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长篇小说《热雪》研讨会专家发言摘录
来源:作家出版社 |   2023年04月27日11:36

4月23日,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作家出版社、天津作协等主办的王松长篇小说《热雪》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举行。《热雪》是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长篇小说,也是作者计划的“乡村四季”第一部《暖夏》之后的第二部。小说重点塑造了一系列以村长赵老柱为代表的新时代农村的新人物,尤其对钟圆圆这个回乡青年以新思想、新思维开始创业,投入到“乡村振兴”中的形象刻画尤其生动。同时从历史沿革、文化振兴,尤其是大农业的建设给农民带来的新变化和新的精神面貌等等多角度描写了乡村的变化,揭示了在农村生产结构转型过程中,在新与旧、集体与个人、国家大局与小家利益的冲突中,人们内心的起伏和变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热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实表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重要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波,天津市宁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裴治,天津市文联原党组书记、文艺评论家万镜明,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岚,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陈小广,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院院长张楚,天津市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张泽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文学自由谈》原主编、评论家黄桂元,《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崔庆蕾,《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张鹏禹,作家出版社编审、责任编辑兴安,本书作者、天津作协原副主席王松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主持。

 

(以下为与会专家发言摘登)

白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品所写乡村振兴,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坚持生态文明的道路,写到了农民的觉醒和进步,从故事的主题来讲非常好。另外,王松善于写人物,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时代性,既有理想,又接地气,作品中融入了很多地域文化、民间文化、评剧文化,从文学上继承了民族性、民族风格、民族气概的创作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

胡平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

《热雪》在题材上有独到之处,其中写民营企业在振兴乡村中发挥的作用,为了产业振兴,中央鼓励工商资本,特别是民营企业下乡,乡村产业振兴,对于拓展投资新渠道,扩大内需,培育经济集体等多个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中央提出了“万企兴万村”这类行动都是这个角度,意义非常深远,而王松抓住了这一点,写出了它的特色,所以一下子就在同类作品中突出了他的作品的价值。

汪政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松是在用心写一部他自己理想中的农村题材的作品,有乡土味的作品,能够传承,能够为京津冀留下文化印迹的作品。小说给我感触最大的特色就是地方文化,从《烟火》《暖夏》一直到《热雪》,王松通过一系列作品表达了对天津深深的情感。

张楚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院院长

王松老师以高超的技艺,完成了对于乡村的双重构建,既是现实性的,又是小说性的,既是物质的,又是文化的,既是本体的,又是具体的,既体现了一名作家直面生活的勇气,也体现了一名优秀的小说家,是如何将虚构与非虚构融合,从而赋予文本最坚硬的内核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在多重叙事的架构下,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呈现出丰满的塑造,事件与事件的勾连,在蓄意性的推进中,描绘出无比真实的乡村生活图景。《热雪》里传统文化是灵魂,村民对评剧骨子里的热爱,构成了一种强劲的叙事上的动力。王松老师的《热雪》写出了基因的特质与传承,展现了基因的横切面和强大的繁衍力量,那么如果说这个小说中的文化是灵魂,那么土地则是肉身,那么大部分乡土小说或者乡村小说都离不开土地,但是如何写出新时代土地的复杂性和真实性,是特别考验小说家能力的事情。

刘琼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作家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要去调研,我们在深入生活当中,会获得特别多的外来经验和群体经验,但是怎么能处理好群体或者集体经验和个体经验的问题,怎么使用好地方性语言、民间话语融入到个体生命当中,并且跟我们今天讨论的鲜明的主题结合在一起,都是特别重要的。《热雪》跟《暖夏》相比,王松写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真的是把他从体验当中得到的经验,化为自己的表达出来了,这个经验就是我们集体的经验是来自历史坐标下的时代的经验。小说一定要创造一个经验的世界,就是你要通过文学的东西来重构一个经验的世界,重构一个视角和线索。我觉得王松的小说就特别好,他真的是一个小说家,是一个小说文体特别自觉的作家,他的小说语言很讲究,也写出了生活的“肌理”、“纹路”。

