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剧版《三体》折射出的科幻影视发展之道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李青玲 廖明一  2023年05月18日08:48

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指导,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科幻讲坛”(第一期)近期在线举行。本次讲坛主题为“中国当代科幻影视创制的经验与问题——以电视剧《三体》为中心”,希望通过各位专家学者及科幻从业者的分享对谈,给予中国科幻影视行业一些新的发展思路。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京春表示,本次讲坛活动是“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的一部分,旨在激荡科幻创新思想、搭建促进科幻产学研交流的高端平台。

电视剧《三体》出品人、总制片人白一骢首先从创作者视角分享了《三体》创制过程,以及对中国科幻未来发展的期望。白一骢介绍,《三体》自2015年底立项启动,至2023年初最终播出,其间历时7年。制作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加上疫情的影响,失败概率极高。幸而,自开播以来,《三体》的豆瓣评分一路上涨到8.7分,它的成功为后续我国科幻影视创作提供了数据与经验上的支持。白一骢也表示,在科幻剧的工业体系上,国内和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科幻作品所需的硬件配套设施,也是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科幻制作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工业流程,如《星际迷航》系列电影,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拍摄,至今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而《三体》制作团队常常只能学习到国外相关领域一部分经验,诸如最基础的“太空舱”场景搭建还要从头做起。电视剧《三体》掀起的热潮,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科幻的魅力。白一骢希望这股科幻热潮能够持续下去,实现科幻市场与工业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讲坛下半场由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李胜利从艺术批评的视角,阐述分析电视剧《三体》的成绩与不足。李胜利认为,《三体》是国内科幻影视改编中,思想性、艺术性、科幻性、现实性结合较好的精彩案例。是中国科幻影视发展由“软”至“硬”的重要节点。同时,李胜利也指出了电视剧《三体》的一些不足。首先,主线剧情不够严密,前后衔接不够细腻,一些细微伏笔不了了之。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如叶文洁这样的主要人物的行动逻辑不够明晰;而一些次要人物缺少高效的细节以支撑其丰满性;另外,制作团队对原著过度的敬畏与偏重导致改编过程过于谨慎、亦步亦趋,未能达到科幻与艺术的更高的统一。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林品、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刘宇坤就科幻影视的制作、改编、拍摄技术等方面对两位嘉宾进行提问。关于改编,白一骢表示,《三体》做了二十多版的剧本方案,试过之后最终大家一致决定还是从中选择回归原著的版本。针对剧版《三体》的拍摄技术,白一骢表示,采用实景是为了拍摄效果考虑;虚拟拍摄是通过把特效提前预制出来的方式,解决拍摄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问题,而这项技术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经验。他还谈道,国家应加强科幻工业的基础建设。由于科幻影视通常拍摄周期长、成本高,只有通过全球发行,才有可能获得更多回报,以弥补前期的高额投入。白一骢希望,能够给予科幻影视相关机构更多优惠政策和支持。

李胜利认为,《三体》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都展现出来了。科幻作品需要科学幻想,但如果能够让普通观众认为科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未来有可能出现的东西,这部作品的生活理念就会更强。当现实生活和科幻能更好地联系在一起,让观众感同身受,科幻作品的商业价值就能更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