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西文学》2023年第5期 | 郑志东:中国有个段笏咀村(节选)
来源:《山西文学》2023年第5期 | 郑志东  2023年05月10日08:16

那个秋夜,王建设无可奈何。

晋西北神池县东湖乡段笏咀村里清冷的月光在王建设身后留下剪纸般冷清的影子,人影互动,移动徘徊,蹒跚往复……只要自己身子硬朗,他就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但是,孙女学费必须得交,最终王建设还是硬着头皮敲响邻居的家门,第一次向别人提出了他难以启齿的请求。

这个性格倔强的男人,本不想这样做,更不想让人瞧不起。儿子去世后濒临绝境的他,不得不放下恪守多年的尊严……

如今,5岁时就没了父亲的孙子王佳浩,已是14岁的神池三中初中生;14岁时就没了父亲的孙女王佳欣,已是23岁的辽宁科技大学的本科生。

孙子孙女总算没有失学,并且长大成人。当东湖乡、段笏咀村的干部家访知情后,就主动帮助王建设给两孙子办理了低保和医保,并协调县教育科技局让这两个读书的孩子享受到教育补助,解了王家的后顾之忧。每当说起这些,王建设老两口总是老泪纵横。

王建设老两口心里滴血,无同感者,无法体会……

记者向村里人问起王建设的情况。从话语里和眼神中,我明显感觉到,村里人对老王深表同情和敬意。

置身小村,王建设这个人与段笏咀这个村的故事,成了这篇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王建设似一粒干瘪的种子,又种在贫瘠的土地上,遇上大祸大难,没人认为他这把年纪能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却在人们的怀疑下,拼命扎根,悄然生长希望。王建设没有妥协,而是奋力与命运抗争,他的故事不应该泯灭在尘埃里。

祸不单行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自小生活在神池大风口下的王建设天生就不惧寒风,他每天下午1点准时把羊群赶到段笏咀村口的草坡上至傍晚5点日落才回家,其间他总要举着羊铲子高声吆喝几声,与羊群互动来提振一下几乎麻木的神经。高处山风虽不停呼啸,但太阳没落山前,仍旧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冬至后,神池最低气温零下23度,栖落在电线上的山麻雀哆哆嗦嗦,闭眼把头埋在自己的羽毛里取暖,王建设穿着羊皮厚皮袄也不觉得太冷,趷蹴在山坡上一支接一支抽烟打发着时光。他习惯了这种生活,况且亲身经历过两次人生大难的他,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儿子没出事前,王建设一家人居住在神池县东湖乡段笏咀村其乐融融,生活幸福。谁料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厄运悄悄降临。

王建设1956年3月出生在太原。他父亲王胜图,祖籍应县北楼口村,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是个老八路,也是神池县东湖公社的离休干部,享年87岁。王建设3岁时随父亲工作调动(1962年压市属户)来到神池。他7岁上神池城关完小,13岁在杨家坡上初中,15岁在神池羊鼻梁上高中,18岁高中毕业后到东湖农机站工作,一直到25岁。从25岁来段笏咀村开拖拉机,一直开到农业包产到户。王建设家里兄妹5人,他是长子,父亲在世时,常教诲他,当老大,就要有老大的样子。老大时时处处要给兄弟妹妹做榜样,父亲退休时,有能顶替安排子女正式工作的一个名额。王建设就把工作让出,顶了三兄弟。后来,受疫情严重影响,搞旅游非常不顺的小妹王建英每当说起这件事,就开玩笑,怪大哥王建设偏心眼儿,有公家饭碗,让男不让女。

