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沉浮》分享会在京举行
《蔡京沉浮》
3月18日晚,“解析蔡京人格形象的文学意义:《蔡京沉浮》分享会”在北京朝阳区大悦城上海三联书店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当代文学室主任、文学评论家李建军,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博导董志翘,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韩石山,以及《蔡京沉浮》作者陈歆耕参加分享会。活动由作家出版社和上海大学传媒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蔡京沉浮》责任编辑杨兵兵主持分享会。
近年来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是,宋代历史和文化受到特别关注,涌现了大量文学和影视作品,《清平乐》《梦华录》《满江红》等剧热播,让宋代服饰、饮食、器物成为年轻人效仿的对象;宋代人物、宋代文学,宋代书画、宋人美学等都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成为书写对象和新媒体传播的话题。《蔡京沉浮》作者陈歆耕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相对冷门、又有争议的人物来剖析其一生。蔡京曾在北宋晚期四任宰相,长达18年有余,影响了北宋晚期政治经济艺术发展。但因“靖康之难”饱受责难与唾骂,被后世斥为“六贼”之首。长期以来,蔡京以“奸臣”的形象,存在于各种历史读物中,这也是很多今天的人们对他 的刻板印象。该如何书写这样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人物,如何客观评价蔡京的功与过,作者在书中做了回答。该书2022年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和读者的广泛关注,进入多种榜单,连续两个月占据当当网历史人物新书榜榜首,并长期位列京东图书历史人物传记榜。
在分享中,李建军谈到,“这本书是忧患之作,是一部深刻的对历史思考的作品。我在读这本书时,做了很多批注,书里面很多写得非常精妙的地方,有大量的丰富的细节。在陈歆耕已出版作品里,这本书是最见才情、最见学问、最见思想的,它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他表示,宋代之所以让当今人们感兴趣,是因为宋代是历史上最具风情的一个朝代、故事最多的一个朝代,也是最悲情的一个朝代。所以从宋代历史里,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中那些能引起人们兴趣同时又引发人们思考的东西。这本书主要写了宋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时期的历史和人物,也即北宋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很多的人物,尤其在历史上闪光的人物基本都登场了,比如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王安石、蔡襄、蔡京、蔡卞。这些人物之间结成了新党和旧党,或者叫改革派和保守派,他们两派激烈斗争,但这种斗争,并不是因为他们形成了一个精确的理念或对于社会的明晰的理解。作者借着两党之争,写了一种普遍人性的东西,写人性深处的悲哀。一个健全的社会,应有一种制度设计,使所有人人性中的真善美能够向上提升,而人性中的恶和阴暗面得到有效遏制。可是在一个制度不健全的社会,人性像洪水猛兽一样是没有制约的。本书其实写出了一个普遍人性的东西,同时写出了人性的恶在一个没有形成健全制度制约的社会里有多么的可怕。该书虽然在写历史,同时也是关照现实,并传递某种思考。
韩石山着重从文学性表达和叙事风格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在文本构造和章节安排上,作者煞费苦心。能显示其叙事才能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风格。作者写过多部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随笔,见识精辟,叙事语言当得起“报章文字”。但《蔡京沉浮》却有所不同,虽是人物研究,但文字佳妙。约略说来,便是诗意叙事而不空疏,多示人以实物实相,还能将一些流行词汇,运用在诗意的行文中。他认为,这种语言风格是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董志翘说,陈歆耕在评价历史人物上有所创新的,他对蔡京这个历史人物,没有先入为主的束缚,而是首先穷尽搜集史料,根据史实,将人物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了立体多侧面的描写分析,实事求是地勾勒出蔡京的真实面貌,并对其人物定位(功过是非)的形成原因作了进一步探讨,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中考察蔡京的人性变异。只有充满复杂和矛盾,才是一个真实的蔡京;只有这样的人物评传才具有历史价值。以往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限于史学界的学术圈子中,而现在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将此普及到广大读者、民众中去,也是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