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海外作家散文专辑 《作家》2023年第4期|洪莉:一对中德情侣的生死奇缘
来源:《作家》2023年第4期 | 洪莉[德国]  2023年04月21日08:48

复活节来临,德国大地春木蔚然,姹紫嫣红,正是出游的好时节。我们与一对朋友夫妇约定了去位于下萨赫森州的索岭–佛格勒自然风景区度假徒步。

较之德国无处不在的国家自然公园和著名的风景胜地,幽静偏僻的索岭–佛格勒地区并不广为人知。但也正因如此,那原始的旷野风情,及浑然天成的田园之美,身临其间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返璞归真,忘却今夕为何夕。

驾车三个多小时,我们驶进了索岭–佛格勒田园风景区中心地带一个叫“新房子”的小镇。按事先的预订,我们落脚在一家母子共同经营的家庭小旅馆。黄色民居小楼、居家般整洁温馨的客房,配上店主人的热情朴实,一种宾至如归的轻松感扑面而来,让人特别放松。

来之前我曾在网上做了些功课,了解到这个只有千把居民的小乡村,曾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早在十五世纪,大名鼎鼎的德国汉诺威公爵在此地建立了皇家种马场,专门用来培育繁殖具有半野马血统的优良骏骑。

中世纪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皇亲贵族及骑士们,极热衷于骑马击剑。纯种的骏马和宝剑一样,是身份地位的标配。培育品种优良的骏马,自然也成为上流社会的需求和一大嗜好。

在旅馆房间安置好后,我们先去了小镇中心散步,熟悉一下环境。我们首先参观了镇中心最吸眼球的小宫殿。这座保存完好的宫殿不大但很精致,是汉诺威公爵及皇族前来度假消遣时的下榻处。宫殿广场对面是一圈厚重高大的老种马场建筑群。这里有高大的办公楼、职员宿舍、养马厩、配种场房等等,众多气派老建筑。

肃穆的中世纪老建筑,与镇中心那座古朴凝重的小教堂及周边余留下来的中世纪德国传统民居桁架老屋,所构成的那种深沉沧桑与神秘感,激起我探究老岁月故事、寻找皇家冷血马的强烈欲望。

只是,当时我还浑然不知,此行所受到的最大震撼与震惊,并非来自于我一向好奇的德国宫廷历史和古老民俗和最让我陶醉的田园风情。也不是来自于真被我找到了的帅呆了的汉诺威冷血马。极其意外地,我们惊悉了八十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一桩无人知晓却令人无比震惊心颤的中德爱情故事。

第二天上午,按事先计划,我们来到高地沼泽地自然保护区,开始了沿着索岭–佛格勒风景区众多徒步线路中,最特别的高地沼泽–原始森林线路徒步。

与通常开阔的低洼沼泽地不同,这里生长着密实的树木等高棵植物,时而稀疏时而茂密的白桦树林,与低矮厚实的沼泽地植被纵横交错地纠缠一起,给人以错觉,似乎走进了荒芜的丛林,而非湿地沼泽。可当你从木栈道探出脚,踩踩看上去干爽结实的草甸,脚下立刻忽忽悠悠地柔软起来,一坨坨厚密的植被很快湿润,不消片刻,竟水汪汪的一窝,显露出了沼泽地的真面目。

渐行渐高的沼泽地途径,将我们直接引入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幽静清凉的森林气息夹着丝丝针叶木的清香,扑鼻而来,直沁肺腑。在沼泽地被晒出的一身热气,瞬间消逝殆尽。高大的林冠蔽日遮天,粗壮的树根部拱出堆堆青苔及菌,小路在林木间蜿蜒,阳光叠出道道光篦,鸟语虫鸣,森林里充盈着另一番神秘的浪漫。

山路盘转,景随步移。这一天我们穿越了沼泽地、原始森林,翻过本地区最高的山脉,走过田园晓诗般的葱郁漫谷,中午时分在山谷深处风景如画的迷人小镇老饭店里打尖歇息后,再翻上对面山坡,沿着另一条山路心境愉悦返程。第一天二十公里徒步行程顺利走完。