万镜明

天津市文联原党组书记、文艺评论家

王松是有思想的作家,他一直贴着时代走,把握我们时代的脉搏,把握时代最前沿的和最现实的东西反映出来。王松也是非常注重讲故事的作家,《烟火》《暖夏》到《热雪》的创作,都离不开作家对于生活的积累、体验和创造三个重要的创作特点。现在的年轻人需要的是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对于年轻人因为工作很忙,很困难,读好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有用的东西上,王松老师这样的好作品,特别值得推荐,我也特别愿意向年轻人来介绍。

刘颋

《文艺报》副总编辑

这部《热雪》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山乡巨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大家在不断地认识,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发展,然后逐渐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的过程。在这部作品中这个过程都有表现,也就是说我们要发展,真正带来新时代山乡巨变,发展高科技的,有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大农业,而且是要推动农业农村的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这个主题始终在贯穿着整部作品,而且整部作品,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情结,它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完成,在这个方面上,它都是非常自洽的。王松的小说语言让我惊叹,王松有两套小说语言系统,他的《红骆驼》《燃烧的月亮》《流淌在刀尖的月光》,他是用标准的现代汉语叙事的语言,也就是说书面的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语言,尤其是《红骆驼》,它是内敛的、节制的,而且王松在操持这样一种语言系统的时候,他的分寸拿捏得非常好,同样他还有另外一套小说语言系统,《双驴记》《爷的荣誉》,到我们今天看到《热雪》,我认为应该是新津味小说,那么在他的这些语言里面,带有一些地方的文化,地方的俚语,大量的地方语言的注入,形成了一套话语系统,这样一套小说风格,略带一点更接地气的,更有烟火味的,更带有传奇色彩的。

陈涛

《人民文学》副主编

我是自己带着问题读《热雪》来寻找答案的。什么样的人能写好乡村振兴这类主题作品?是那些能真正深入生活,又对这个地方的感情和兴趣的人,才能够写好。这类作品要写什么呢?地方文化和多元素文化,作家不写文化是有点失职的。在这类作品中想看到什么?看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看新人物,我们期待看到乡村里的小买卖人,他们在农业文明和现代商业文明互相作用下呈现出的乡村文明,没有读到。《热雪》的语言张弛有度,掷地有声,很有洞见。

贺桂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松是具有直面最具时代性核心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热雪》中的很多问题与我思考和观察研究的问题产生了呼应。首先《热雪》的主题和题材都是土地问题,中国农村何去何从的问题。王松的叙述核心是这片土地上的人如何使用这片地,这是它的时代自觉。而对人物关系安排的想象力上,就是它的历史自觉。这部作品具有前瞻性思想。其次,《热雪》有文学史的自觉,对人民文艺的历史经验和叙述传统做过很自觉的琢磨研究,继承了山乡巨变的叙事传统,具有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又能聚焦日常乡村故事。再次,天津这块土地上的文化资源,像评戏,方言土语都进入到作品的不同层次,戏中戏同步进行,以人物对话推动情节。最后,《热雪》采用了非常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叙事结构方式,向人们展示农耕文明的同时敦促人们思考21世纪的农耕文明应该有什么样的创造性形态,为读者打开了很多思考空间。

刘大先

《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

晋察冀作家作品占了主流红色传统的半壁江山,总共三条脉络,抒情诗脉络和纪实式脉络,王松进行了继承并与赵树理式幽默接地气的文化传统融合发挥,首先他强调民生本位,书里明写大量算账,实写农民的基本生计,这就涉及到乡村发展的出路,王松没有写农业的工业化转型和产业升级,而是落脚于农业本身的升级。其次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基础问题,还涉及到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最后,王松在《热雪》中匠心独具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这跟他以前对相声和评弹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处。

