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广电“一盘棋”,10家省级卫视与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共同播出《中国智慧中国行》 电视理论节目也能拍得生动鲜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10集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在江苏、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甘肃、新疆10家省级卫视和芒果TV、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同步推出。节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从“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十个代表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重要理念展开,既追本溯源,深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与流变,更借古开今,深入阐释了“第二个结合”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全国广电“一盘棋”
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在6月18日举行的开播仪式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曹淑敏指出,《中国智慧中国行》的创作播出,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中国智慧中国行》是一档优秀的电视理论节目,做到了“三个贯通”: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节目贯通了古与今;从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到鲜活生动的基层实践,节目贯通了知与行;从中国故事讲述到国际视角解读,节目贯通了中与外。这个节目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作行动,做到了“三个聚合”:节目聚合了各方力量,聚合了各方智慧,也聚合了系统资源,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一次大合唱。曹淑敏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提出要求,要求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创作更多彰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优秀节目,坚持全国广电“一盘棋”,集聚系统资源力量,做好优秀节目的聚合传播,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杨小伟在主持讲话中指出,要发挥好电视理论节目作用,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在讲话中说,希望通过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使广大观众更加深入学习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深入理解把握“两个结合”,为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磅礴力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权威解读增添情感温度
为确保访谈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拓宽纵深感和层次感,节目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韩震、王炳林、郝立新、王向明、王义桅等,知名文化学者郦波、赵冬梅、沈湘平、温海明、田辰山等,外国专家大卫·弗格森、费嘉炯、寇哲明、汉伊理等担任主讲嘉宾。此外,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每期节目都融入了外景寻访环节,把理论传播与实践点例相结合、与百姓故事相结合。据悉,节目组组建6个外拍摄制团队,历时近3个月,行程近10万公里,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江苏、黑龙江、四川、陕西、西藏、新疆、贵州等近二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持人走乡村、进社区、到厂矿,进行体验式采访,并使用穿越机、无人机等航拍手法,共拍摄了25条寻访短片。比如在《为政以德》一集中,外拍团队专门赶到西藏自治区墨脱县,拍摄援藏干部克服重重困难,在悬崖边为当地孩子们修建了11人制标准足球场的故事。《革故鼎新》一集中,为了展现好中国高铁领先世界的各项技术创新,外拍组分别前往北京、黑龙江、西藏等地,寻访拍摄了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的冬奥列车、零下四十摄氏度也能奔跑如常的复兴号列车,还有在青藏高原也能有舒适乘坐体验的高原复兴号列车。这些鲜活的故事,直观展现了科学理论的实践成果,为理论讲述增添了情感温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表示,这档节目的成功推出,是对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是通俗理论节目的精品之作。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说:“《中国智慧中国行》中,有大量典型案例,每一个都令我印象深刻。当我跟随镜头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穿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在我面前,我对于中国的认识就更加全面,对于中国制度优势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凸显传统文化元素
实现理论主题的具象表达
作为一档深度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逻辑的理论节目,节目凸显传统文化这一核心元素,从节目内容到舞美设计、整体包装,均融入了诗词歌赋、传统建筑、传统戏曲、传统武术、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元素,实现理论主题的具象表达。
节目在三千平方米的演播厅专门搭建了高质感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舞台美术,采用中国古建筑屋顶“重檐庑殿顶”,雄伟庄重,像是把故宫的太和殿搬进了演播室。舞台两侧的LED圆柱,视觉包装成卷轴两侧的楣杆,中间配合两层超大尺寸电子屏,呈现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传统文化元素,仿佛一部典籍开卷亮相,兼具古典美与科技感。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总片头“中国智慧中国行”和每一集分片名,皆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专门题写。片尾还设置有“钤印留存”环节,邀请了十位知名篆刻家,为十个古语创作了十枚主题印章。孙晓云接受采访时表示,非常高兴能以题写片名和十个主题词的方式,参与到这档节目的创作中来。中国书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反映中国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有力载体。在理论节目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这不仅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理论之间搭建起重要桥梁。
彰显节目的青春气质
理论传播注重青年声音
在坚持理论节目通俗化、大众化表达的基础上,节目特别注重面向年轻受众,力争在时态、语态和生态等多维度与年轻受众实现同频共振。节目邀请了30多位来自北大、清华、南大、复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青年代表和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观众共同参与节目,还邀请了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国青年代表参与节目的现场录制。比如《自强不息》一集中,邀请俄罗斯青年代表亚娜现场讲述外国记者眼中的红军长征故事。《讲信修睦》一集中,邀请坦桑尼亚青年代表王晓乐到现场讲述中国援助修建坦赞铁路的故事,并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非洲留学生代表一起演唱《坦赞铁路之歌》。
中外青年代表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与专家交流互动,让年轻人的声音成为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感染力,彰显了节目的青春气质。参与节目录制的北京大学学生侯卓成感到如同上了一堂堂融贯古今、融通中外的大课。“节目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博物馆里,更在新一代青年心中生生不息、传承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