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时代》给陕西文学带来了惊喜” ——“百名作家话永寿”暨范墩子长篇小说《抒情时代》研讨会举行
研讨会现场
5月26日,槐花飘香,景色醉人,“百名作家话永寿”暨范墩子长篇小说《抒情时代》研讨会在陕西永寿县云集生态园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共永寿县委、永寿县人民政府主办,旨在鼓励扶持文学新人,讲好永寿故事。来自省内外的作家、评论家齐聚永寿,就该书的时代价值、人物塑造、艺术表达、语言风格等展开深入研讨。
范墩子长篇小说《抒情时代》
探索:追求现代主义的精神
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在贺信中写道:“范墩子是个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他虽然年龄小,但现在已经不是‘小树’了,将来还能长得更高一些,会成为一棵‘大树’的。希望陕西的青年作家能立足陕西这块厚土,潜心创作,不断进步,写出一批好作品,回馈时代,回馈读者。”
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杨争光在6年前就阅读过范墩子的短篇小说,他认为范墩子的小说语言纯粹,有张力,有弹性,在众多作家关注的重心已经从乡村转向城市时,他依然在写乡村,并写出了不一样的乡村,不仅是乡村的人事,更是乡村的各种生命和灵性,是有价值的书写。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国平认为,《抒情时代》为陕西文学带来了惊喜,为陕西文学的长篇小说创作打开了一种可能性,“范墩子的《抒情时代》,可以看作是他此前写作的集成,包括阅读接受、素材、题材、主题、艺术思考、他的叙述方式和探索。这部长篇小说多少有些惊喜,是因为他有多方面的张力和言说空间。在《抒情时代》中,有自我的质疑,心理的压抑,还有迷茫和向往。”
作家、陕西省作协顾问和谷是数年前读过范墩子的短篇小说《我从未见过麻雀》,“读他的小说,感觉他似乎是在草坡上放羊长大的,少年时代和我一样经历过放羊的自由与忧伤。作品中现实生活人物残酷的命途,让人唏嘘不已”。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杨乐生说:“范墩子不是严格地恪守现实主义,他最大的价值是追求的是现代主义的精神和灵魂。”引起西北大学教授、评论家周燕芬关注的则是范墩子在小说写法上新的探索,以及带给小说文本令人惊喜的艺术新变。
写实:描绘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鲁华在读完《抒情时代》后坦言:“这部小说改变着我对于80后、90后作家的看法。我觉得《抒情时代》写出了极具个性化的人物的心路,写出了青年一代的年轮刻度与融汇于生命刻度中的体验思考。”作家安黎认为《抒情时代》写出了一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真相,同时也指出了局部细节上的缺陷。
西北大学教授王鹏程在主持研讨会时表示,《抒情时代》是一部漂浮着乡村少年忧郁、沮丧、恐惧和浮冰的青春之河。作者通过灵感的钻石孔眼,给我们折射出中国乡村社会大转型时期乡村少年的心灵轨迹和精神图谱。长安大学副教授韩春萍从青年作家创作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见解:“《抒情时代》的出现,体现出一个年轻作家面对一个新的复杂的乡土时所具有的整体性思维和写作志向。”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海、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袁方、作家高鸿、诗人耿翔、电视连续剧《关中匪事》原著作者贺绪林、孙犁散文奖得主野水、咸阳作协副主席董信义、深圳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路尧等从文本分析、作品创造性等不同角度做交流发言。
研讨会上,范墩子表示,他清楚地知道《抒情时代》还有不足,其中所有遗憾都将成为今后创作的借鉴,唯一不变的是“在文学面前永远保持谦卑的心”。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