身为农民,王建设十几年来种地,受死累活也挣不下多少钱。他脑子灵,手脚勤,2002年,他丢下种地农活,决定到离村不远的西口子村去开个饭店。

民以食为天,饭店开在崞水公路边,这里车来人往,一干就是12年。老王两口子为人厚道,除了让过路司机吃好喝饱,还义务守护车辆安全。王建设有几天不在,张桂萍一个女人家张罗饭店。晚上碰见个偷大车汽油的小蟊贼,小蟊贼白天就瞅下盘子,知道店主是个女人,毫不惧怕。张桂萍就跟小蟊贼商量,“你得活,我也得活,你在这里糟害下,没人来我这里吃饭,我也不好过。你说是不是?”她边说边从身上掏出200元钱塞到小蟊贼口袋里,让他别再来作恶。这个蟊贼果然再没有来。遇下雪天,半挂车不能上路,司机们就吃住在老王饭店。那天晚上,老王发现有人偷半挂车上的汽油,披上衣服,操起木棍,出去阻止。三个偷油人威胁老王,“老家伙,识相点,别多管闲事,小心砸烂你摊子”。老王闻言,勃然大怒,“我见阎王爷的岁数啦,还怕你三个小蟊贼。”他边吼边挥开木棍拼老命舍力争斗,要赶走偷油贼。毕竟邪不压正,做贼心虚,见老王动了真火,这三个蟊贼有点招架不住,只好灰溜溜地仓皇逃跑。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赢得了司机们的信任,大家都愿意到老王饭店停留吃饭。生意红红火火,开饭店使他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重金”。2012年,手头有了余钱的王建设,又和儿子王晶合计,父子俩决定合伙养大车跑运输,那时候,这个行当赚钱又多又快,家里的生活日渐改善,生活幸福美满。那时候,王建设家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时候,全村里就王建设家养的一辆小车,儿子开着全村首辆小汽车还给众人娶媳妇送亲朋,很是风光。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上天似乎有意作弄,跟王家人开了两个特别严重的“大玩笑”。大利润包藏大风险,2014年国庆节期间,王晶开着大车在定襄拉煤路上,出了意外车祸撞死个人,事故要赔偿对方80万元。王建设除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仍有缺口。儿子就找亲朋借,向银行贷款,及时赔给对方后,王家的生活一下子跌落深渊,外债累累,因灾返贫。

老人们常说,每个人家门口都立的个五尺了,盘量你的了,叫你吃一斤,多吃不了一两。吃进去也得吐出来。王建设老婆张桂萍说,她家就是这样,没挣下50万,却赔进去80万,加之她生病,没人做饭,王建设关门不开饭店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屋漏又逢连阴雨。2014年,王家的车祸外债还没还清。2016年正月初四,37岁的王晶又出车祸,丟下媳妇高梅梅和一女一儿。种粮大户刘震和贺玉堂闻讯,赶紧前去安慰,当下借给王建设一万元让他料理儿子丧事。白发人送黑发人,王建设老两口心如刀绞,泪如泉涌,精神几近崩溃。家里能变卖的都变卖了,看着空荡荡的三间破屋,再看看还没长大的孙子孙女,一度就想寻死,不想活的王建设猛然悟到自己还不能倒下,去的去了,活着的还要继续活着……

人生总是充满不测。别人养儿防老,王建设非但没有这个福分,还得养儿还债。儿子生前还欠下别人40万债务……儿虽死,为父却不能抹桌子,子债父还,人格作证。王建设对老伴说,既然叫人,就得像个人样了,决定儿债父还,否则他良心难安。关闭饭店,生活纯粹没了着落。那个时候,王建设确实是走投无路了,好在老家留得几分沙梁薄地,还不愁没柴烧。只好返回村里重操旧业种地,久弃的烂家破窑,墙皮脱落,尘土一指厚,王建设家人吃饭时,用床单遮住才不至于掉进饭里。入冬炭贵拉不起,就凑合着用庄稼秸秆焚烧取暖……

心里流泪,度日如年……这种心苦身穷难熬的“灰日子”,不知何时才能到个头?

儿不在了,一切都变啦,曾有段日子,他和老伴真的不想活啦。全家5口人,全朝60多岁的老王说话,担子重如南嵩山。老婆张桂萍62岁,原本是家里的大半边天和大受苦人,但自从儿子没了,她生了场大病,腿疼厉害,常年药不离口。桂萍原来190斤的身体,现在130斤,体重减轻60斤,人也没记性了,再也受不行了,再也顶不上用了。