第三天,在清脆的鸟鸣声中,我们开始了沿着索岭–佛格勒自然风景区另一条独具特色的“樱花谷”线路徒步。

当我们走上了这条线路才明白,原来樱花谷不只是一条谷,而是山脉绵延的群山,簇拥着深卧的峡谷,再连接上寥廓起伏的原野,最后还牵扯出一江悠悠碧水。白墙红瓦的小村落和樱花树林,就点缀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郁郁葱葱之间。

这一带的居民喜欢种樱花树,房前屋后,原野峡谷,盘山公路林带,满哪都是樱花树。每临春天樱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天女散花般地粉粉白白、纷纷扬扬。真像看风光大片一样的迷人。

风光旖旎的樱花谷,如诗如画。小桥流水人家,安静和谐。穿梭在青嫩麦苗和金黄油菜花铺成的巨大绿黄地毯的起伏中,二十公里一路赏心悦目,使我们的徒步充满了惊喜与快乐。

如果说,高地沼泽地–原始森林景区像野性粗狂的豪情汉子,连绵樱花谷则是风情万种的妩媚女子。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心动?怎能不演绎柔情?这样的地方应该出传奇。我总感觉,这里好像埋藏着什么秘密,让人有种按捺不住的冲动感。

六十出头的旅馆女主人科瑞丝绨娜,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老公前几年去世了,现在她和长子一起经营着家庭带餐馆的小旅店。她家的祖上百余年前就经营着当地最大的旅店。

我们夫妇有个习惯,尤其我的德国老公,在旅游度假时特别喜欢与当地人搭讪聊天,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每次出门旅游,我们都会收获满满,不但看了风景还获悉了很多当地的历史典故。科瑞丝绨娜也是开朗健谈类型,故而大家一见如故,相谈轻松。

在旅馆极富温馨情调的餐厅晚餐时,我们向老板娘讲了一路徒步的惊喜与见闻。聊着聊着,我没话找话地随意问道,这里是否来过中国客人?她努力想了想,摇摇头说:从未有来过。

当然,我也没指望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后来回味起来,我总感觉,或许这是个受天启示的“随意问”。因为,我从未在德国其他地方旅行度假时问过同样的问题,根本就没有过这样的念头。

第二天清早,正当我们围着温馨可爱的复活节特色餐桌,舒坦地享用丰富的早餐时,科瑞丝绨娜抱着一个纸口袋,满脸兴奋地出现。她说:确实!我们家真的来过中国人,他是哥廷根大学医科学生,是我表姨妈的未婚夫。

我们目瞪口呆,半天缓不过神来:这个即使现在的中国游客都根本不知道的小地方,怎么来的中国留学生?居然还和她姨妈谈恋爱?……

科瑞丝绨娜兴冲冲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旧厚书递给我,这是我跟她借看的当地历史书(相当于县志之类)。接着她拿出一张旧照片说:昨晚我在找这本书时,突然想起了表姨妈的爱情故事。瞧!这是当年表姨妈寄给我妈妈的照片。

我们惊讶地赶紧伸过头去。

这是一张四个年轻人的合影旧照片。科瑞丝绨娜指着最左边那位仪表堂堂、西装革履的华人帅哥说,他就是我表姨妈的未婚夫。紧挨着男子站着一位小巧纤细的德国女子,是她的表姨妈,旁边是年轻时的科瑞丝绨娜的母亲和另一位亲戚。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33年11月3日。

在我们惊愕探究的眼神的注视下,科瑞丝绨娜讲述了一个八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中德爱情传奇故事。尽管她的叙述简单又平淡,但已足以让我震撼到心灵颤抖、隐隐作痛。

三十年代的德国,古老的哥廷根大学医学院来了一位英俊文静的沈(Shen)姓中国留学生。他来自于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这是我们后来去哥廷根市档案馆查阅旧资料时发现的)。或许是沈特别青睐美丽幽静的田园风光,也或者是他需要空气清新的疗养地。总之,他没有去德国的大城市度假,而是来到了这个距哥廷根百余公里远的空气清新的田园旅游疗养圣地,入住了当地一家最大的旅馆。

这是一座带有一圈木制外走廊的巨大实木结构的三层楼老建筑。由于皇家种马场的缘故,这里从历史上就经常商来客往,带动旅馆、餐馆业生意火红。

旅馆主人家的一位亲戚伊尔丝小姐经常来这里帮忙。伊尔丝的母亲是这儿的当地人,后来嫁给了约四十多公里远的一个小镇上的一位森林管理员。德国是个森林密布的国家,三分之一多的国土被茂密的森林覆盖。所以各地都有林业管理局。森林管理员隶属国家公务员,薪水不薄,伊尔丝小姐家的日子颇为殷实。

