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海栖《乒乓响亮》:“这是我珍藏已久的故事”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刘海栖  2023年04月06日09:14

刘海栖

《乒乓响亮》,刘海栖著,

蒲公英童书馆策划,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年3月第一版,38.00元

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打乒乓球的书,酝酿很久,不敢轻易下笔,越是喜欢的故事越觉得难写。终于写完了。我爱打乒乓球,开始学习打乒乓球是60多年前,那会儿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结束,上一届世乒赛(第25届)容国团得了世界冠军。当时我年纪小,还在幼儿园里,印象不深刻,第26届庄则栋得了世界冠军,那个时候中国人能得世界冠军的体育项目不多,这是大事情,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掀起打乒乓球的热潮。我也上学了,要学习打乒乓球。父亲给我买了块球拍,是直拍,绿色的颗粒胶。那时我在南京生活。我们小学有篮球场和足球场,生活的大院里也有很多大草坪,所以踢足球的多,打乒乓球的少。乒乓球房在校园东边的一排平房里,有一张乒乓球台,去打的人不多,都是高年级的同学,我就在旁边看,偶尔有机会上去打一下。也没有教练做指导,没人告诉应该怎么练。就是看人家打,默默记在心里,该怎样发球,怎样抽球和推挡,下次打时用上。看到有个人会发下蹲球,蹲到台面底下发,发过去的球对方都吃,就学着发。那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在南京举行,爸爸带我去中山东路体育馆看,离我最近的那张台子上有个选手抽球厉害,把地板跺得咚咚响,记住了他是余长春。余长春用的球拍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我回家后,找了一张玻璃纸把球拍包起来,看上去亮光闪闪,但根本打不了球。后来才知道,余长春用的是反贴胶皮,那时的反贴胶皮都很亮,他也不是抽球,是拉弧圈球。日本人刚发明了弧圈球,很有威力,中国队为了适应这种打法,找了队员模仿日本球员拉弧圈球,陪主力队员练球。余长春就是其中一位。放弃自己的特长,改变打法,去做陪练,会影响发展前途,余长春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组织的安排,中国的选手找到了对付弧圈球的办法,继续雄霸乒坛。群策群力,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中国乒乓球队取胜的法宝,我们于是都明白了这个道理。没过多久,我们家搬到了济南,我转学进了另一所小学。这个学校打乒乓球的人多,校园里有水泥乒乓球台,我也去打。我发下蹲球,对手一个个都吃了。体育老师就叫我进了校队。校队练球的乒乓球室在教学楼后面的平房里,放了学就去训练。还是没有人教我们,我到新华书店去买了打乒乓球的书,看着上面写的练习,按照上面的白脚印和黑脚印摆脚。这些我都写到作品里了。上五年级时有一天,体育老师陪着一个女老师来看我们打,我们轮流打。过了些天,宣布我们几个人进了业余体校。有一个比我打得好的同学倒没有进,说是没有发展前途。这个同学打球以搓球为主,搓的球很低很转,我们往往抽不过去。我们便知道,教练希望队员要多抽球,光搓球不行。

下午放学后我们就去业余体校训练。所在地是游泳池,池边有一排平房,摆放七八副球台。我们来去都要走很远一段路,但不觉得累,因为我们喜欢呀。业余体校的训练比较正规了,那天来的女老师是我们的教练,我们不叫她教练,都叫指导。她带我们做准备活动,交叉腿跑,高抬腿跑,俯卧撑什么的,如果不标准就要进行纠正。然后布置每次的训练课目,抽球、推挡等。除了训练,还要学习,徐寅生的文章《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登在报纸上了,指导念给我们听,知道不是教打球而是学辩证法啥的。出了一本《乒乓群英》的书,指导也念给我们听,我也到新华书店去买了一本,认真看,知道了很多乒乓球运动员的事迹,余长春的事情就是书里写的。现在总结一下,那段时间,做准备活动指导教得多,我们练得也好,真正的乒乓球技术指导教得不多,我们练得也不多,可能指导有一个训练计划,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走。我心里是对自己有目标的,想好好打乒乓球,将来为国争光。在业余体校练了两年,我们不上学了,业余体校也没了,中国乒乓球队也不参加世界锦标赛了,我也不打乒乓球了。