母子连心,父子连身。王建设两口子自从儿子没了,几乎万念俱灰,还哪有活的心思?2014年至2016年,三年心灰意冷,人没精神,啥也不想干啦。生活跌落到谷底。那时候,王建设心里滴血,嘴里反复就念叨这几句话,“人没啦!钱没啦!老两口这把年纪了,再活多少年是个够?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事实是,人没啦,钱没啦,干脆不做营生啦,但嘴也糊住了,过去一日三餐,顿顿因时按候吃,这三年一日两餐成了便饭,饭里仅放点盐,三年不知肉味啦……

人财两空之际,正赶上孙女上大学。王建设有个女儿远在外地工作,远水解不了近渴。王建设只好把房卖了筹够上大学的费用。放不下孙子,王建设强打精神,凭着压不垮的脊梁拿起锄头抓起粪筐重归土地,种地从不轻松,主劳力要靠王建设,妻子仅能帮点小忙。

汗水与泪水交织,心痛与身疼相伴,是儿子从车祸出事到车祸离世后三年间,王建设两口子当时真的心路历程和实的生活写照。

绝境重生

村子虽小,却很出名。

故土情深,从老辈人嘴里王建设知道了生活多年的段笏咀村的一些传说。

段笏咀村历史文化悠久,始建于明初,距今有650多年的历史。清朝康熙《朔州志》残本和1936年重印雍正版《朔州志》记载,1946年以前段笏咀隶属朔州。明朝初年,村子不叫段笏咀,后来村民为了纪念一位战功卓著的段将军,遂将村名改为段笏咀。又据考,村北面是洪涛山的余脉,先东西走向,而后南北走向突然中断,“断”出一个“笏板”状的地形来。段笏咀村名由此得名。又有来自“断笏咀”的谐音一说。1946年朔县将西南部的九姑、丁庄窝、段笏咀等11个村划归神池县。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家家穷,户户困,贫困落后,曾是王建设和许多村民对过去村子的深刻历史记忆……

如今位于神池县县城西北6公里处的段笏咀村,国土总面积9236.6亩,耕地6391.36亩,林地面积2317.24亩,全村193户430人,党员19人,村“两委”成员9人。常住户75户174人,村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2568元提高到2022年14322.4元。灵河高速、神岢高速公路就在村边,神朔铁路横贯村中,交通便利。王建设家种的谷子、玉米、小杂粮,也是村里的主要农作物。

村是靠山,土地是根,即便跌落人生低谷的王建设,仍然庆幸自己是这个村里的一个村民。就在大灾大难让王建设一筹莫展的时候,时任神池县人民政府县长孟宏斌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占录等人来到王建设家中,县、乡领导坐在王建设家的炕沿上,和老王两口子拉家常,解心结。县领导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地告诉王建设,习总书记要在全国抓精准扶贫工作,就是要让全国很多像老王这样的家庭摆脱贫困、发家致富,并且有好多的惠民政策帮助人们摘掉穷帽子,过上富日子。王建设一听这话,打起了精神,紧紧握住孟县长的手,一股脑儿把自己这些年的困难,和今后怎过日子的一些想法和盘托出。陪同县领导一行的东湖乡党委书记田江波详细地把王建设说的都记在了随身装的小本子上,拍着他肩膀鼓励他振作起来,安慰他有了困难,乡政府会帮助解决。让他困境中千万不能一蹶不振死心躺平,精准扶贫的大好环境足以扭转王建设的个人绝境。

王建设从领导们口中第一次听到“精准扶贫”这个名词,似懂非懂,不求甚解。村支书刘震给他从村委会找来一堆报纸让他阅读领会相关精神,以满足王建设无论干甚事总爱刨根问底的兴趣。王建设从小就爱听个广播爱读个报纸,久而久之竟养成了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如今听到的,看见的,贴身感受的,使王建设逐渐明白知晓了“精准扶贫”是咋回事儿。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2017年初春,村支书刘震帮助王建设赊上开春用的6千元化肥、种子、地膜。其后,又给他担保赊回15只土羊。驻村第一书记张伦三番五次来到家里,经常坐在炕头上和老王唠嗑,依据全县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协助王建设安排一年的脱贫规划。

王建设不笨,县乡村干部语重心长的开导,确实使老王在精神上卸下失去儿子的沉重枷锁,重新燃起生的希望,树起了生活的信心。近几年来一直消沉的他,猛然感悟到精准扶贫就是帮自己扭转绝境。他心里盘算,自己人老不中用,年龄已大没人待见,国家扶一把,自己万莫错失良机,必须振奋精神,努力一把。

