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生长的文学” ——刘亮程文学馆开馆座谈会召开

6月17日,在木垒县菜籽沟艺术家村落国学讲堂举行“大地生长的文学”——刘亮程文学馆开馆座谈会,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编剧家刘恒,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徐可,《十月》杂志执行主编、文学评论家季亚娅等特邀嘉宾,自治区及昌吉州、木垒县等有关负责同志,中央驻疆及自治区新闻单位媒体记者和新疆多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等70多人参加座谈。座谈会由徐可主持。
与会专家从刘亮程创作历程的梳理、创作风格的阐释、作品文本的细读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刘亮程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表达了对这位受惠于乡村又反哺乡村的作家的敬意。刘亮程的文学创作以其深刻的世界性和在地性,构筑了美美与共的文学图景,成为汉语联系世界的通道,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地标性的作品。特别是《本巴》富有创新性和哲学性的表达,在传播《江格尔》的同时,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学的书写形式。如今开馆的“刘亮程文学馆”,必将成为新疆重要的文化地标,它是对精神领域耕耘、收获与积累这种纯朴而高贵的劳动的赞美,它昭示的是基于艰苦创造的文化自信,以及基于丰满而独特的艺术个性的文化自尊。

本次活动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自治区文联、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主办,木垒县委、县政府,福建援疆漳州、南平分指挥部协办。
据了解,7月22日还将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
刘亮程表示,自开始写作起,那个叫刘亮程的作家,沉浸在虚构的文学世界中,越走越远。这个叫刘亮程的人,依然在土地上、在村庄中,过着跟农民差不多的生活。“我到菜籽沟村一晃已经10年时间,10年前我50岁,我的人生和写作都到了恍惚期,人过中年,即将老去,我选择了菜籽沟这个小村庄,耕读写作,等待老之将至。在这里我写出了我此生中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捎话》和《本巴》,还有今年即将出版的《大地上的家乡》,另有一部新长篇也将在年内完稿。”刘亮程说,菜籽沟村是这个世界的末梢远地,在村庄中可以看到最低处的尘土中人们的生老病死和生生不息,也可以看到这个时代走到末梢村庄时发生了什么。文学呈现的是一个人、一颗心灵的辽阔感知,这颗心灵安顿在哪,哪就是世界中心。选择菜籽沟,其实是选择了一个与虫子、尘土、落叶等自然万物共同生存的家园。他也将自己文学安顿在万物中。
刘恒认为,环境对一个作家的影响至关重要。刘亮程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他和这片土地的紧密联系,是他的骄傲,也是他文学成就的源泉。他独特而雄浑的创造力至少具备了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无比细致的观察能力,针对自然、社会、人性等世间百态,其细微的观察和缜密的分析都远远超越常人,这是一笔巨大的智力积累;二是持久不懈地为表达的完美性付出心血,在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的精神搏战中,保持了旺盛的进取心和坚韧的耐力;三是为充满诗意和浪漫情怀的想像力,注入了深邃而卓越的哲学思考和神奇的探索性。大地哺育了他,而大地之子的反哺如此有力,其创造的艺术成果将持久地惠及未来的精神世界,其影响力也将冲破地域的限制,由小小的木垒奔向远方。
季亚娅谈到,刘亮程是少有的在文明意义上写作的作家。他所处理的命题,人和时间和大地的关系,人和自然怎么相处、人和人怎么相处,人和他者文明怎么相处,人和所有的生命体如何相处,这是一切宗教、哲学和政治学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本巴》和《捎话》中,刘亮程以独有的审美表达方式,为世界构型的总体抽象能力,为全人类的难题提供答案。他的写作是世界性的。而这些离不开新疆这片土地的滋养,刘亮程的世界性也是“新疆性”。一个是自然的滋养,带着这片土地山川河流的气息,这片土地的自然特性所规约出的人的姿态;一个是文明交汇处的多文明滋养,这片土地历史中所内涵的世界视野和“共同体”思维方式。刘亮程和他的大地就构成一个文学的大地方法论。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新疆作协副主席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表示,刘亮程从《一个人的村庄》到《捎话》和《本巴》,一路走来,确实是新疆辽阔大地萃取出来的一个作家。刘亮程笔下的泥土和蓝天都映照着浓浓的新疆风韵、多源多彩的新疆的味道,在他的认知和文字里又被浓缩和提炼了。在刘亮程的文学创作中,能发现文学与时代精神、文学与人文环境、文学与族际交流之间有机的联系。如果说,新疆的多民族文学是各美其美的文学,那么亮程的文字就是美美与共的。她相信,文学馆的开馆将为木垒县乡村文化振兴发挥深远的影响。
译林出版社副主编陆志宙谈到,刘亮程的创作具有深刻的中国性,深刻的世界性和深刻的未来性。她认为,刘亮程承袭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关注永恒,关注永恒时间中人类最根本的存在和困境,着眼永恒时间中人与自然以及与历史的故事。长篇《捎话》和《本巴》都是取材于古老的中国故事,并以创新性发展创造出新的经典。他为我们打开一个无隔相通的文学世界:天地之间,古今之间,生死之间,万物众生之间,永恒与日常之间,这正是他的世界性所在。
作家、评论家走走说,刘亮程的散文、小说,都有一种大地深处的生命。从大地生长起来的文学是珍贵的,它从纯粹的描述长成了对灵魂的描述;在被作家刘亮程言说之前,在语言还没有醒来的时候,这片大地对远方而言,是寂静无声的。大地需要回应。每一次凝视,大地都会给予回望。这回望,扩展、改变着刘亮程,他用自己的创造分享这片大地,代替这片大地邀请我们来感受和了解。
座谈会上,与会者还从刘亮程创作历程的梳理、创作风格的阐释、作品文本的细读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刘亮程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徐可在总结中谈到,30多年来,刘亮程对文学的初心始终不变,他对文学的挚爱始终不变。他勤奋写作,笔耕不辍,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丰富而精美的作品。刘亮程不是在某一个领域或一个方向原地踏步,不是在重复自己,而是在不断地突破自己,不断尝试新领域、新文体、新风格。他对自然万物有着孩童般的爱心,他善于思考,作品中闪耀着哲学的光辉。刘亮程从乡村走出来,又回到乡村;受惠于大地,又以文学的方式回馈大地、反哺大地,相信刘亮程文学馆必将成为新疆的一座重要文化地标,为菜籽沟村、为木垒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