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听听周立波先生的乡亲细说“山乡巨变”
来源:文艺报 |   2023年05月26日08:25

湖南益阳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的故乡,一部《山乡巨变》让这个村子扬名全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清溪村将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路。5月22日,“文学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座谈会在清溪村举行。蔡真、卜雪斌、邓春生、邓仁佑、贺志昂、周宾兴、盛赛男、邓海波、鲁胜兰、邓旭东10位代表依次发言,畅谈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带来的初步成效。他们表示,文学助力乡村振兴,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大家的头脑富了起来,要铆足干劲,进一步让清溪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标志地。 ——编 者

去年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蔡 真

清溪村村域面积9.5平方公里,有60个村民小组,7222人。去年中国作协在清溪举办活动以来,村里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一是文学赋能,让八方来客的人流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很多人因文学而来,带动了旅游、餐饮、土特产等产业的发展。去年景区游客人数就突破了100万人次。村里大大小小的农家乐、乡村民宿、特色土菜馆有30余家,带动就业超过500人。二是文学助力老百姓的自身素质进一步提升。老百姓自发地把村规民约编排成了快板节目,排演了情景剧《逛清溪》、诗歌朗诵《巾帼诵清溪》等节目。每周村里都开办“清溪伴读”读书会。随着文学和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文明新风更加深入人心。三是文学赋能,吸引了年轻一代参与家乡建设。清溪越来越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参与进来。60多名年轻人陆续从广州、深圳、长沙等地返村创业。清溪的巨变,吸引了100多位新媒体达人纷纷通过线上平台讲述山乡巨变故事,带动清溪及周边农副产品销售额实现了翻倍式增长。文学赋能,辐射带动周边发展,持续助推文学之乡的美誉。

接下来,希望清溪书屋进一步成为作家与读者间有来有往的平台。虽然我们定期举办了很多阅读活动、读书分享会,但毕竟名家与文学爱好者的交流还不多,能否形成一种让读者留下想说的话,恰当的时候请作家挑选一些留言进行回复的机制,这种作家回复对青少年的文学萌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经常性的互动能让书屋更加吸引人,也能让大家感受到文学交流、思想火花碰撞的升华。同时,期盼一些文学大奖的评选、颁奖等活动能落地清溪,让清溪村成为文学盛宴的殿堂。我们热情期待每年有一批作家扎根清溪村生活、工作、写作,更多地感受清溪老百姓的热情和好客,更多地感受文学之乡的浓厚氛围,让清溪成为作家朋友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的第二故乡,让清溪文学之乡更有持续的生命力。

(作者系清溪村党总支书记)

家乡成了别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卜雪斌

在去年8月,火热的烧烤天,我们清溪村盼来了中国作协组织来的大作家们!从那时起,我的书屋在清溪文旅集团的引导下开始运营,我每天都忙着卖书,接待游客。有很多市内的上班族喜欢晚上来书屋,我就将书屋的冬天营业时间由6点改到9点半。夏季会调整到更晚。只要书屋开门,就会有微信到账、支付宝到账的声音。开书店卖书、卖传统特色小吃,每个月都有不错的收入。

回忆前些年,村里人的话题就是:我今年要去广东,他要去上海……现在,新山乡巨变开始了,我们这些人大都已经回家。由于中国作协系列活动的影响力,现在我们村里的人气更旺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看书、游玩,我们的生意更好了!

清溪书屋经常会接待来参加各类读书会的朋友。他们会喝擂茶、尝小吃,会到书屋周边的农家乐吃饭,晚上会住在民宿。乡亲们都在村里不同的旅游工作岗位赚钱,过着开门闻花香、关门闻书香的好日子。乡亲们都见证、参与并享受着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果,有幸福感、获得感。一不小心家里竟成了别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今年,我这个“书屋总经理”又有了新身份“书屋讲解员”。普通话不行,怎么办?只有多学习。我讲,我堂客就听,及时纠正。效果不错,现在我的讲解,外地游客全部能听懂!

清溪书屋,就像一块磁铁,能吸引游客。除了游客来买书、读书,还经常看到村民们在空闲时间,就坐在书屋看书学习。乡亲们都说:闲时看书富脑袋,旅游接待富口袋。

周立波先生晚年曾说,他还要回益阳,要写山乡巨变的续集!今天,山乡巨变的续集在清溪村开篇了。希望作家们多来清溪村。我们房前屋后都有花,菜园子里种满瓜,荷花塘里捞鱼虾,盼你们回来多吃、多住,把这里当成家!