三十年代的德国很保守,尤其女性服饰要求必须着裙装。即使是干农活儿的农妇,也得穿着宽大的长裙。但伊尔丝小姐却是个另类。她生性开朗活泼,爱说爱笑,人也很大胆时髦。她时常穿着男士背带裤,带着前进帽,打扮成男孩子的样子。所以,伊尔丝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时尚女孩。或许她太引人注目了,也或许是太心高气傲了,三十多岁的伊尔丝仍是个快乐单身女子。

伊尔丝与表妹关系甚好,经常来这里约表妹玩(这个表妹就是科瑞丝绨娜的母亲)。也常去这里的那家大旅馆打工挣零花钱。

或许一切都是天意,冥冥之中注定了有这么一个春天,当油菜花染黄了漫山遍野的时候,中国大学生沈从哥廷根来到了这里旅游度假,住进了这家大旅馆。

沈的到来一下子引起了伊尔丝的注意。她对这个来自遥远东方古国的青年充满了好奇,每天都想尽办法去接近他。慢慢地他们熟悉了,经常在一起聊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伊尔丝敬佩他的聪明博学,喜欢他的腼腆羞涩。她发现,沈在跟她说话时有时候会脸红。这让她觉得他好可爱。

举止文雅、相貌英俊的沈大学生,好像自带一道神秘的光环,慢慢地击中了伊尔丝那不羁的灵魂。

在陌生人面前,中国人天生谨慎,其实德国人同样也是拘谨的。如果换了另外两个人,或许极大的概率就是互相礼貌地点头示意,擦肩而过。然而,他们不是别人。他们一个是开朗大方的德国时尚才女,一个是见过世面的翩翩上海公子。两人在各自的时间隧道里长途跋涉后,在这里不期而遇,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沈离别故乡,远渡重洋,好像就是为了在此相遇他的心怡女神。她久待闺中,迟迟未嫁,似乎就是为了等待她的真命天子。苍天终不负真情,远隔万水千山的爱情火焰,迅速将两颗心融化在了一起。他们相爱了。

伊尔丝的家人也特别喜欢这位中国年轻人。这个善良友好的德国人家,对沈的到来倾注了淳朴而周到的欢迎。远离故乡万里,沈在这里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关照。开朗健谈的男主人时而带他上山打猎,采野果,给他介绍森林野趣。善良的女主人照料着他的一日三餐。伊尔丝每天在房间里插上鲜花,放上水果,陪他在原野中散步聊天。待假期结束必须返校时,他与这个家已难舍难分。他们开始了鸿雁飞书,倾诉衷肠,表达思念,急切地盼望着下一个假期的到来。

不久,在德国那遥远美丽的小山村里,棕发蓝眼的日耳曼女子与黑发黑眼的中国才俊订婚了。朴实善良的村民们还为他们举办了德国乡村特色订婚欢庆仪式。德国人喝啤酒是论桶喝的,那一夜空酒桶堆满了院落。

暑假日子里的每个长长落日余晖下,这对热恋中的异国情侣都会在田园小路上挽手漫步,在流水叮咚的山溪旁窃窃私语。山坡上原野中盛开的鲜花、满树的水果,都曾见证过他们的甜蜜情话。冬天寒假里,围着火热的壁炉,伊尔丝陪着他写家信,或兴致勃勃地学汉语。她会用刚学会的几个汉字,在他的家信里写上几句问候。圣诞节来临,他会加入德国人的忙碌中,与家人一起快乐地做圣餐、吃烤鹅,圣诞树下分享礼物惊喜。茂密的森林里有取之不尽的木柴,时光在欢快跳跃的壁炉火焰中,幸福地流淌。

人生若能如此美满下去,他们将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同享天伦之乐、幸福人生。可是,没人能料到,这样一个人人都会有的人生憧憬,对于他们竟然成为了一种奢望。

