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圆桌论坛在上外召开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   2023年06月15日09:27

6月10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圆桌论坛”举行。会上,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学界资深专家学者为研究中心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围绕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展开深入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首先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指出,上外始终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视为政治自觉、学理自觉、文化自觉和实践自觉。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发展,既是上外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战略目标的切实贯彻,也是上外依托一流外国语学科建设,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李校长表示,学界专家的学术领航对上外和研究中心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期望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汲取集体智慧,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协同效能,建设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一流学术创新高地,为中国文化输出战略提供原创理论、实证支撑与规划参考,持续贡献上外智慧与上外力量。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在开幕致辞中,对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肯定。他认为,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积极促进文明互鉴与开放性、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扎根上外,重大课题团队多达百余人,学术影响辐射海内外。研究中心成立学术委员会,体现了当代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服务相结合的核心要义,彰显研究中心以学术为根、求真为本的新生态。许教授对研究中心立足文学研究,探析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思路给予积极评价。他表示,对中国话语的科学性探索不仅有利于发出中国声音,同时有助于促进世界性融通,具有一定的引领性意义。建构中国话语既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中心的系列丛书研究成果正是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关系研究的具体实践。许教授强调,学术创新与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必将裨益研究中心的发展,并对研究中心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团队为外语学科建设和学术生态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谈到,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以构筑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协同创新学科体系、经世致用的学术体系为发展定位,以完成前沿课题、孵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导向,自筹建以来,已出版研究文库系列丛书15部,在A&HCI与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篇,举办与主讲学术讲座50余次,撰写决策咨询报告8篇,建成并运行 “世界文学‘中国故事’文献传播与研究数据库”。研究中心双聘团队代表、上外英语学院副院长陈琦副教授、研究中心博士后童欣、余晴、尹兰曦、朱伟芳分别汇报了他们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与会专家们建言献策,为研究中心的发展与相关研究工作的推进提出真知灼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对研究中心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与团队人才梯队的建设工作表示赞赏。聂教授指出,研究中心汲取学界前辈的成功经验,顺应时代浪潮,应用数字人文技术,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聂教授详尽阐述了中国话语的深层蕴涵,指出中国话语是用来描述和表达中国特定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的概念,是国际交流中传播中国思想观念的文化媒介。中国话语和西方话语有着本质区别,在当今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建构、阐释和传播中国话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中国话语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软实力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时代精神。研究中心肩负加快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世界、用中国实践升华理论的艰巨任务。聂教授期待,在张帆教授的带领下、在团队的协作中,研究中心进一步助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指出,研究中心的成立与持续发展对接国家战略,具有极大的学术潜力与价值,并肯定了张帆主任作为带头人在团队建设、学术导向与成果规划等方面所起到的引领作用。他强调,研究中心在助推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挖掘、提炼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统一性、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亦不能忽视翻译在中国文学及话语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王教授以马克思、莎士比亚、中国四大名著、鲁迅、老舍等作家作品的世界传播为例,鼓励青年译者与研究者保有耐心,相信具有思想深度、审美及文学价值的中国经典作品定能走向世界。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杨金才高度评价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持续开展跨界研究的实践。他认为,研究中心致力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并依托高等学校学术机构的研究平台,建设“中国故事”数据库,开发了一系列对后续研究颇有助益的典型案例。杨教授强调,在体现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基础上,应立足世界文化多样性,形成比较视野,在研究范式与批评话语建构方面力争突破,才能形成自主知识体系,更好地推进中国话语传播研究,向世界传达中国学术界的声音。此外,杨教授鼓励研究中心加强平台意识、项目意识与科研意识,以学术研究反哺学科建设,拓展课程建设,强化学科与教材意识,服务新文科背景下的教改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彭青龙充分肯定研究中心在学术定位、服务国家战略、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具有原创性和修正性,对研究中心的重大课题研究、数据库建设、资政报告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他强调,国家影响力与话语权在于向世界不断提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产品,在中国日益崛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心应以世界性的眼光和比较的视野,思考学者能为时代、为国家、为世界作出何种贡献。最后,他鼓励研究中心不断挖掘在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性,积极打造学术品牌,立足上海地方特色,大力开展海派学术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宋炳辉对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予以肯定。他谈到,研究中心的数据库建设是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典范。本、硕、博研究生共同参与数据库的语料收集,不仅能提供更广泛、全面的数据来源,而且有助于提高青年学人的学术热情与学术素养。宋教授特别对数据库建设提出指导建议,例如通过区域元素细化数据分类,加强数据库区域特色建设,借助中国故事元素跨语种传播的演化、变异情况,探究中国故事传播的一般化与特殊化路径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梁展详尽阐发“世界文学”概念史,缕析歌德、马克思等人的“世界文学”理念,结合1949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和平运动与亚非会议框架下所提出的“世界文学”论观,指出中国的“世界文学”有别于以欧洲中心为视角的概念,中国在中西文明交流与互鉴中,明确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文明之间的对等地位,宏阔地呈现了“世界文学”概念的知识谱系。梁教授以印度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克莱齐奥等为例,进一步说明“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发展,通常是为应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全球性危机的一种文化策略。他表示,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诞生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特殊时代语境,致力于在世界文学的场域内探讨中国故事的叙说与传播,更应坚守中国立场,揭示世界文学的复杂性、历史性和批判性,探索重新看待、审视世界文学的方法与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文学话语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苏晖简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领域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建构的十个方面,鼓励研究中心在前沿话语与学术体系建构方面做出更多贡献。同时,苏教授对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宝贵建议。她认为,鉴于外国文学研究偏重欧美的现状,应加强对亚洲文学、非洲文学和拉美文学等非英语文学的研究,这对去西方中心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应加强中国本土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进一步加强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争取外部性研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努力与西方建立平等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关系,为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做出贡献,也为世界文学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苏婧宇表示,专家学者的发言高屋建瓴,为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挂靠于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作为校级实体科研平台,其建立是上外“跨、通、融”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她强调,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的发展,真诚欢迎专家们莅临指导。

闭幕式上,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学校及学院领导的信任与提携,学界前辈的鼓励支持与宝贵建议为研究中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能量,亦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研究团队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对学术的热忱与执着,响应时代使命,砥砺前行,不负各界的关怀与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