春光明媚,暖意融融。2018年4月28日是王建设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上午,时任忻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义青来到神池县段笏咀村开展走访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先后来到王建设、宗建邦等5户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家庭收入来源,主要致贫原因。陈义青要求随行的县乡村领导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要高度关注贫困户的生活,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落到实处。孟宏斌要求乡干部亲自领上张桂萍去医院检查看病,乡领导当场拿出光伏发电和养羊产业帮扶措施,当着王建设等人的面,给他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穷在深山有远亲。王建设的特殊遭际,引起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注。陈义青在王建设家中走访待的时间最长。当陈义青听到王建设通过外地工作的闺女推销神池的小杂粮,既便民又利己时,直夸他脑子活泛,是个致富好典型。当陈义青看到王建设住在破窑烂院,当场决定帮助他修缮。她希望老王要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努力改善家庭生产生活条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临走的时候,陈义青又叮嘱张桂萍保养好身体,并留下电话,要她有困难及时联系。同为女性,皆为人母,张桂萍觉得陈义青没半点官架子,问长问缺,还分两次给了共计1000元的慰问金,让她购籽春种,让她过年买些吃吃喝喝。

这几年,在王建设夫妇的记忆中,中国航信在神池县扶贫的挂职副县长宗深,一过村里就给他家拿些米面油。宗深还主动加上张桂萍的微信,让她有困难尽管吭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占录和王建设常有来往,相处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王建设每当有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就直言相告杨部长,杨占录总是认真倾听,迅速解决。杨占录每次慰问王建设后,总要对老王说句,“进了城,你就来哇”。王建设常因交下这样实在的几个“当官”朋友而觉得无比欣慰。

“每天看着阳婆(太阳)出来,我就知道我还得活下去。”王建设说这些话的时候,饱经沧桑的脸上,笑容却真真切切,忧郁的眼睛露出一丝希冀。

段笏咀村脱贫攻坚步入了神池全县决战决胜的第一方阵。当时该村像王建设60周岁以上的34户贫困户因不具备贷款条件而无法享受光伏项目扶持。驻村第一书记张伦积极向所在单位忻州税务局争取垫资57万元,为60周岁以上贫困户解决了所需资金。这是神池县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2017年7月18日,段笏咀全村户级光伏电站建成投产,从这日起,王建设在内的全村贫困户便开始领到了该扶贫项目的分红款。

农民是现实主义者,只有见到好处,才肯落实去干。来段笏咀村的各级干部,实事求是真帮实扶,他们针对多数村民手里闲钱不多,投资困难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村选项,切实缓解了像王建设一样贫困户的投资压力,实实在在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促进他们轻松生产。多件惠民善举确保了王建设等人的利益最大化,老百姓人人拍手叫好。

白羊翻身

人生如梦,发生在王建设身上的桩桩件件好事情和坏事情,仿佛就像在梦里。

土生土长的王建设,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这个山沟旮旯的老农民这辈子居然会在CCTV露脸,可事情就是这样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究竟是王建设沾了白生生的羊儿的光?还是王建设为了子孙,一心养羊,苦心谋生的举动感动了上苍?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CCTV片名为《一村一寨总关情》和《村里有群“混血羊”》两档节目中讲述山西省神池县段笏咀村购买先进育种技术对肉羊进行品种改良,脱贫有力,振兴有效的故事,王建设都是“头号主角”。

接受神池县融媒体记者采访的央视编导郭卫星、王国伟和摄影师董大刚,他们这样描述这个事情:王建设作为全国各地普通农民的一分子,有其不普通的一个人生故事。这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基本元素。2017年,他们这个摄制组,一开始承接的是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项目《承诺》拍摄的大型扶贫纪录片,其后在摄制过程中领导们觉得贯穿王建设的故事作为一个村的变化去展现更适合中宣部立项的纪录片《一村一寨总关情》的内容要求。后来因为故事好,央视决定再单独拍摄一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的栏目《三农群英汇》,片名为《村里有群“混血羊”》。