(作者系清溪村村民、立波书屋屋主)

铆足了乡村振兴的干劲

□邓春生

清溪村是一块人杰地灵的福地,孕育了优秀的作家,滋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的家在景区的公路边上。去年12月,央视主持人来到这里,以我的家作为取景点之一,拍摄制作了文旅探访节目《山水之间的家》,真实诠释了清溪村的新巨变。今年,湖南卫视又和我们互动,拍摄制作了纪录片《新山乡巨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得益于中国作协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彰显的蓬勃生机。

因为我家地理位置特殊,我与游客交流多、互动多。有人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我在山乡里面做文章,在巨变上面下功夫。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人问我,你们的生活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你们是怎样实现的?我说,是党给了我们安居乐业的环境,是文学赋能了乡村振兴。概括起来就是享了共产党的福,沾了周立波的光,尝到了山乡巨变的甜头,铆足了乡村振兴的干劲。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也是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我从新山乡巨变中找到了致富的新门路。在去年下半年成立了生态家庭农场,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供不应求,按订单排队交付,经济效益也自然可观。

我们常说要讲好立波故事,传承好立波品格。我认为只有培养好对立波先生的感情,才能事半功倍。要讲立波先生感人肺腑的故事,面对不同的群体讲不同的故事。我崇拜立波先生,家里有很多关于他的书籍和藏品,从中不断感悟他至高无上的家国情怀和非凡的文学成就。

我曾结合清溪村的天时、地利、人和,写过这样一首藏头诗:“清荷摇曳舞翩翩,溪水潺潺蛙声绵。周贫济老当乐事,立笔家山撰桑田。波澜壮阔七十载,故里旧貌换新颜。居仁循义有公序,山茶花开孕丰年。乡愁未忘胞罐地,巨著鸿篇盈万言。变化万千感党恩,文旅融合谱新篇。学子书屋品翰墨,村美花香尝果甜。”

(作者系清溪村村民)

清溪巨变

□邓仁佑

清溪村自2008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托自身文学资源优势,规划开发“周立波故居”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

近年来,在上级的高度重视和全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以乡村振兴为引领,通过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清溪村实现了“居住小洋楼,设施现代化;夜晚路灯明,大道近门庭”的新面貌、新景象。

一是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通过对景区整体提质改造和“文学乡村”打造,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村民抓住机遇纷纷自发开办农家乐、擂茶馆、民宿、书屋等,国联水产、味芝元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的强势入驻,更是让村民对农业发展增添信心。如今清溪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5万元。

二是让村民文化生活“美”起来了。打造了21家清溪书屋,既传承中华文化,又增强村民群众读书氛围,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成长起到良好作用。如去年组织开展的“清溪文化演讲比赛”,我们村的村民都踊跃报名参加,既宣传了党在“三农”方面的现行政策精神,又积极推介了清溪巨变的美好形象,为乡村振兴大声歌唱。

三是让农民精神“富”起来了。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勇当志愿者,服从组织安排,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开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娱活动,自发组织舞蹈队、腰鼓队,做到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形成全村社会治安稳定、村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清溪村原党支部书记)

村民收入增加了三成以上

□贺志昂

今天的清溪村风景秀丽、产业兴旺、宜居宜学,成为了祖国锦绣山河的画卷之一。村民创建了和美,收获了幸福。当然,我们的幸福生活源自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源自于作家与农民的朋友情怀。

《山乡巨变》一书把清溪村写进书中,推介给读者,制作出一张名片给社会,让我们名声在外。我们怀念立波先生用稿费建起的支部活动场所、梨园、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以及定期资助困难群众等往事。现在,中国作协和作家们追随立波先生足迹,来到清溪、服务百姓,将我村打造成了文学村庄,换来了热闹非凡的气象。

清溪村在发展中,走过一段弯路,为一时的经济发展,采矿、无序养殖、高污染加工生产等,造成了乱象,影响了环境,造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困难。我们通过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参观黑龙江元宝村、浙江余村、成都三圣花乡等地,获取了宝贵的信息,明白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是成就美丽乡村关键。通过反复阅读《山乡巨变》,我们从书中找到了发展的密码,“我要经我手,把清溪建成美丽的花园”。