1935年初,德国进入了阴雨湿冷的深冬季。一天,沈在回家的路上被冷雨阴风冻着了,体质较弱的他发烧病倒了。伊尔丝非常焦急,带他去了医生诊所看病。

医生在为沈检查身体时发现了他肺部的异常。医生立刻开了转诊单让沈去医院治疗。在医院里经检查确诊沈患上了很严重的肺病,必须住院治疗。据旅馆女主人说,他得的是在当时尚无法治愈的肺部疾病。

伊尔丝非常焦虑,她放下了自己的一切,每天去医院陪伴心爱的未婚夫,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给予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沈以家庭的温暖。

在上世纪,沈的病属于疑难重症,治愈的希望极渺茫。沈是学医的,他清楚这一点,明白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当时德国的医疗水平在世界上尚属于先进的,经过医生一段时间的治疗,沈的病情有了一些好转。这对相亲相爱的情侣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是沈的体质比较弱,病情还是又继续恶化了。最终严重的疾病还是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在沈生命的最后时刻,伊尔丝紧紧地握着未婚夫的手,四目相对,难舍难分。伊尔丝心痛如绞,泪流满脸……

伊尔丝将心爱的未婚夫当作家庭成员安葬在本镇的教会墓园里,和家人一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德国传统葬礼。36岁的中国未婚夫沈,永远留在了伊尔丝身边。

意外获悉了这个传奇般的中德爱情故事,我们深感震惊。随着科瑞丝绨娜的继续讲述,我们又被震撼到哑言无语。

伊尔丝每天带着鲜花去墓地看望未婚夫,清扫墓地,倾诉衷肠。墓地永远鲜花盛开,墓碑永远洁净。她与远在中国的夫家保持着书信来往,宽慰夫家父母的丧子之痛,赢得了中国夫家的情谊。在伊尔丝的帮助下,中国未婚夫的家人曾万里迢迢来到德国,祭奠埋在了异国他乡的儿子。

沈去世六年后,伊尔丝的老父去世了,十四年后老母去世。他们都没有遵循传统安葬在墓园祖坟,而是选择了和中国女婿葬在一起。

更让人惊愕的是,随后的近四十年时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伊尔丝一直陪伴着地下的中国未婚夫,过着单身生活,没有结婚嫁人。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伊尔丝在一次旅游度假时邂逅了一个性情温文羞涩的德国男人,才动了芳心,把自己嫁了。此时她已经年逾七十。

许是伊尔丝深厚的情义感动了上帝。婚后不久,伊尔丝的老公意外地继承了远亲一笔二十万美金的遗产。这在当时是笔极丰厚的财富,他们成了非常富有的人。

时光来到了1991年,伊尔丝以96岁的高龄离开了人世。德国的传统习俗是夫妻合墓葬在一起。但按照伊尔丝的遗嘱,亲戚们将她安葬在了中国未婚夫沈的墓穴中。当年的这对小情侣终于永远相偎相依,不再分离。

意外获悉了这个感人的中德爱情故事,我们改变了原旅行计划,依照科瑞丝绨娜写的村名,我们去寻找那座情侣墓。

在原野中辗转驱车约45公里,我们驶进了一个安宁恬静的小镇。在当地人的指点下,终于,我们找到了坐落于村外半山坡上的墓园。

走进墓园,我们一眼就看见了,一棵茂盛苍劲的巨大松柏老树护卫着一座墓。黑色大理石墓碑上依次铭刻着四个名字和生辰冥日。最上面刻着的汉语拼音名字让我们立刻明白,我们找到了!可歌可泣的中德爱情传奇不是天方夜谭,它伴随着近一个世纪的光阴流淌,真实地铭刻在这里。

墓碑最上面刻着:Chen-pin Shen,医学博士学生,16.10.1898—7.4.1935。

下面刻着伊尔丝的名字:Jlse Falkenhagen(出生姓氏Rakebrand),及出生、去世日期。

今天,终于有故乡人惊悉了这个伟大的凄美爱情,前来拜见,表达一份深深的感动和崇敬!

