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大燕园有三绝
来源:北京晚报 | 朱祖希  2023年03月17日08:00

我是1955年秋考入北大的,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校园生活。我对北大燕园的一草一木都有难以割舍的感情。

“燕园”最初是指燕京大学校园。清末,北京文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通州协和大学合并而成燕京大学。最初燕京大学在北京城里,随着规模的扩大,最终决定在清代淑春园遗址上建成新的校园。1926年当新的校园基本落成,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题写了“燕京大学”校名。这样,也就有了“燕园”之名。

1952年院系调整,原位于沙滩红楼的北京大学迁址于此,“燕京大学”的匾额也换成了毛泽东在1950年为北京大学题写的校名匾额,这就是如今人们看到的北大西门上悬挂的匾额。

北京大学迁入之后,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但原先燕京大学的校园,仍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燕园”之名也就自然地延续了下来,并成了北京大学的昵称。

在我读书的时候,校园里流行“三绝”之说。

第一绝就是燕园建筑。校园的很多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毕业很多年后,一些建筑还被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90年2月23日,“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即人们常俗称之为“一塔湖图”园景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7月,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立石碑于未名湖畔。碑文中提到的燕园建筑包括校门(即今北大西校门)、科学实验楼(即物理楼)、办公楼、外文楼、图书馆、临湖轩、南北阁、男女生宿舍、水塔及附属园林小品。这组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手法,又结合了原有的山形水系,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2001年“燕园建筑”又被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现如今,从古色古香的北大西校门进入“燕园”,迎面而来的便是“泮池”,跨过一座三孔石桥,便来到了由物理楼、办公楼、外文楼围合而成的广场。走过广场,从办公楼北经过岗峦起伏、林木深幽的土山,便进入了“燕园”最具标志性的景物——“一塔湖图”。

一直以来,这里备受燕园师生的青睐。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自打进入燕京大学以后,不管是跑步,还是散步,甚至后来坐着轮椅,几乎没有离开过这水光潋滟的“一塔湖图”。

第二绝就是北大校长马寅初。马寅初是1951年就任北大校长的,他是海内外知名的经济学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他作报告从来都不照稿念,讲起典故来更是如数家珍。

在平日,北大的学生们一般都见不着他。但是,每年的元旦,他一定会出席在北大大饭厅举行的新年团拜会。新年的零点时分,他会准时来到大饭厅新年联欢会的现场。我记得有一年,他一边拱着手,一边说着:“恭喜发财,恭喜发财!但我说的不是发个人的财,而是要发展经济,让社会主义集体发财……”马校长的新年祝词赢得了满堂的笑声。师生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教学上,他与副校长周培源、江隆基、汤用彤等人一起,用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奠定了新北大的优良学风和校风。有人这样概括北大学风:“三严”(严密的教学计划、严格的基础训练、严谨的科学作风)、“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马寅初是那种把学术视为生命的老学者。他常对北大的师生说:“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1953年,在毛主席向全国青少年提出“三好”的号召后,马校长立即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为全校师生做动员报告。他说:“毛主席要我们把身体好放在第一位,就是号召我们年轻人首先要把身体锻炼好。这是建设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本钱。兄弟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要照样坚持洗冷水澡,经常去爬山……”

马校长的话给大家很大的鼓励。我就是听了马校长的话,开始坚持长跑、洗冷水澡的。

1957年6月第一届全国人代会在北京召开。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马寅初作了题为“新人口论”的发言。回到北大之后,又在大饭厅作报告,并给每位参加会议的人发了《新人口论》油印稿。

报告快结束时,他用带着浓重嵊(shèng)州官话大声地说:“有人说我的《新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翻版。不对!我姓马,但我是马克思的‘马’,不是马尔萨斯的‘马’。”

《新人口论》在后来遭到了猛烈的批判。马寅初于1960年1月辞去了北大校长一职,并在3月18日离开燕南园63号的办公地,回到了位于东总布胡同32号的居所。但仍然在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学术尊严。1979年8月10日,相关部门最终为马寅初恢复名誉。

第三绝就是燕南园。它原是燕京大学校园南部一处专为“燕大”教职员居住之所,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燕南园从50号一直到66号,全都是用灰砖砌就,且是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每栋小楼的边上还都附有一个小花园,以供主人种花、消遣之用。在这里曾居住过许多在学术上名声显赫的学者:原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洪业(号煨莲)教授;北大历史系教授翦伯赞、向达;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国际知名光谱学家饶毓泰;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冯定;语言学家王力;美学家朱光潜;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文学家、作家丁玲、李文藻夫妇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无怪乎当年北大曾流行有这么一种说法:“知名的学者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凡住在燕南园的一定是知名学者。”

美学家叶朗先生这样说:住在燕南园里的学者,无论是年轻的,抑或是老一辈的,都把做学问当作自己的生命所在,人生的意义所在——这便是“北大人”一个很好的传统。

现如今这里是花木扶疏,更显出种别样的宁静而幽雅。不过,需要提及的是,尽管“燕南园”是“燕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我仔细阅读矗立在未名湖畔、由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撰写并刻石的碑文时,却发现“燕南园”没有被列入“燕园建筑”之中。其间的原因不得而知。

但愚以为,当今教育界需要重拾当年老一辈学者“视学术为生命所在”的境界。有鉴于此,我认为应该把被誉为“学术追求的历史丰碑”的“燕南园”列入受国家保护的“燕园建筑”之中。这样,“燕南园”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使用,成为后世学者的瞻仰之地。