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承担起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佳  2023年06月15日07:36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掀起学习热潮。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6月14日,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李敬泽,中央第二十八指导组成员梁汉,中国作协机关党委副书记臧宏涛,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等出席会议。李敬泽主持会议。

李敬泽主持会议

李敬泽主持会议

李敬泽在会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我党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讲话站在战略高度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其中新的论点和论述对新时代文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敬泽强调,深入学习讲话精神要求文学馆工作一方面要提高思想站位、政治站位,另一方面要积极思考我们“做什么”和“怎么做”。无论作为兼具研究、收藏、展示、传播等职能的文学馆,还是专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深刻认识讲话中论述的“五个突出特性”和“第二个结合”等新观点、新论述,都将为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为现当代文学在新的历史使命下贯通赓续中华文脉的思路。此次与会研讨的专家学者学养背景多元深厚,其中既有来自文学馆、学术期刊的专家,也有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历史等学科领域的学者,这种融汇一堂的研讨交流,为我们在更加纵向的尺度上重新认识文学提供了契机。“文明”一词本身就饱含着世界视野,因此今日聚焦文明的研讨也必将横向打开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他期待以此次座谈为开端,未来能在《丛刊》和文学研究的实践中体现研究成果,也希望学者们拥抱挑战,承担起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

在座谈环节,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山东文学馆馆长刘青,内蒙古文学馆馆长赵富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中文系教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沈卫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副所长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周兴陆,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梁展,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翔,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彭春凌,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蕾,中国社科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李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周展安,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讲师刘月悦等专家学者先后作交流发言。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文学遗产

不论来自历史渊源久远规模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家底丰厚”的巴金故居,还是仍处于起步或上升期的山东文学馆、内蒙古文学馆,“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学前辈留下的文学遗产”是与会文学博物馆专家的突出共识。王军、周立民不约而同地谈到当前文学博物馆的定位,那就是处在建设中华现代文明过程中的前沿。他们通过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有超过5千万人次参观博物馆等数据说明,如今,文学博物馆已然走入中国百姓的寻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家作品、作家生活等不同主题的展览具有传播上的独特优势,正在迅速生成文学的“第一现场”。刘青、赵富荣则结合立足本地区文化的实例,生动说明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如突破场地和经费的局限开办线上文学展览等形式,为灵活转换思路、创造性开展文学博物馆工作提供了参考。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概括“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张清华、沈卫荣、张翔、彭春凌、周展安等学者从总体性视角出发,围绕讲话中的这一论述,展开阐释和讨论,大家认为,充满辩证性思维的理论阐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新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从新的战略高度重新再思考,对观察研究与之相关的未来愿景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成为座谈中讨论的焦点,周兴陆、梁展、张蕾、李斌、刘月悦等学者从梳理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络、文学经典阐释、文学作品评价等不同角度,说明了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就不可能得出清晰的认识,“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从谈起。而谈到“走自己的路”,“创新性”是题中应有之义。邵燕君从全球性视野出发,梳理了中国网络文学在建构自身和“走出去”过程中创造性继承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外形成自然的文化传播的发展路径。

(本文图片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