中国作协选定清溪村为文学村庄建设地以来,书屋、研学等活动火起来了,游客数量大增,就业岗位大增,文旅收入大增。去年8月的作协活动,吸引了很多的文学爱好者、新闻媒体,与往年相比,游客增加了20多万人次,村民收入增加了三成以上。我们清溪村在中国作协的支持下,以优美的环境、厚重的人文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要更广泛地号召全村村民饮水思源,发挥“首创地”和“标志地”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耕读传家、科技智治的新型农民,秉持“勤耕读、笃根本、继宏业”的文化精神,让文化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将文化发展的根脉万代传承。

(作者系清溪村党总支原书记)

伯父的精神在清溪永存

□周宾兴

我的父亲周室藩先生和周立波先生是堂兄弟,他们兄弟俩感情深,关系也很密切。我清楚地记得,伯父第一次返乡是1953年,那年我7岁。印象最深的是1955年伯父携全家回乡定居在桃花仑竹山湾。伯父在竹山湾用两三年的时间写下了不朽的著作《山乡巨变》。小说出版后,乡亲们争相传阅,大家看了都非常激动,因为书中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读起来倍感亲切,同时也激励和鼓舞了当时的一代人。

我是清溪村巨变的见证者,也是家乡建设的参与者。我在1963年初中毕业后在伯父的支持和鼓励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牢记伯父的教导,在部队,在艰苦的戈壁沙漠和风雪边疆,为保卫祖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1969年退伍回到了清溪村,带领民兵进行军事训练。1971年支援“三线建设”,公社推荐我到益阳橡胶机械厂工作。

我热爱清溪村,更挂念家乡的发展。伯父的思想与精神在清溪村永存,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与伯父最后一次见面,更让我坚定了回乡建设的信念,退休后我又回到清溪村并把组织关系也转回了清溪村支部,希望为家乡的建设发挥我的余热。

能够亲眼看见清溪村巨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倍感骄傲和荣幸。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热潮下,我们清溪村的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村里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精神文明也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目前清溪村办起了读书会,参加的人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家经常聚到一起读书学习,提高了思想文化水平。脏乱差现象不见了,过去吵架闹矛盾、违法乱纪、不和谐的现象少了。

我深信在各级组织的关怀和指导下,在乡亲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把清溪村建设成为真正的“山乡巨变第一村”“中国文学第一村”。欢迎大家常来我们清溪村做客。

(作者系周立波的堂侄子)

孩子们读到更多的书了

□盛赛男

作为农民的孩子,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片养育我的土地。它贫穷,教育更是落后。那时的我,深知只有走出去,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不像我的父辈们一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依靠这一亩三分地生活。

后来啊,村里有了变化,最开始是水泥路,后来是沥青路。再后来,漫山的映山红,游人如织,真的实现了立波先生所希望的,把清溪打扮成一座美丽的花园。

如今的我们,依托这山乡巨变,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从千亩国联小龙虾养殖场到栗山洲网红打卡地,再到清溪民宿,智慧农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为村民提供了不少工作岗位,留守的老人和妇女,除了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还可以有个上班挣钱的地方,闲时还能做做自己的小生意。外出务工的年轻一代,也不必在他乡与家乡之间奔波,能在家乡的发展中寻得归属,慢节奏地生活。

闲下来的村民朋友们,娱乐场也从麻将室变成了清溪书屋的阅读打卡,置身村庄美景中的饭后散步。诗和远方,不必刻意去追求,出门就有。即将建设的立波学校、立波高中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就近上学。我们的孩子放学之后,三三两两到清溪书屋来坐一坐,去看书本上未曾选进的文章,抑或是借助村中一角,开展自己的阅读交流会。村中有文学活动时参与其中,去见有故事的人,去追能执笔写思想的星,想想都很美好。依托这文化的山乡巨变,不仅仅陶冶了我们的村民、吸引来了游客,更是为我们更好地培育了下一代啊!

期待我们的后浪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好地将立波文化传承。待到学校建成,将文学活动深入校园,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接受更好的文化熏陶,从教育着手、从学校入手,去提升清溪村的文化竞争力。我相信!我的家乡会越来越好!