大理石墓碑和墓地极其整洁,一尘不染。我们猜测,一定是伊尔丝留下了一大笔钱,由墓园管理员常年清洁墓地。我们几个细细地阅读着墓碑上四个人的墓文,想象着这中德之家的故事,猜测着这位中国留学生前辈的来历。

伊尔丝用深厚的爱,常年植树种草清理杂棘,终将这块墓地建成了中国未婚夫的安静家园。伊尔丝父母百年后也安息在这里陪伴着沈,使他不再孤独。五十六年后伊尔丝到来,一家人终又团聚。他们又可携手漫步田园,同赏日出日落、花开花谢。

金灿灿的油菜花铺黄了墓前山坡,明媚春阳照耀着坡下白墙红瓦的村庄。我突然感觉,眼前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好似一个童话。确实,这一带的自然风景区正是在德国著名的童话之路上。所不同的是,发生在小山村里的这个令人荡气回肠的中德爱情童话,不是由格林兄弟而是由我们几个无意中走入的中德徒步爱好者,有缘获悉,有幸记叙。

一对万里奇缘的异国情侣,命里注定将在这里相遇相爱,从此永世相守。

这个令人震惊的异国爱情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我有种强烈的冲动,我要寻根问底,要查找老留学生更多的信息,找到他中国家人的后代。

2018年的一天,我与一位闺蜜朋友来到了德国著名历史古城哥廷根市,八十多年前的留学生老前辈沈曾留学生活的地方。

我们首先去了哥廷根大学档案楼,一位温文尔雅的老教授接待了我们。按照我们的陈述和出示的名字生日照片,他很快找到了沈的档案。他告诉我们说,当年沈没有完成学业,所以在校档案很简单,只有简单的登记记录。他让我们去市政府的档案馆查询。只要是在本市正式登记居住过的人,市档案馆都会留有记录。他还写给了我们市档案馆的地址。

出师不利,我们颇有些失望,心想大学都没有他的档案,市政府能有吗?

我们顺利地找到了哥廷根市政府档案馆大楼。来到楼上的历史档案资料室,一位男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我说明了来意并出示了德国记者证。他和蔼地说,刚才大学档案室的教授已经打电话通知他了。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做好了登记,等了一会儿,工作人员捧着厚厚的一摞泛黄的档案订装资料进来了。他说,这里保存着过去在本市居住过的中国人的历史资料。您可以查阅。我惊呆了!这可是近百年前的档案记录啊。百年间,德国经历过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东西德、两德统一后德国,历届政府居然能将旧档案全部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供后人查阅。尤其在二战后期,整个德国几乎都被炸得稀烂,这些旧档案竟然能完好无损。

我问道,二战时这里没有被轰炸吗?他说,城市被炸毁了,城市老建筑等大都是战后重新修复起来的。战争之初工作人员已将所有的档案资料包装好藏在了地下室里,战后又一点点整理出来了。我很感叹,德国人的严谨认真精神,不仅仅是在机械制造领域。

我们在阅览室里翻阅了这本厚厚的德文旧档案,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历史资料。比如当年朱德及其他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在哥廷根居住、留学的信息资料,有他们历次开会活动的记录和照片等等。工作人员还告诉我,前不久有位德国大学生也来这里查阅过档案。他写的毕业论文是关于朱德在哥廷根的情况。

关于沈前辈的资料不多,只有他在本地登记生活居住过的四个住处地址。但这些地址都是当时的老字体德文,难以看懂。工作人员又用现代德文为我写了下来。

我拿出相机,翻拍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工作人员也为我复制了所需要的所有资料。我被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精神和极耐心的态度所感动,提出想与他们合影留作纪念,他们很愉快地答应了。

随后,我按照档案馆工作人员写的地址,在哥廷根市寻找沈所居住过的房子。这里是一片占地面积极大的老高档住宅区。一条条整洁的街道两边全都是一两百年的花园洋房,而且每栋小楼都不一样,每一栋都造型讲究,美轮美奂。显然这里是富裕阶层的住宅区。

我带着相机,在安静的街区慢慢穿行,拍下了很多照片。现在的街牌号码与过去一样,没有改变。很快我就依次找到了沈曾经居住过的四栋房子。每一栋都是带花园的漂亮大别墅。仅从这点就可看出,沈来自于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流社会富裕家庭。

在每栋别墅前,我都会停留许久,想象着雕刻花边框的大玻璃窗里面的故事。清晨,别墅大门里走出一位文雅的华人青年,从容地走过宁静的小街去学校,或是手牵手的情侣幸福地偎依一起走进家门。真觉得好像是在看三十年代的老电影。我甚至在想象,当年沈家在上海的居所会不会也是这样子的?

想到他在中国的家族后人,我就有种强烈的责任感,一定要查出来,沈来自哪里,他的故乡在何方?

