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如何喊出“最真的话”
“‘中国十九个最美的诗歌模特儿’是谁?”近日,上海觉群诗社名家讲坛系列公益讲座在玉佛禅寺陈家泠佛教艺术馆举行。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和原上海诗词学会理事王铁麟先后登台主讲,通过回溯古典诗词的发展轨迹和艺术特征,探讨古诗背后的丰富意象及其对唐诗宋词的影响,70余名诗词爱好者参与活动。
以“中国十九个最美的诗歌模特儿”为题,曹旭为诗友带来《古诗十九首》赏读。他提出,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古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开创了五言新诗体,树立了五言诗的新典范,而且成为历朝历代诗人学习临摹的范本。
曹旭认为,《古诗十九首》是把人生、人性写得通透的作品。在艺术特征上,《古诗十九首》语言、节奏、句式的特征十分独特,以意象和象征作为艺术基石,以“真”字作为情感基石,其文学生命具有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等特点,喊出了人性里最真的话。
王铁麟从诗之源的《诗经》《楚辞》讲起,以生动翔实的例证梳理讲解唐以前古典诗歌发展的传承与脉络,令在场听众仿佛乘上时光机回到源头,顺流而下,畅游诗海之中。
王铁麟提出,中国古典诗词集中表现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促成诗歌艺术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是意象的隐喻与深化。《诗经》《楚辞》等原始古体诗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础。古典诗歌具备的赋、比、兴的艺术个性,与音乐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大量联绵词的运用使诗歌吟诵中充满了韵律之美。古体诗的延伸带来两汉乐府诗的发展,促成魏晋以后的诗歌格律化运动和“四声八病”等创作理论的诞生,最终使煌煌唐韵成为古典诗歌的发展高峰。王铁麟强调,诗歌创作要用意象而非口号来表达内容,诗歌的艺术性体现在丰富的意象表达中。
“名家讲坛”是上海觉群诗社今年3月创办的系列公益讲座,以每月一次、每次双讲的形式,邀请诗词界专家与诗友分享诗词创作经验,赏鉴传统诗词之美,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胡晓军、上海觉群诗社社长胡中行、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褚水敖、上海市作家协会创联室副主任杨绣丽等先后前来主讲。胡中行介绍,名家讲坛主讲人以上海觉群诗社专家顾问团成员为主,其中既有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教授,也有来自中华诗词学会、上海诗词学会、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文史馆、《诗铎》编辑部、上海楹联学会等专业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未来诗社还将通过举办端午诗歌节等活动,积极打造诗词交流平台,进一步为传承格律诗词创作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