有很清晰的“新南方写作”特质,王金芝认为陈崇正的《悬浮术》是新南方写作的重要实践,显示了科幻创作的新变趋势,唐诗人以王威廉、陈崇正、朱山坡的小说作为案例,探讨了地方性接通世界性的三种表现,并强调了阅读身边作家作品、提升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论坛最后,蒋述卓以湾区文艺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为理论视野,总结本次论坛嘉宾的主要观点。蒋述卓教授指出,今天很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为视域,去提升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发展经验,包括去回顾大湾区文艺的历史传统。他也提醒道,讨论大湾区文学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有很突出的杂糅性、流动性特征,这是有益于文艺发展的土壤。本次论坛提出的‘世界性就是一种创造性’‘新南方写作就是追求创造性’‘文化杂糅会促进文艺创新’等等,都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南方写作有着很多可能性。”蒋述卓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标杆,大湾区文学也要成为未来文学、文艺现代化的标杆。“连接港澳形成的全新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重要的标杆性平台。大湾区的文学文化,也要综合传统与未来、融合地方与世界,全方位突显这个地方的文化吸引力,形成一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文化标杆,从这个角度上去建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大湾区文学的责任,新南方写作的价值,可能就表现在这些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野,发掘大湾区经验的价值,推进新南方写作,构建新的文明形态,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共识。
(摄影:黄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