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品读水运宪新作《戴花》“德雅村文学工作坊”首场读书会举行
来源:红网 | 蔡娟  2023年02月17日15:15

近日,水运宪《戴花》读书会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举行。

近日,水运宪《戴花》读书会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举行。活动现场,作者水运宪与批评家、编辑齐聚一堂,就新书《戴花》进行原文品读,展开批评交流。

作为“德雅村文学工作坊”读书会2023年度首场活动,此次读书会由湖南省社科院(中心)、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文艺出版社、《芙蓉》杂志社共同主办,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水运宪长篇小说《戴花》约40万字,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主人公“我”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来到德华电机制造工厂,进入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成长蜕变的故事。“我”与师傅莫胡子是相辅相成的师徒,亦是相生相悖的对手,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无处不在,但矛盾之下展现的,正是二人对平凡职业的敬畏,对极致的追求,对梦想的执著,对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戴花》凝聚成一道民族复兴的钢铁脊梁,留下了一段崛起时代的国家记忆,是当代工业题材小说的突围之作。

读书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康健民认为,《戴花》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具有正宗的、经典的、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塑造了典型时代的典型人物;二是叙事风格有新意,《戴花》采用经典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白描的方式,客观、冷静、从容地进行叙述,通过挖掘经典场面,深刻地剖析人性,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与柔软;三是小说的语言准确、自然、朴实,很多人物的心理是通过特殊的、极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达的。语言冷峻不失幽默,朴实更显深刻。

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沙市文联原主席何立伟说,读完《戴花》感触很深。他表示,首先是工业题材久违了,读到《戴花》有欣喜之感。工业题材之难写就在于需要生活的积累,不是可以采访、体验生活来写的。其次,这本书是“卖血”之作。所谓“卖血”,就是把发酵了半个世纪的青春记忆、工厂生活记忆以及从中所产生的人生经验、人生感悟和盘托出。三是写出了“现场感”。《戴花》里的生活、对话写得非常好,传递人物性格的同时也传递时代的精神面貌。细节、场景、人的生活习惯、说话的方式都非常准确、自然、真实,有质感、有还原感,让人有在场感、现场感。小说的质感就是建立在这些零零总总的真实之上。《戴花》戏剧性并不是很强,但可读性非常强。

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认为,这部小说无论从读者的角度还是评论家的角度都有惊喜。一是这部小说有一种朴素的结构,一镜到底,没有耍花招。二是从小说表现的时代来看,《戴花》具有文献价值和人类学价值。三是这部小说塑造的正面人物饱满度不错,但个人更倾向于有缺点的人物,比如莫师傅、“春不老”等,这些人物更丰满,具有很强的可阐释性。四是小说中人的精神状态很有冲击力,一边是精神的高度亢奋和高幸福感的职业认同,一边是认知和知识的匮乏、塌陷,之间很具有张力。

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龙昌黄博士表示,《戴花》与其说是一部因为承载记忆而写就的历史经验之书,不如说是因为某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而谱写的天真之歌。它既是有关于历史的某种较为另类的记载,更是有关于诗的浸润于特殊的激情年代人们情感深处的见证。

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罗山博士认为,小说《戴花》具有“大道至简”的美学色彩。《戴花》不像以往工业题材那样大开大合、树立高大的英雄形象,总体感觉平实。作者像在述说往事,平淡而又流畅。《戴花》独特的魅力来源于细节让人读起来饶有趣味,有回味。

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刘启民博士表示,《戴花》体现了大历史年代的私人记忆,是暖色调的橙色,给人温暖的感觉。小说有成长小说和教育小说的色彩,讲述大学生如何在普通工人师傅的教育下成长,让人联想到《青春之歌》。《戴花》处理的是当代文学中少见的“劳模”题材,着重刻画的莫师傅是平凡的、可触摸的人物,但正因为此,反而能让其对劳模荣誉的追求显得动人。

活动现场,《戴花》作者、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水运宪回应了卓今、龙昌黄关于小说中莫师傅评劳模之前偷钱的情节设置的疑问,回应了《芙蓉》杂志社编辑胡蕙如关于莫师傅悲剧人物的形象设置等提问。他表示,何立伟提出小说的特质是“可触摸”,很有启发性。

读书会上,主持人、《芙蓉》杂志社编辑张文爽介绍了《戴花》在出版、获奖方面的基本情况。活动最后,她总结了《戴花》读书会的三个关键词:时代、故事、尊严。

据悉,为整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有学术活动与工作内容,增强文学所对当下文学现场的批评参与,提升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文化气氛,今年将原“德雅村文学荟”改版为“德雅村文学工作坊”。采取读书会的形式,邀请作家、批评家、媒体和热爱文学的朋友,围坐共读热气腾腾的作品,原文品读、批评交流。接下来,“德雅村文学工作坊”读书会还将陆续推出系列相关品读原文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