王国平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

新时代山乡巨变是现代社会转型的观念碰撞,是农耕与现代商业的文明冲突,是传统农民与现代人,家族观念与法治意识之间的冲突矛盾和协调融合。《热雪》中王松能直面这些社会问题源于他的创作自信,没有绕过一般乡村振兴题材中不愿触碰的土地问题,把写作重心放在土地承包、流转、集约化经营甚至涉及粮食安全的国家安全战略层面上,是王松对土地的致敬。王松没有蹭传统文化的热度,而是把评戏融入到了整个故事的讲述中。从乡土文学传统来看,算账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起绰号则赋予人物了一定的文化深意。

黄桂元

《文学自由谈》原主编、评论家

王松是一个能够给读者不断带来新鲜感的作家,写作40年来不断在领域和模式方面发展变化,保持写作速度的同时又能保证质量。随着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迁徙离乡意味着一旦离开再也回不去,而在家乡坚守的人则面临传统熟人社会中新型人际关系的冲击。王松写透了中间人物的人间烟火生活,这才是正常社会大部分普通人的状态。从小说美学角度上讲,王松从以前的浓墨重彩式叙事转变到大味必淡的状态,这是人有了一定阅历之后才能做到的。

丛治辰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第一,王松作品的文学性非常强,他的文学魅力从他的早期创作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作品不减,通过小说笔法中的细节对人物进行文学性的表达,整个叙述贴合故事的进展。第二,继承了天津本地本土和共和国文学传统,人物中融入戏曲艺术成为重要的乡村振兴叙事方式。第三,在乡村叙事或写作层面的创新性一个是表现在对民营企业和乡村振兴关系的讲述上,王松很有想象力,通过乾坤大挪移式的方式把乡村振兴的经验聚焦在村里,另一个表现在乡村本土的精神振兴与新时代振兴事业的结合。这两点创新让《热雪》在今天的乡村振兴主题乃至整个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

宋嵩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热雪》自觉接续了小说创作风格上的赵树理传统,并对小说创作风格上的柳青传统提出了有限度的质疑和挑战。赵树理风格有民间色彩和喜剧风格和问题小说的特点。《热雪》包括《暖夏》可以看作是赵树理式问题小说在新时代的回音。《热雪》是一部反史诗的作品,这也恰恰是它的成功之处,延续了王松一贯的创作风格,以评戏这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他的想法。这种风格正好与赵树理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相吻合。

崔庆蕾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出的四部作品风格多元化,《热雪》是聚焦乡村振兴发展阶段的优秀作品,表现在:第一,《热雪》对当代乡村所处的时代位置和发展状态有非常准确的把握,展现了作家出色的观察和洞察时代历史的能力。第二,《热雪》是对乡村文化传统的一种唤醒和传承。这部小说对于民间戏曲文化的表现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乡村的元素,也是能够昭示乡村独有特征的重要表征。这应该成为当代乡土叙事的重要方向。

张鹏禹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

乡村振兴如何与作家个人创作风格有机结合?王松的《热雪》给出了答案,对传统民间文化在乡村振兴主题创作中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含“戏”量上。首先是在故事层面,评戏是情节的推动力,是塑造人物的手段,也是“《热雪》整本大戏”的一部分。其次是在话语层面,《热雪》中的戏词多,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语言质感,形成了政策性言语、民间言语、戏曲言语混杂的杂糅风格,更彰显了戏曲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世界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将评戏融入乡村振兴题材,还反映出作家的文化观念,他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物质振兴的持久动力和基础。

兴安

作家出版社编审、责任编辑

山乡巨变创作应该叫非主题创作的主题创作,写作上既要避开主题创作的惯性或概念,又要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难度非常大。王松为《热雪》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我见证了他的创作全程,在此感谢在座的专家,感谢王松为作家出版社、山乡巨变、中国文坛带来这么优秀的作品。

王松

《热雪》作者、天津作协原副主席

首先对在座的评论家和专家朋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会用在后续的创作中。农村题材难写一方面因为政策性太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的思维方式。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专家的帮助,改稿会上吴义勤老师一句话给了我结构调整的灵感,责编兴安老师一直陪伴我就修改进行交流和研究。未来中国乡村四季春秋两部长篇的构思也将参考今天专家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