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来源:文学报 | 沈嘉禄  2023年03月28日08:36

在古代,清明是寒食的下半场,寒食后一天或三天才是清明。寒食那天有一场饶有情趣的活动。对,就是内宴冷食。

唐代诗人张籍有诗《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内宴冷食就是宫廷里举办的冷餐会,能分享一块奶酪的官员倍感荣耀,所以要同喜拜恩,并捋须吟诗得瑟一下。

宫中的冷餐会是豪华版,不仅有“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见《太平御览》),还有“香骑逐飞球”的马球比赛和“百戏皆呈”的文艺表演,大臣们虽然天不亮就要出门,但有吃有喝又有玩,是一生中难忘的经历,最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子推饼当然是纪念介子推的,何种形状,什么味道,我不知道,如果有卖,倒是很想尝一尝。《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用面造枣餬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餬、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枣餬飞燕就是一种做成燕子状的面饼,上面嵌几颗枣子,专为寒食特制,也许跟子推饼是一回事。黄胖可能是彩绘泥娃娃,掉刀就是木制腰刀,都是供小孩子玩耍的。

子推饼或枣餬飞燕失传了,介子推只有一个,不可复制。

关于寒食节,人们一定记得一首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许多专家,包括教科书上都是这样写的:韩翃写的是一首讽刺诗,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风情浓郁的风俗画。实际上,在字里行间可读出作者内心的强烈不满,借宫中传蜡烛的仪式,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果真如此吗?要是韩先生胆敢讽刺皇帝和宦官集团,唐德宗还能在中书省送上来的干部推荐名单中特批“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位韩翃(中书省上报的有两位韩翃)上位知制诰一职吗?所以我认为,韩翃并非讽刺宦官集团,而是“正面歌颂”,踏准节拍表达了对皇权的崇拜,美化了唐代封建的权力架构,对皇帝以分送明火的方式传递某种政治信息给出诗意的解读。这一信息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要求群臣与民众都像介子推那样,对皇权绝对忠诚。

再补充一点,介子推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忠君,二是淡泊名利,功成身退,更被看重的应当是介子推前传,失意文人从绵山隐匿寄托情怀,自我慰籍。严子陵的故事也是按这个套路来编排。

回到寒食节,古人参与这项群众性民俗活动,还包括扫墓祭祖、禁烟、寒食、植树、插柳、踏青、秋千、蹴鞠、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项目,有环保,有娱乐,有体育,有宴饮,有诗歌朗诵,内容相当丰富,热闹好几天也不会厌倦。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项目就融入到清明节中了,今天恐怕只剩下墓前献花和排队抢购网红青团了。

内宴寒食也许是中国最早的顶级冷餐会。今天我们日子越来越好,其实也可以趁着踏青扫墓的机会来一场野餐,在河边找一处绿草茵茵的坡地,塑料布一铺便可团团坐下,支一顶野营帐篷就更酷了,啤酒、香肠、西班牙火腿、酱鸭、津津豆腐干、香蕉、草莓、车厘子等等摆开来。要是从轿车行李厢搬出一只烧烤架,孩子们肯定要翻跟斗了。在河畔与萍水相逢的那几位交换一下自家烘焙的面包、蛋糕,风月同天,如何?

如果这天我们在野餐之后还有余兴,可以去看桃花,并采些桃花来浸酒。《法天生意》里说:“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病,益颜色。”

最后,复习一下东坡先生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的这首词比“春城无处不飞花”更加有名,更贴近我们老百姓,因为一句“诗酒趁年华”,我们似乎就获得了大吃大喝、放纵一下自己的理由。其实,我更在意“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才是诗眼,是中国文人的价值观。

故国是什么?在中国历史的叙事中,它就是那个没落的朝代或远去的故乡,但我们也可认为是富足、宁静、祥和、互爱的牧歌田园,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年代,是那些灿烂的文明!

所以,半生蹉跎的坡公才会“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望江南·超然台作》与李叔同的《送别》一样,开口一吟,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