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丁玲研究会丁玲文献数字化建设与研究合作项目在京启动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菁  2023年05月23日14:49

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学研究的全新应用,推进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与研究,促进丁玲研究高质量发展,5月22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丁玲研究会丁玲文献数字化建设与研究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 贺桂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张明远,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何吉贤,《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鲁太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程凯,中国丁玲研究会研究员李向东、王增如,《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中国现代文学馆网络信息部主任辛昭瑞,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部副主任李蔚超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李菁/摄

作家丁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是新文学史上的巨匠大家,丁玲同志将一生都贡献给党和人民的光辉事业,她不平凡的一生,正反映了中国革命曲折前进的辉煌道路,反映了老一辈作家记录与描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伟大实践。王军表示,中国现代文学馆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也是中国作协和中国文学界的窗口和宝库。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丁玲家人先后将上千件手稿、书信、照片、实物等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极大地丰富了文学馆的馆藏,为文学馆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中国作协六项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以中国现代文学馆数字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数字赋能文学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丁玲研究会合作,开展馆藏丁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与研究项目,是一次学术界与博物馆资源共享共建、共同开发的创新探索和有益实践,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开诚布公,做好文献整理保护和学术研究保障的各项工作。希望在中国丁玲研究会的支持下,馆藏丁玲文献数字化建设与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同时,能够以馆藏丁玲手稿研究为突破口,不断带动馆藏其他作家资料的研究,在明年丁玲诞辰120周年之际推出合作研究成果,不负一代代文学前辈留下的丰厚文学资源。

贺桂梅谈到,丁玲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文学家,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她对中国革命文艺的组织和发展,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建设起过重要作用。中国丁玲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举办14次全国或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4次青年论坛,出版会议论文集、丁玲研究个人专著百余部,为组织丁玲及其文学成就的研究,弘扬革命文艺传统,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推动我国新文学继续发展,促进国际进步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当下丁玲研究会研究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更新和创造丁玲研究的阐释框架”“将丁玲研究和高校学科建设、中国文学创作、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深入结合”“进一步整理和研究丁玲史料和文献”这三方面。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国内丁玲史料和文献收藏最重要的文史类博物馆,是一块真正的“宝地”和“富矿”。完善史料文献的整理和推进数字化工作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生长点之一,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文献整理和数字化工作与丁玲研究和教学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于推进丁玲研究会的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以高校研究者为主体的学术类社团与国家文史类博物馆联合双方优势,开展文化建设和研究工作,这种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也具有深远影响。

据介绍,文学馆收藏丁玲先生相关藏品有八大类4000余件,其中藏书2000余册,手稿180余件,书信1500余件,实物92件,特藏、书画、音像资料若干。其中不乏丁玲先生亲笔题签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精装初版本,《在严寒的日子里》《风雪人间》《杜晚香》《访美散记》等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手稿。此外,还有日记、创作笔记、斯大林文学奖证书等丰富珍贵的馆藏文物。为保障此次学术合作顺利进行,文学馆前期启动了相关藏品的数字采集工作,目前手稿数字化占比已达94%,书信数字化占比达26.6%,后续工作还将持续推进。

会上,专家们围绕丁玲家属的三次大型捐赠活动、丁玲文献的相关整理和研究、文献数字化等话题踊跃发言。大家一致表示,希望中国现代文学馆以丁玲文献数字化建设为契机,作为“主力军”深入到文学建设当中,为高校等研究机构的文学研究提供数字化公共平台,同时成为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的模板和范本。

王军与贺桂梅共同签署协议

会上,王军与贺桂梅共同签署《中国现代文学馆丁玲手稿数字化建设与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旨在加强数字化赋能文学研究,促进学术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合作优势互补,推动丁玲研究、馆藏研究、手稿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与会人员合影

(部分照片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