离开哥廷根市后,我和朋友又开车几个小时来到了索岭–佛格勒自然风景区中的新房子小镇。一眼我就看到了两年前度假时住的家庭旅馆。

推门进去,里面的门厅和餐厅依然如故,只是装饰得更漂亮了。科瑞丝绨娜和她的儿子都在,他们也认出我来了。上次离开他们后,我曾经给他们写过信。

我和她谈起了此次哥廷根之行的收获。因时间尚早,还没有吃饭的客人。科瑞丝绨娜上楼又找出了好多旧照片拿给我们看,又讲述了好多她所知道的关于表姨妈伊尔丝与沈的爱情往事。

这些三十年代的老照片非常清晰完好。看得出来,当时德国的洗像技术和相纸质量就已经很好了。照片都是沈与伊尔丝或与亲戚朋友一起拍的。照片上,英俊的沈和时尚的伊尔丝笑得非常幸福开心,那种情人眼里的甜蜜似乎能从照片里溢出来。

三十年代德国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好的徕卡相机,现在徕卡依然是世界最知名最昂贵的品牌之一。我在想,他们拍了那么多照片的相机是谁的呢?三十年代的德国,照相机是奢侈品,不是普通人都能拥有的。这个相机见证了这对中德情侣的爱情,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真实历史时刻。

我将这些照片全都翻拍下来了。虽然还不到中午,为了表达对她的感谢,我们在这里点菜吃了午饭并加上了足足的小费。饭后我们告别他们母子俩,继续上路驶往伊尔丝的家乡。走之前还去看了沈与伊尔丝相遇的那家大旅馆,拍了很多照片。

我们在原野上穿梭行驶,一路顺利地到达了那座小镇。我们先去了镇外的墓园。那座中德情侣合葬墓依然整洁宁静,我专门为他们买了鲜花,放在了墓碑前。对于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我的朋友来说,这个美丽忧伤的爱情也已不再只是个传说。

真不甘心就这样离开。我们开进村里打听伊尔丝的家在哪。很多人都不认识伊尔丝了。后来我们找到当地中学的一位历史老师,他带领我们参观了小镇,还介绍了很多当地的历史,也带我们找到了伊尔丝家的老房子。老房子早已易主。现在的主人说,他也不知道原房主一家搬到哪去了,但他知道这房子是老森林管理员盖的。他说后来这一家的后代先后都离开了这里,偶尔听说会有人回来祭墓。

看来这条线索也断了,我只能给老房子拍了很多照片。

历史老师又带我们去了镇教会办公室。在教会墓地安葬的死者,教会都有记录。

按照我们提供的姓名和去世时间,教会工作人员在厚厚的档案资料里翻阅查找,真的找到了中国沈的信息档案。那是一张泛黄的档案表格纸张,用德语及汉语拼音记录着沈的姓名、出生地、出生日期、去世日期,和在德国住过的居所地址等。

我们喜出望外,终于找到了沈的信息。他们复印了好几份档案记录送给了我。我兴奋极了,对历史老师和教会工作人员表达了最诚心的感谢。他们笑着说,很高兴能为我们提供些帮助。

经历了这些天一系列的查寻,我不由得默默感慨,德国真是个负责任的国家,德国人民真是个极认真的民族。他们如实地记录着,大到国家民族的真实历史,小到每位公民的个人信息,历朝历代不会销毁。甚至是一个去世了八十多年的外国留学生的资料记录,都完好地保存至今。这个民族无论做什么,都会努力做到极致,所以他们能造出“德国制造”。

档案上表格里填写的文字是手写草体的老式德语,极难辨认。甚至那些汉语拼音也难看明白。回到家后,经过多次辨认,我突然醒悟,民国时期的汉语拼音与现在的汉语拼音略有不同。一下子我开窍了,大致看懂了这张记录纸:

姓名:Chen-pin Shen(姓沈或申)医学专业学生

出生日期:1898年10月16日

出生地:浙江乌镇

国籍:中国

居住地:上海

1935年4月7日病故于汉诺威医院

接下来,我很希望能查找到沈前辈在中国的家族后人。很想告诉他们,八十多年了,沈前辈的墓地一直被很好地照料着。在那个美丽的德国小山村,沈与爱侣携手相伴,永世不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