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光祖:寻找西北腹地的精气神 ——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论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杨光祖  2023年05月29日09:00

这几年,凉州忽然热了起来,前后诞生了好几部凉州题材长篇小说。徐兆寿的《鸠摩罗什》,雪漠的《凉州词》,李学辉的《塞上曲》,这不,叶舟的三卷本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也由浙江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

多年前,我撰文提出甘肃文坛的“凉州现象”,现在觉得,更应该叫做中国文坛的凉州现象。因为凉州涌现的这一批作家,已经走向了全国,成为国内有影响的作家了。除上面的四位作家之外,还有诗人古马,小说家王登渤等。相对于甘肃其他地区作家,凉州作家普遍张扬,想象力丰富,有一种飞龙在天的骄姿。他们的眼里,是藏着天下的,文字之中,颇有舍我其谁之慨。

这里,只说叶舟。他祖籍武威,也就是古凉州,生在兰州一只船。早年写诗,翩翩佳公子,后来转向中短篇小说,有代表作《我们的帐篷里有平安》,曾获鲁迅文学奖。他的小说富含诗人的气质,语言好、意境好。新世纪前后,乃专注于长篇小说的写作,《敦煌本纪》,2018年,破空而来。这才四、五年,就有了皇皇三大卷的《凉州十八拍》,让人不禁惊叹他的创造力之旺盛。

叶舟以前的写作对象,或者范围,基本都在西藏、甘肃甘南,和敦煌。偶尔涉及兰州、凉州。这次,《凉州十八拍》聚焦于河西走廊,主要笔力在凉州。确实是下了功夫,也可能是作家对故乡的反观。他说:“河西走廊是我的文学故乡。”也不是没有道理。

凉州,也就是今天的武威市,是河西走廊的四大古郡之一,也是河西走廊的中心城市。当然,这是狭义的凉州;按“五凉”来说,所谓的凉州,那就大多了。汉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后来又增设张掖、敦煌二郡,统称为“河西四郡”。河西走廊历来是多元文化聚会之地,也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过度地带,所以,民风彪悍,儒家文化,与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并行于这片土地。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甘肃通志》曰:“人事慷慨,烈士武臣,多出凉州。”

但由于元明清以后的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尤其近代以来,文化从海上来,这片土地,被隐入尘烟,渐不为世人注意。叶舟说:“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书写就是在除锈,用文学的方式,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剔除偏见与促狭,努力去擦亮被灰尘覆盖的过往,寻找西北腹地的精气神,问询少年中国的那一条光荣来路。”这可能确实是作家的肺腑之言。“除锈”二字,虽然有点扎眼,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至于“剔除偏见与促狭”,也确实是凉州作家的心愿。

《凉州十八拍》就是一部“剔除偏见与促狭”的“除锈”之作。也可以看作是作家“寻找西北腹地的精气神”,“问询少年中国”的精神历险。

我曾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1期发表文章《西部精神的张扬与反思》(和周文艳合著),详细分析了他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其中提到:“他擅长从一个很小的题材挖掘,那种摇荡多姿,一波三折,暧昧、歧义,文字中有很多东西需要读者慢慢去体会。”这虽然主要是针对他的中短篇小说而言,但他的长篇小说也有这个特征。《凉州十八拍》当然更加波澜壮阔,有一定的史诗特色,作家抓住了一个特别的时间点,清朝专制王朝倾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初生。这种新旧巨变的时刻,正是作家可以大展手段的。当然,它的下限,也到了抗战初期。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成为了下卷的亮点。这里,可以看到对《白鹿原》的致敬。一段历史的横截面,呈现的是芸芸众生相,和一个民族的颤栗,和崛起。而且,他讲述的不是历史洪流的核心,是偏远的西北一角发生的故事。这也是作家所擅长的,所熟悉的,也是让读者眼前一亮的视角。

