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坚定文化自信 秉持开放包容 坚持守正创新 ——文学艺术界持续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来源:文艺报 | 王觅 康春华 李晓晨 路斐斐 罗建森 刘鹏波  2023年06月14日08:3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作家、文艺工作者们一致认为,“两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站在民族精神文明高地上铸就文化新辉煌

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认为,自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以及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以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成为社会热词,成为全国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理论指导。在他看来,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文化自信的提升,全社会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近年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历史节点,各艺术领域都涌现出了新时代的精品力作,究其根本就在于这些作品在价值观上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三者的交融交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终要体现在文艺作品上,否则都是空谈、作秀。”罗怀臻表示,作为艺术工作者,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做好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自然会加快。“就我自身而言,这两年我的作品都在试图走出传统的镜框式舞台,走进现代演艺的新空间,希望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它们可以成为现代文明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尤其是对于中华文明的概括性总结,为文艺工作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天津作协副主席武歆表示,如何把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文学创作中,需要作家认真思考。作家心中要有时代感和大局观,要把“小我”创作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让手中的文学之笔永远行走在国家发展进程和人民精神需求之路上。“近些年,我始终在关注中国工业发展,并用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化表现。今年我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机器制造业发展历史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用文学表现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和强国之基的‘强国战略’思想。”当下,他正在创作一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让他更深刻地理解到,作家创作不能仅仅围绕自己的思想维度展开,要始终站在本民族文化与文明的精神高地上,去研究、理解、书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样才能使文学作品具有应有的思想厚度、历史深度和精神宽度。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源泉和情感根底

宁夏作协副主席马金莲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新提法对自己启发很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56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共同发展传承的结果,“作为少数民族文艺创作者和基层工作者,我要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作家优势,挖掘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提炼和融入文学作品当中,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百花园增添新的花朵,全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她谈到,目前正在修改打磨中的长篇小说《骨肉》取材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反映西海固近40年的生活变迁,聚焦骨肉亲情,包括兄弟姐妹的骨肉至亲,也包括中华民族一家亲,既有个人与家庭的命运史,又有乡镇变迁史,还有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变化史。“我想通过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地域和全国的关系、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将西海固人民的有血有肉、可信可爱写出来,将中国人民的朴实善良、勤劳包容写出来,将中国共产党带领西部人民改变贫穷落后局面、走向共同富裕写出来,深刻阐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和中国人民自信、坚忍、向上的精神品格。”

青年批评家金赫楠观察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到文学写作和文学研究上,表现在越来越多写作者自发和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和情感根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塑自己的审美视域和情感立场。从金宇澄的《繁花》到李浩的《灶王传奇》,包括颇具思想性、艺术性的网络文学创作和改编影视剧,都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资源在当代作家笔下所焕发出的崭新光彩和时代价值。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述的一系列重要论断,需要创作者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呈现。写作者们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进行观察、记录和描摹。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青年作家肖江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自己将认真学习,力求深入领会、全面准确掌握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他谈到,近些年自己一直致力于贵州民风和民俗的书写,深入这片土地后才发现,地方性和民族性其实才是主流,这种文化心理对创作起着激励和安顿的作用。“我书写那些消逝和即将消逝的风物,不是吟唱挽歌,而是着力表达祖先们在遥远的过去曾经拥有的想象力和包容心,这种风物背后的精神属性不会随着附着物的消逝而消逝,仍旧会有新的替代物来承载它。我想表达的正是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连续性。”有评论家曾说,写好地方秘史、民族秘史,边地想象也可以成为世界文学景观。他表示,自己的写作虽然只聚焦在邮票大小的地方,但这里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讲述故乡的故事,就是讲述中国故事,也是在讲述全人类的故事。

创作有文化厚度与时代温度的精品力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霍艳谈到,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后,自己一直在持续思考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如何赓续中华文脉,发挥文学的作用。她表示,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要真正做好“两个结合”,就必须走出书斋,去调研中国的实际问题,更要多翻书、勤思考,尤其注重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在文学创作中要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行动主体,是文艺作品的表现对象,也是文艺作品的接受和评价主体。好的作品要真正反映人民的历史实践,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更要接受人民的检验。文学应当改变圈子化的倾向,重新打开自身的广阔天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海南省网络作协秘书长梨花颜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深刻体会到,只有立足于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我在创作中感悟最深的是,作为当代青年作家,我们该如何以我笔写我心、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奋斗进程呈现出来,如何深入挖掘传统非遗文化,激起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在作品中获得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当有更多人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强有力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作为一位海南籍的作家,总书记的讲话使我备受鼓舞,接下来我会构思更多有关海南自贸港建设、海洋文化方面的故事,把古与今串联在一起,努力写出有文化厚度与时代温度的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