王建设小时候就喜欢羊羔子,受益精准扶贫这一好政策,靠羊助力又走出了人生绝境,白胖胖的喜羊羊渡他家过大难,翻大身,由“大败兴”到“大走运”。冥冥之中,人和羊结下了难解之缘,留下了精彩故事。

神池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北部的黄土高原,是华北地区海拔最高的县,也是全省第二养羊大县。荒山荒坡多,适宜放牧养殖。以羊为主的养殖业是神池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历史经验证明,以羊助农增收,可行有效。神池县政府购买先进育种技术,对全县肉羊进行品种改良。在国家税务总局忻州市税务局派驻到神池县段笏咀村的第一书记张伦的申请下,段笏咀村有幸成了该县的第一批试点村。

羊是神池百姓祖祖辈辈都在饲养,且赖以生存的主要畜生之一。儿没了,钱没了,王建设在资金极度短缺的困境中,2017年初是村支书刘震帮助他申请办理了扶贫养殖贷款6千元,兴建羊圈舍,又从金土梁支书换生子手中赊欠购回14只大羊和1只小羊,才孕育起新的生存希望。

王建设年过半百,明白知识是致富源泉的深刻道理。儿子殁后,他的视力直线下降。他白天太忙没有时间,晚上眼睛看不清字。每天晚间就让孙女给他读《科学养羊》,增长养羊窍门。畜牧局的人们看见老王爱学习,还给他送来不少畜牧方面的科普读物。

王建设起先就靠着养羊来打闹基本的生活口粮和日常开支。2017年王建设抓(阄)如愿领到了县上免费给特困农户的2只受孕母羊。这一年4月,他还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扩大养殖总量,参与了神池县紫云牧业养殖合作社的借母还羔扶贫模式,又领到12只50斤重的母羊羔回家饲养。

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稳定农民持续增收不走过场,2018年,神池县政府为老百姓利益着想,及时推出了老病羊置换妊娠“湖羊”和“杜湖公羊”的新政策。当初段笏咀一些村民最早养殖的第一批杜湖神羊,在出生后的第四个月,达到了出栏标准,政府就以高于市场每斤2元的价格开始回收公羊,去年置换,今年就卖,确实是致富的稳定来源。老王十分羡慕早入此列村民的收益。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羊咩人吵,交易红火。张伦为激励王建设养小羊挣大钱,就第一时间把下次置换羊的好消息告诉了王建设,并专门带他来到收羊换羊现场。王建设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张伦的好心劝说下,他毫不犹豫地作出了置换选择,用自家的4个老母羊置换了4个优种“杜湖羊”。

王建设打小就知道“绵羊”“山羊”,但“杜湖羊”这个名字,新鲜又陌生,后来才知道这是外国人让先生的“杰作”。

原来,这个让先生是山西省外国专家局邀请的业内知名遗传育种专家。让先生通过冷冻胚胎移植和冻精腹腔镜人工授精技术,将澳洲纯血种杜泊羊和中国湖羊进行杂交,繁育出了新羊品种。当地人就给它们起了个新名字叫“杜湖羊”。

让先生不仅是资深的羊专家,也是关心政治的人。他觉得中国扶贫项目,是一个非常宏大造福人民的好项目。作为国际友人,他能凭借一技之长在异国他乡服务,颇感荣幸,十分乐意和朴实的神池农民打交道。他觉得自己亲手培育出的新品种“杜湖羊”就像他的孩子,能够让千千万万个类似王建设一样的普通中国农民受益,他有满满的成就感。让先生通过翻译告诫王建设等村民,必须得有养羊的科技意识,提高养羊技术水平。

神池县畜牧兽医中心主任侯联斌在置换羊发放会上对王建设和乡亲们还特别强调两点,一是一定要分群饲养,杜湖羊喜欢静,不能与土羊在一起圈养。二是,千万不能放牧。要求大家按着这个标准来饲养。

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使王建设听进去一半,忘了一半。他觉得,羊不难养,这些身边的羊羔子,怎养怎像。哪有那么多的说法?王建设嫌麻烦,就一起圈养,这可急坏了张伦。

张伦苦口婆心对王建设说,这会影响杜湖羊的生长,照你这样喂,弄上20年也不行,科学道理你怎能不听?

