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华清的诗,那滚烫如炉灰的真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3年06月20日16:08

如同鸟之双翼,又或车之双轴。创作与批评的关系正是这般,二者彼此对镜,彼此辉映。自“五四”以来,在新文学的诗歌一脉里,亦有不少写作者兼具批评与创作的才华,将互为烛照的两岸融于一身,从个体身上实现诗与思的和合。张清华/华清即为典例。

6月17日,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钟山》编辑部主办的“华清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彬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志权、《钟山》杂志副主编贠淑红先后致辞。来自多地的诗人、诗歌评论家共聚一堂,就华清诗歌写作的创作特色、审美气质以及艺术价值展开研讨。

研讨会现场。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主任何平,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李章斌先后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及发言阶段。

作家毕飞宇与华清相识多年,他回忆起1996年某天两人的一段对话:“清华,你写诗吧?”“你怎么知道?”“我从你的论文里看出来了。”《天堂的哀歌》《内心的迷津》《文学的减法》《猜测上帝的诗学》,即便在最具有缜密逻辑的论文题目里,华清作为诗人的本质也都“暴露无遗”。“我记得他诗人身份被我戳破的时候,有些害羞,也有些得意。”往事历历在目。毕飞宇说,他并不是从张清华的长头发和大胡子的“诗人”外貌里发现的华清,而是在文本中发现了诗人形象。

较之于诗人华清,文学界更熟悉的名字是批评家张清华。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是崭露头角的批评新锐,其撰写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等著作影响广泛,如今已成为批评史范畴里难以绕开的典范性文本。三十余年来,张清华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与批评家张清华享有的广泛声誉对比鲜明,除了最相熟的朋友,即便是诗歌圈内部,诗人华清——这个源于1980年代中期的笔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鲜有人知。

这种情况在过去几年发生着改变,中年以后的华清突然间又对诗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写作冲动。不到五年时间,他先后出版诗集《形式主义的花园》(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年版)、《一只上个时代的夜莺》(花城出版社 2021年版)、《镜中记》(西苑出版社 2022年版)三种,百余首新作发表于《钟山》《花城》《十月》《作家》等名刊,诗歌气质也较早年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一个不亚于批评家张清华身份的诗人形象正开始缓步走入到公共视野中来。

“要想保持一个独立的观看世界与自我的方式,诗歌写作几乎是唯一的凭借。”张光芒援引华清诗集《一只上个时代的夜莺》后记中的表述,强调诗人华清对批评家张清华的重要性。他说,那个叫华清的诗人,是张清华特别珍惜的存在,是另一个不同意义上的自我。华清的种种“神秘感”源于诗人形象反观现实的镜像,华清不仅仅是一个笔名,更像博尔赫斯意义上的“反影”:作为“清华”的颠倒,“华清”构成了诗学上直观的倒影。张光芒认为,通过还原张清华另一个自我的真实状况,可以借此考察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与世界发生关联的独特路径,并从生命本体论意义上寻找更多的当代作家和诗人自我的存在形式。

会议间隙,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代表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诗歌朗诵

研讨会上,大家从不同方面对华清的创作进行了解读。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欧阳江河从批评资源与文脉传统两方面探讨了批评家张清华与诗人华清之间的关联,指出应将华清纳入中国文人批评的谱系中加以考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分析了华清诗歌在非诗语言中进行写作的“突破性”意义,以及华清作品对于接续汉语文学传统的重要价值。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川指出华清诗歌创作具有“学者-诗人”型写作的风格趣味,其横跨东西的知识背景构筑起一个复杂的诗人形象。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在回顾了自己与华清的文学交往后,还以小说家的视角对华清诗歌的空间塑造与价值观建构展开分析。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引述雪莱的诗句“诗歌与法律是人类最后的底线”,并剖析了华清诗歌的独特气质,华清的诗以语言内部的曲折小径,将读者引入由故事、悬念、历史共同参与的诗歌“迷失”,“观察”是华清诗歌创作的一个关键动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言宏分析了华清文本背后的地域性格与文化肌理,将华清诗歌定位为“仁者之诗”,认为其接续古典文学传统,鲜明地展现出当前所缺乏的人文精神。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关注到华清诗歌中的“他”视角,臧棣表示,华清在当代诗歌发展脉络中试图建构着关于“他者”的诗学,具有独到性,其诗学内涵值得进一步阐释。诗人、《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对华清的长诗《鬼魂记》进行细致解读,分析这首长诗与当下现实构成的多重对话关系。作家、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黄梵论及华清诗歌的宗教意味与历史意义,他认为华清善于将不起眼的事物和精细的历史表达关联起来,以主体对物的想象性介入抵抗历史的因果律,同时黄梵也关注到华清诗中蕴含的知识分子困境与自我反思意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于奎潮指出被批评家身份遮蔽的诗人形象外,华清也是一个卓有建树的诗歌编选者。于奎潮在文学出版视阈下重审华清诗歌文本,对华清《肖邦》《故乡》《星空》《火》《在仓皇的中年》《必见桃花》《马》等作品进行文本解读。诗人、《雨花》副主编育邦注意到华清诗歌中从“夜莺”到“猫头鹰”的意象转换,将其视为诗人创作从自觉到自在的嬗变。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张宗刚认为华清诗歌具有莎士比亚诗剧的特点和古希腊悲剧的气质,体现出文学写作的多样性。《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提出华清诗歌创作兼顾学术性与文学性、公共性与个人性,启迪着当下青年写作。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颜炼军注目于华清诗歌中的自我阐释现象,认为其诗歌在自我反思与审美创造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钦运梳理了中西文学中的“鬼魂”书写,对华清诗歌中的“鬼魂”意象的原创性和后现代色彩进一步凝练。

诗人华清

对于写诗,华清一直保持着低调与内敛,“尤其在学生面前”。苏童说,华清的外貌的确是诗人的外貌,具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遗绪。这也对华清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他笑谈自从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将欧阳江河和西川引进到学校,自己就深感“压抑”,因为“自己长得比西川和欧阳江河还要像诗人,总要拿出一些代表作品来”。在研讨会最后,华清回应了大家的发言,他说,中年阶段对诗歌创作的重启源于经验世界的日益复杂,诗通过弹性地表达使得自我对主体世界的不确定性完成实现。自己的写作或许源于无意识的驱使,童年的经历和经验引导文本不断生成,并在“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中形成了诗。华清表示,作为诗人他的创作还有待进一步自我完善,希望个人的创作能继续走下去,并为关于诗的讨论提供持续性的价值。

与会人员合影

相关链接:

中国作家网“十号会议室”总第11期:华清《镜中记》

华清创作简表(1984-2022)

万古愁在秘密花园里的N种展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