这可能就是作家的“除锈”。凉州为主的河西走廊,并没有被历史遗忘,它依然是鲜活历史的一部分,虽然,以前的历史不怎么关注它。但它是存在的,而且生命力激越,恣肆。“西北腹地的精气神”,自然从他的文字里,倔强地升起。当然,作家并不是因为家乡情结浓厚,硬写。这就是历史,真实,而又粗粝。虽然曾经被遗忘,但存在着。如今,又被用文学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叶舟是诗人,所以他的小说,就和纯小说家的大不一样。就以此著来说,他用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来结构全书,就颇有想象力。也是把诗意注入小说的一种尝试。而且这种诗意,却是以传奇的故事呈现的。小说写得颇为悬疑,暴力、谍战、情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作者用了不少凉州方言,增加了地域特色。但小说并没有以人物塑造为重点,人物对话也不是很突出。作家的用意还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凸显的是西北风情。所以,小说里风景描写颇多,这是多年来的当代文学很难见到的。

至于小说的主题,施战军说:“《凉州十八拍》通篇展现的是义,不仅仅是兄弟家族之间的(人和人属于小义),它并不是那么狭窄,它展现的实际上是救亡之义。关于救亡的很多故事,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嵌得太深,这事实上就是家国的象征。这个‘救孤的戏’在叶舟的整部小说里面,渐渐地演变成了‘救亡之义’”。我们通过阅读小说,可以看到一种强烈的互文现象,除了《胡笳十八拍》,还有《赵氏孤儿》。曹元勇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部书里面重要的故事框架,它应该就是一个现代版的《赵氏孤儿》,也就是一个被拯救的孩子,这个孩子成长之后如何成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这才是小说非常重要的故事内核。”互文性,也是现代小说的一个特征。但这个互文如何处理得恰当,也显示作家的功力。

家国情怀,总是中国作家永恒的主题,也是作家情之所钟。这可能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同为凉州作家的李学辉,他的长篇小说《国家坐骑》,也是如此。《凉州十八拍》的推介文字,有八个字: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大概是比较准确的。“道”“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作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续家的门人,因为“道”“义”的感召,去保护一个孤儿,甚至组成了“救孤团”。有论者认为,这一点最终上升到了家国层面,有了一种飞升和力量。这当然也是一种解读。作家在小说里,也颇费心机,徐惊白,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实他的家族姓氏是“续命”的“续”。这就隐喻着他是在“续”中华文明了。有点像鲁迅的《药》里的夏瑜,和华老栓,合起来,就是华夏,暗示意味极其强烈。不过,鲁迅是批评、揭露而已。

如今,长篇小说普遍都字数很少了,某种意义上,成了小长篇。三卷的体量,对读者是一个考验。毕竟这已经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一个短视频的时代。比如,四卷《静静的顿河》,我就很是喜欢。多次推荐学生,但也没有几个学生愿意读一遍。微信的时代,大家习惯了短文字,和抖音,对于大部头的著作,都是望而生畏。但叶舟却孤绝前行,《敦煌本纪》两卷,这次,《凉州十八拍》三卷,厚达134万字。何向阳说他“逆行”,是颇到道理的。大概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没有这么大的体量,恐怕真地无法呈现出来。

可能是诗人的缘故,《凉州十八拍》,诗意盎然,语句飞扬,情感浓厚,飘逸潇洒,就像天上的红丝带,轻盈,漂亮。虽然字数很多,但并没有那种厚重感,让人读起来喘不过气。文字也是张扬恣肆,不是那种朴素、沉潜的,某种意义上,更是才子气质,诗句一样的断裂,跳跃,是主要特色。

2023年3月5日写于兰州黄河之滨南书房

 

(本文系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特约评论)

 

作者简介:

杨光祖,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有学术专著《批判的思想之光》《西部文学论稿》《现代性的颤栗》等。散文集《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梦里与黑暗同在》等。曾荣获中国文联、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啄木鸟杯”优秀论文奖,第十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