王建设心里嘀咕,自己的土经验难道就不是科学?前几天,自家一只大羊把小羊腿压断了,王建设就是用土办法把小羊的腿吊起来,这实际上就是牵引,很管用,不仅小羊的骨头恢复长好啦,还行走自如。他反问张伦,这是不是科学饲养?百姓的经验难道没有说服力吗?

张伦说,一码事归一码事,土办法要保留发扬,新的技术也需要接受。张伦的那一套说法,王建设觉得要用事实去印证才有说服力,所以丝毫没有改变饲养方式的迹象。王建设有个老主意,村里老年人喂了一辈子羊,都是这样做的,能有什么不好?老百姓的固执倔强无知,的确让张伦有些头疼。

张伦是个很有思路的好干部,他遵循一果多因的辩证思想,不厌其烦地去改变王建设等人的固执观念。科学胜于争辩。几个月后,诚恳接受听劝的段笏咀村三个养殖户家的杜湖母羊陆续产下了多胎羊羔。王建设养的杜湖羊,却没多产下羔。养羊就为它下的羔子多,羔子多,收入多,赚钱多。在张伦精心监管和劝导中,在事实面前,王建设和一些村民终于改掉了往日的饲养方式。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隔行如隔山,养羊学问非同一般。因母羊一胎生育多,导致母羊面临死亡,羔羊软站不住。这个棘手问题又摆在了王建设和张伦面前,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吗?

神池县杜湖羊繁育基地是王建设常跑的地方,他这里有熟人,人家有技术,肯定会有解决的方法。王建设从翻译口里得知让先生除了相关育种技术服务外,还在培养一批相关技术人员,兽医王军伟有幸成了他在中国的第一个徒弟。

王军伟每次总是热情地接待这个同姓的家人。在王军伟眼里,有钻劲的农民,才有素质,何况一姓,五百年前就是一家,所以对王建设高看一眼,并混熟成友。

王建设这次向王军伟反映,杜湖母羊下的羊羔子,站不起来。小王就去老王家查看发现,老王喂羊的饲草饲料单一,光喂玉米秆子,严重缺钙。小王说,人和牲口一样,要改般换样给它“吃饭”,更不能饱一顿,饥一顿的,伤害它的脾胃,长势不好。小王指导老王,每天必须定时定量饲养,羊才能长好。小王还告诉老王,山西是比较缺锡的地方,缺锡造成羊羔生下就软,站不起来。自那以后,王建设就在羊产羔的第二天给羔羊补一毫升的锡,补1毫升铁,配合全钾料,保证羊营养均衡,长相良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眼看着其他村民家的母羊陆续生产,王建设家的羊却迟迟没有动静,发羊财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而且还养死了一只。让先生一看便知,原来是王建设喂羊的饲料豆秸下雨潮湿发霉,病从口入,羊吃了,就出了问题。

王建设自以为是,总以几辈子人的老经验去饲养,接连吃亏。王建设的问题其它村民也存在。张伦就此特意请来杜湖羊繁育基地的让先生免费举办培训班,结合王建设等人的教训,有针对性地指导专业知识。

针不磨生锈,人不学落后。王建设吃一堑,长一智。经过几次教训,他虚心向回神池县返乡创业的年轻后生郭三如取到了肥羊的“真经”,膘好主因在于饲料。干草上膘快,而且膻味不重。几番周折,王建设终于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找到了养殖杜湖羊的最好方法。王建设过去养的羊邋里邋遢,现在个个都长得白白胖胖。

汗水流过有金秋,老把式有了新观点如虎添翼。2022年初,王建设的养羊规模从原来的30只,增加到了现在的98只,加上60亩地的杂粮种植,一年收入至少有7万元,逐步还清儿子生前短下同学三宝、四仁、张有中、二生生、武桂林的40多万欠款。王建设说自己养羊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神池县在8个乡镇都修建了扩繁场,对村民的杜湖公羊进行回收。仅2020年,全县8万余农民人均养羊纯收入突破5000元。而这一目标,段笏咀村,在2019年年底就得以实现。

……

此为节选部分,全文刊登在《山西文学》2023第5期

【作者简介:郑志东,1971年生,山西神池人。中国新闻学院毕业。现任神池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8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