(作者系高中教师)

我终于可以向游客骄傲地介绍家乡

□邓海波

我是1996年入伍,退伍回乡后曾到广州打过工,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家开了个农家乐。身为清溪村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新的山乡巨变,回想当年的乡村道路,到处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寸步难行。那时的家庭用电也很紧张,一到夏天因超负荷经常停电。如今大不同了,村村通公路了,而且水泥路都入户了,每家的小车都能直接开到自家车库了,路边的路灯也有了,晚上出门都不用带手电了,人居环境也改善好了。

有了好的环境,自然就吸引许多游客来我们这里游玩。我家的位置在百亩荷塘边上,到五六月份荷花盛开的时候,每天来赏花拍照的人特别多,特别是节假日可谓是人山人海。自从去年中国作协组织作家来到清溪村后,清溪村名气更大了,来清溪打卡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我家的生意也更好了,有时日接待量达到几百人。经常有团体来办各种文娱活动,有唱花鼓戏的,搞歌唱比赛的,家里显得非常热闹。闲暇时也有外地游客问起一些周立波先生的情况,我都一一告诉他们,让他们更加了解周立波先生和我们山乡巨变第一村。还有好多游客问,你们这里这么漂亮,环境又这么好,有没有房子出租,他们要来这里常住,来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

为了能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我们山乡巨变第一村周立波故居玩好、吃好、住好,我利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和鼓舞同村的村民也去开各自有特色的店,让八方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性。

如今我家旁边又多了两个书屋,闲暇时可去看看书,从中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更好地服务各地来的游客。这所有的一切都得益于各方对清溪村的大力扶持与帮助。希望类似文学周这样的活动多在我们村举办,将清溪村的名片推向全国。

(作者系清溪村村民)

做“清溪媳妇”真自豪

□鲁胜兰

我非常崇拜《山乡巨变》中的一位人物——邓秀梅。她是我眼中优秀的女性代表,她自强,正直,有担当。我也特意了解了邓秀梅的原型彭玉霞奶奶在清溪乡的故事,深有感触。我的婆婆也是普通的农村妇女,有时候说话心直口快,我们相处难免也会有冲突,但每次都能坐下来,把话说开,现在相处非常融洽。

我没有经历过立波先生笔下的山乡巨变,但我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新山乡巨变,从清溪村被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山乡巨变第一村”,到现在的“文学之乡”,我看到村里被改造成清一色的青瓦、白墙、坡屋顶,还建起了很大的丰收广场。清溪剧院建成开放,对门就是成片的映山红,还时不时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每周都举办清溪读书会,还有各具特色的清溪书屋更是为这座文学村庄增彩不少。我也经常带我两个小孩去各个书屋打卡,每次带我的娘家人过来游玩,他们都能感受到我成为“清溪媳妇”的那种自豪感。因为在他们身边,还没有哪个地方有这么浓厚的文学底蕴和文学氛围。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也经常带孩子来景区散步,跟她们讲我知道的清溪故事。

我们要弘扬立波先生的优秀品格。立波先生不怕吃苦、敢于奉献的精神,与我们清溪村的优美环境结合起来,成为珍贵的乡村文化资源。希望以后中国作协能经常过来开展更多的文学交流活动和文学亲子活动,增强小朋友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小感受到文学的力量,也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文学之乡”的独特魅力。这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清溪村游玩,既带动了我们的地方经济,又提高了村子的知名度。

我深知,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让人变得睿智和明事理,所以我会更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正能量的榜样,也为我们这个“文学之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系清溪村村民、立波文化演讲比赛获奖者)

从清溪看到了中国乡村的未来

□邓旭东

我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发展林下经济。文学兴村,让年轻人有伸展的空间。尤其是去年中国作协系列活动举办以后,作家们的到来,把村里一大群年轻人的创业氛围拉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常常聚在一起,探讨怎样把文化传承与创新清溪的特色资源结合起来。

感谢中国作协把文学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在清溪书屋,我们可以畅读经典之作,领略文学之美;在文学活动中,我们可以交流思想,激发灵感;在文学之路上,我们可以找到前行的方向,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奔放。这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还有思想的发展巨变。像我母亲领队的舞蹈队,她们平均年龄56岁,是从以前的“牌友”发展到现在的“舞友”,从舞蹈到诗歌朗诵,好几次登上了村里的大舞台,都说她们现在“混的是艺术圈”。我也在工作之余,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讲益阳文化、说立波故事,展示乡土生活的质朴、绿水青山的风光以及文学文化对我们真真切切的影响。同时,也会在村里有大型节目开展时,协助完成拍摄。有人留言跟我说:“通过熟悉清溪村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乡村未来的缩影。”文学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引领作用,也成了我一直学习的课题。现在,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是我们的“精神灯塔”,21家书屋成为了我们的“加油站”。

关于文学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在清溪村举办全国和美乡村文学大赛,为农村作家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书写乡愁,留住乡愁。建立农村文学基金、设立农村文学奖项,激励农村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

(作者系返乡创业青年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