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献史料与当代文学史的教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俊芝  2023年06月17日16:31

“史料转向”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学术动向,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围绕文献史料的各种新发现、新阐释与当代文学史教学方式、教材编撰、文学史问题的重评及其他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于2023年6月1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文献史料与当代文学史的教学问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的16位学者参加会议。

6月11日上午,“文献史料与当代文学史的教学问题”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上午场的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发表了会议致辞,希望各位学者的发言能够与当代文学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史料转向”产生有效对话。

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针对写作论著《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材料与注释》时资料的发现与运用问题做主题发言,他指出,没有新材料就没有新问题,但同时,没有新问题也难以挖掘出新材料,在文学史研究中,材料与问题是相互推动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俊基于个人教学的体会和经验教训,围绕文献史料的意义与如何在教学科研中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发言,他提出“以古为思”的研究价值观和方法论,说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为何应以古典学科方法为思,并指出在目前的当代文学研究中,求真、求解、求情理、求通约这四个方面仍待提高。

苏州大学教授王尧针对史料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进行发言,他指出,对当代文学作品的地理环境、作家手稿、编辑的稿签等进行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些史料中可能存在着改写当代文学史的质素。

武汉大学教授金宏宇围绕中国当代文学的地方史编撰现状及个人思考发言,他认为,当代的地方文学史和当代文学的地方史是两个问题,当代文学地方史的编写未能较好体现出“当代性”并发挥地方文学史的方志功能,其编写标准也有待斟酌。

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的发言针对的是文学刊授活动和八十年代文学的公共性,他从搜集到的丰富史料(如机构函授课程的结业证、高校的当代文学课程讲稿等)中探讨了八十年代文学教育、作家培养等问题。

中山大学教授张均则围绕当代文学史料发掘和研究的若干问题发言,他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边界在史料运用中已经出现移动,目前许多当代文学史料还有待打捞,如已故作家或文学管理部门工作者的书信、日记、手稿、未发表的修改稿、后人的口述史料等等,都有保存研究的重要价值;此外,作家档案与编辑的审稿意见也不容忽视。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斯炎伟具体谈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相关问题和“史实型”课堂的构建,他认为,当代文学史教学应在“学科积淀”的维度上做些实质性贡献,剔除其僵化、教条、理念化、评价性、知识化的部分,多引入文学史实,注重“以史(实)带论”。

河南大学武新军围绕中国当代文学跨学科史料的整理问题作了汇报,近年来他以编撰作家年谱的方式整理史料,囊括了视觉文化、听觉文化、戏剧影视文化等,这些跨学科史料的整理有助于研究当代文学的跨媒介传播情况。

下午场的会议由金宏宇主持。程光炜结合了近期发掘的史料个案与当代文学史教学经验进行发言,他认为要注意当代文学史教学的“简单化”问题,比如仅从第一次文代会来解释当代文学的创建而将其他历史细节过滤掉,将不利于学生了解基本的文学史事实,也难以让学生对当代文学史建构起生动的认知。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袁洪权以个人的当代文学史课程提纲为例,分享了该如何在当下以看重史料的方式去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史。他指出,要教导学生扩大阅读材料的范围,不能局限于文学文本,如了解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对新中国文艺的意义,应该阅读当时的作家日记、现场的会议报告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以金观涛、刘青峰作品中体现的“控制论”范式与张洁作品中的“行为科学”范式及相关史料为基础,探讨了新时期科学主义的兴起。

广州大学教授李建立基于对《诗刊》1980年第8期的水平阅读,探究了有关“朦胧诗”论争中媒介权力的问题,他通过分析这份刊物历时上一些少为人注意的变化,分析在“新时期文学”发端前后,文学媒介(如刊物)是如何通过介入当时的文学论争之中,从而参与文学场构造的。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杨辉分析了关于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写作缘起的几则材料,如文论家畅广元计划编选陕西作家心理研究论集、李继凯的文章等,指出了“三极对话”原则与路遥写作的深层思想关联。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秀涛则通过具体的史料探究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这个标志着文化冷战与当代中国文艺发生的“世界时刻”,将中国当代文艺纳入整体性视野中,考察其发生时更为复杂、详细的世界背景。

河南大学教授魏华莹采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李准《不能走那条路》与作家本人的文学阅读、李琮事件、合作化运动之间的关联,勾勒出作品的生成之中蕴含着的“新的人民的文艺”经验。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贺围绕“数字文献学”进行发言,他指出,无论是原生的数字文本,还是经过数据化处理的纸质文献、多模态信息数据等,都是重要研究对象,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超越检索”,更深入且多元化地保存、研究文献。

最后的讨论由王秀涛主持,在场的师生踊跃发言,围绕当代文学史料化研究的合法性问题、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的史料搜集与运用以及网络文学等话题进行讨论。

此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展现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发现与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如何提升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当代文学文献史料的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摄影/王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