上了两年中学,又去当兵了。部队进行乒乓球比赛,我有些基础,从连里打起,打到了师里的球队,参加军里的比赛。又抽调到军的乒乓球队,参加军区的比赛。比赛结束后,军里成立乒乓球队,要把我调去。那时我在测绘班,隶属于师作训科,调令来了后,直接管我的副科长同志很生气,他瞪着眼说怎么还能这样,好好的去打什么球,打球能有出息?他说去找参谋长,向上反映这件事情,不叫我去。副科长作战参谋出身,业务熟练,擅长图上作业,他手把手教我,我学得很快。领导还把师里的图库交我管,负责全师军用地图的发放。我如果这么干下去,提干基本没跑,战友们也很羡慕我。但那个时候我还不满19岁,脑子像清晨枝头的果实,鲜嫩欲滴,我实在说服不了自己,我可真是想去打球,还发运动服,去参加比赛,有人喝彩,神气又好玩。我巴望参谋长不听副科长的。上级要调谁是拦不住的,参谋长说,上级别说调一个战士,就是调我我也得去!我如愿以偿去了军乒乓球队。

军乒乓球队放在军直防化连,单独一个建制班。我们几个人有时集中打球,有时参加连队的训练。有个队员球技非常好,参加过省里的集训,我俩整天打球,朝夕相处,我向他学了许多乒乓球技术。他有个习惯,只要球打得不舒服,就用小刀削球拍,一场训练下来,满地木屑,他的球拍像狗啃过的。我把这个细节写进了小说里。我们和驻地的乒乓球队经常打一些比赛。有一位大工厂球队的队员,打过市里的冠军,动作不好看,也不穿运动服,穿秋衣秋裤或者背心打,但都打不过他。他是厂足球队的守门员,身手灵活,手感无比好,我们都不爱和他打,觉得和他打输了倒是其次,关键是他把球都打到使你别扭的地方,打完后,你就不会打球了,叫他把动作搞毁了。我把这个人也写进小说里。不打球就参加防化连的训练,有时穿上防护服跑步,那时的防护服是老式的,又厚又重,夏天训练结束,能从里面倒出许多汗水来。冬天拉练时,到了地方,我们的洗消分队搭起帐篷,里面安上一大排喷头,用车上的锅炉烧了水,部队的官兵都来洗澡。但是行军时不好受,不是坐在卡车上就是坐在摩托车挎斗里,晚上冻得哭笑不得。我还是怀念在老部队当步兵行军的时候,走得热热乎乎。在球队两年时间,不想打球了,给老部队的首长说,想回去。领导说,回来吧。就结束了部队球队的生活。

回到老部队,觉得特别亲切,连队一位战友送给我一块老顺风球拍,他存了许多年,上面的胶皮都老化龟裂了,这块球拍我也写进小说里,这块球拍我用了许多年。没多久我又给领导提出,想退伍。那时我已经联系了地方的工作,去出版社。那位副科长同志又瞪眼了,又把我熊了半天,还是那个意思,为什么不能在部队好好干,已经入了党,下一步……我不表态,我其实还是那个样子,总是想做些新鲜的事情。部队领导还专门去了我家,希望我父亲说服我留下。父亲倒也开明,说还是看他自己吧。后来父亲给我说,他是希望我留在部队的,他自己从小当兵,也希望我干下去。

我退伍后就进了出版社,一下子做了33年。这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我还是能坚持的。

军球队那位球友我们保持很长时间联系,他也退伍了,在他们城市的体委做乒乓球教练员。我去看过他,他单身住在体育场的宿舍里,带一批孩子练球。后来他到武汉的体育学院上学,放假来看我,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不久他便因病英年早逝,我很怀念他。我后来打乒乓球,常碰到他教过的队员,都说他的好。他的名字叫翟焕民。

那位副科长同志我们也一直保持联系,他后来做了副师长,又转业到地方,前些年也因病去世了。我很感激并怀念他。他的名字叫宋希元。

打乒乓球的习惯我坚持了很久,我退伍到出版社报到,有个很意外的发现,参加军区比赛时兄弟部队球队的一位球友也来报到。我们就一起打球,一起出去比赛,把出版社的乒乓球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他后来做了山东美术出版社社长,又做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我们现在依然是好朋友。他的名字叫李新。

这是我打乒乓球的经历,这项运动在我人生中占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现在回想起来,为了它,我曾青春涌动,快乐而满足,有时候遗憾、沮丧甚至伤心,有时又有些骄傲,我不曾后悔,偶尔绝望,也常常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飘飘然昏昏然……没有一件事情能给我带来这么多感受。我想告诉读到这本书的朋友,去运动吧,在运动中见识世界,学会相处,丰富情感,挑战困难,战胜挫折,享受胜利……这一切种种,能使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